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
摘要:民族院校大學生既具有一般大學的普遍性又有民族的特殊性,對民族院校的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把握好一般性和特殊性,既要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方法的優勢,又要不斷結合新形勢下少數民族發展現狀,將優勢與民族特色相結合,實現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隨著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形勢。做好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斷分析新情況、新問題,通過綜合教育方法,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前面臨的挑戰
當前,民族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主要表現是:
1、民族身份意識較強
毋庸諱言,民族高校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以西南某民族大學為例,該校在籍學生共有56個民族30000多學生,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比超過60%。在校少數民族學生具有較強的民族身份意識,民族身份意識是各少數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凝聚起的對本民族文化高度認同的一種文化心理特質。來自不同民族的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風俗、行為習慣有著高度的認同感和執行力,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的差異往往非常明顯,這樣的差異越明顯,從側面表明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身份意識越強烈。這種強烈的民族身份意識帶來的則是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所表現的價值認知和行為方式與社會主流價值的偏差,受制于這種偏差的影響,各族學生在對待同一問題或事件時,往往難以形成同一的價值共識,同時也容易產生矛盾,這種矛盾又極易升格民族矛盾,造成不良后果。
2.宗教信仰較為濃厚
目前,民族高校中來自西藏、新疆的學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學生占比較高,其中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宗教信仰相對比較虔誠和牢固,對馬克思主義“五觀”的認知和理解缺乏,造成了他們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而對宗教一味盲從,甚至將其奉為真理,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與此同時,正是宗教信仰的虔誠和牢固,使其在正確理解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價值觀上出現了偏差,不能正確看待自身與國家、民族發展的相互關系。從現狀分析來看,信教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較大的難度,對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將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作。圍繞這些信教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民族高校雖然有思想政治理論課、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灌輸和引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從根本上讓這些學生從內心信仰科學真理,改變盲從的現狀,還需要學校圍繞各族學生實際,開展更加深入系統的教育工作。
3、環境適應能力不強
環境適應能力反映了個體與個體、社會、自然間的相互關系,環境適應能力的高低是個體是否能有效參與社會互動的重要一環。同樣的,民族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的高低是影響其能否愉悅生活和高效工作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也是影響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自由、開放的競爭環境給民族高校中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面臨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沖擊著來自經濟欠發達地區學生的固有觀念和思維方式。他們的環境適應能力不強,與外界的溝通交流較少,處于青春階段的盲目性容易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受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產生錯誤的思想觀念。與此同時,網絡技術和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也不斷沖擊并影響著少數民族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民族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他們在應對較之以往更復雜的問題上,往往處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他們心理健康發展受到較大的影響,由此成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挑戰。
4、人際交往能力較弱
民族高校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弱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面臨的又一挑戰。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因成長期條件閉塞產生的消極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聚居于我國邊疆地區,地理交通不便,制約了少數民族學生與外界社會的交流交往,從而限制并影響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加之少數民族地區教學資源相對欠缺、師資隊伍素質不佳等問題,導致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缺位。這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及素質起點相對較低,因此缺乏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溝通能力,部分學生溝通能力不強或者說未達到基本的溝通水平,就會存在相關問題反饋不及時,溝通不暢,理解不透的現象,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有效開展,發現不了真問題,解決不了真問題,進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現實中的效果。
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優化
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高校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各級各部門應該積極加強協作,做好頂層設計,謀劃好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制度措施,既要落實各項方針政策,也要結合民族高校內在的特殊性,通過各種措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一是要進一步強化各級各部門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學校圍繞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學校領導干部就必須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并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識,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導向,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族高校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加強黨的領導,一切從實際出發,確保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責任到人,建立健全學校的年度考核指標,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取得納入領導干部的考核當中,并適當傾斜,提升在考核工作中的權重。這就從具體的政策措施上糾正過去輕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導向,進而深化學校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與此同時,為取得長足的成效,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應擴大參與面和受眾范圍,廣泛借助網絡輿論和新興媒體的輻射優勢,為民族高校更好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向導。
二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對宗教事務進行管理。民族高校區別于一般高校之處在于,民族高校的民族眾多,少數民族占比高,且多種宗教同時并存,文化背景不一,造成了民族問題往往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的情況?;谶@種現實,高校的教師和領導干部必須要正確把握好黨在當前關于宗教問題的政策,學懂、弄通、悟透,借助各種形式講好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宗教觀念。具體到實際工作,教師和領導干部要多深入學生的學習生活,把握好學生在思想上的動態,做到問題早發現、早解決,杜絕不可挽回的問題出現。與此同時,要深入分析學生加入宗教的原因,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有針對性地做好信教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確保學生在面對各種敵對勢力和反動宗教時保持堅定地政治立場,增強學生抵御境外組織進行“西化”和反動勢力的能力,在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環節融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牢固樹立堅定地政治意識和政治洞察力,堅決抵制各種敵對勢力和反動勢力的侵入。
三是要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構筑和諧的校園氛圍。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這表明,環境與人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當前,要增強民族高校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就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和滿足民族學生成才成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圍繞民族學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開展符合學生身心發展,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有特色、高質量的校園文化活動。一方面,要使學生在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平等的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風俗,寓民族團結意識于各種活動之中,以增強各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出發點,切實增強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互通。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要從解決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人手。部分學生在生活消費、學費、職業規劃、就業意向等方面遇到問題,學校相關部門和教師就應該及時主動作為,深入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排憂解難、答疑釋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校園氛圍。
四是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有效溝通是增強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針對性的必要前提,民族高校中的部分學生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出現了與外界溝通意愿不強、少于溝通、羞于溝通或者是淺層次的溝通問題,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顯,未能觸及學生的內心深處。因此,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溝通交往能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著眼于各民族學生在文化上的差異化需求,結合民族心理感情,利用不同形式的溝通手段,直擊學生的內在心理動機,深入了解學生的現實問題。創新教育方法,加大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的廣度、深度和速度。結合民族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動,提高各民族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度。開展各項聯誼活動,以民族傳統節日為載體,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交往能力,增強各民族在活動中的交流、溝通。在創新活動形式的同時,也要注重活動的內涵引導,即要堅持正面宣傳,把握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廣泛宣傳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巨大成就,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人民日報,2016.12.
[2]沈壯海,肖洋.2016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狀況調查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