張珂
摘要:隨著世界朝著多元化方向的發展,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也愈見突出。初中是介于小學和高中的過渡性學習階段,是鞏固小學英語基礎知識,并有效拓展延伸為高中學習做鋪墊的關鍵時期,因而教師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地區相對城市而言,教學條件和教學資源都有限,且因生活環境的緣故,師資隊伍質量也比較薄弱,所以初中生的英語口語能力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呈低迷下降趨勢。基于此,本文將就提高農村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對策進行簡單的研究和分析,以期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關鍵詞:農村;初中;英語口語;提高對策
隨著經濟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英語作為國際間通用的交流工具,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愈發突出,在教學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作為一門交流語言,英語學習不僅要關注基礎的英語知識,還要高度重視口語交際,但在實踐調查中發現,和城市初中生相比,農村初中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明顯要落后許多,存在著典型的“啞巴英語”學習問題,這嚴重制約了農村初中生國際化發展意識的形成,隱形提高了其在未來社會中的淘汰率。因此,本文探析提高農村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對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的。
一、農村初中生英語口語水平低下的原因
1教學設備和條件有限
因農村地區經濟水平不高,所以教學設備相對落后,難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地道的英語學習環境,且因缺乏現代教育手段,無法及時跟進新課改深化進程,采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供多樣化的英語口語實踐平臺,調動學生口語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由經濟條件不足而難以配備齊全的硬件設備,是阻礙農村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提高的首要因素。
2對英語口語教學重視度不足
因為農村地區比較閉塞,素質教育思想尚未全面普及到農村地區,所以大部分地區的教學觀念仍舊傾向于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家長以及學生都過于注重英語卷面成績,將其當做“跳躍農門”的唯一籌碼,未以長遠發展的眼光看待英語口語,也未認識到英語口語于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忽視了英語口語教學,導致初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低下。
3師資隊伍力量薄弱
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質量息息相關。但因農村地區生活環境的緣故,許多接受過專業師資培訓的教師,都極度不愿意進入農村學校教學,所以導致留余農村學校的教師,大多都出自非英語專業,不僅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有限,且發音也不太標準,難以對學生的口語能力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且因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和僵硬性,也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動機。
二、提高農村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對策
1提高對英語口語的重視
解決農村初中生英語口語水平低下問題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學生的學習態度,確立英語口語的重要地位,使其明確英語學習“會說”和“會寫”是同樣重要的,在學習時能夠雙方兼顧,而不是顧此失彼,提高其英語綜合能力,如此才能在多元化社會中獲得長久發展。
2優化教學策略,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
開展豐富多樣的英語口語活動,創設地道的英語交流環境,讓農村初中生有說英語的機會、要說的英語內容以及想說的欲望,積極主動的參與口語交流,達到隨時隨地說英語,每時每刻都提升的教學目的。首先,教師在英語授課時盡量減少漢語的摻雜,多用英語口語和學生交流,盡力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讓學生建立使用英語交流的意識,并有效的輔助實踐;其次,農村學校也要盡力完善先進的教學設備,多多引進現代化教育設施,如在教室內裝設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地道純正的英語聽力,精彩的外國影視片段,糾正學生的漢語化發音,或以人機互動的形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交流,以此鍛煉和強化學生的口語能力;最后,教師還可多多開展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趣味化對話小游戲等,為學生創造說的機會,增加口語教學的魅力,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從而產生強烈的練習欲望。
3提高教師職業素養
鑒于農村學校教師英語口語水平普遍不足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資,以豐厚的條件吸引優秀教師,為農村學校注入新鮮血液,確保英語口語教學的基礎質量;另一方面農村學校教師自身也要加強學習,多多練習和強化口語能力,為學生做好正確指導,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初中生英語口語教學已然成為了當前農村英語教學的難題,而如何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強化其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需要廣泛農村中學教師深入思考和探究。本文在分析農村初中生英語口語水平低下的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三點優化農村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策略,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對英語口語的重視度;豐富教學形式,創設良好的口語交際環境;強化教師職業素養等,期望能為提高農村初中生英語口語能力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覃云萍. 農村中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現狀及對策[J]. 科學中國人,2017.
[2] 祝寶妮. 如何提高農村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J]. 學周刊:B,2012.
[3] 李權浩. 如何提高農村初中生的英語口語能力[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