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東
摘 要: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基本精神,新課程評價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課程之間的發展,為了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傳統的教育評價比較熱衷于對學生進行排名次,比高低,這樣的評價束縛了學生自主性和個體的發展。
關鍵詞:數學;教學;互動;評價;問題
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學生互動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發展,發揮有效互動教學評價正是現代教育所呼喚著的評價方式,它強調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功能,真正成為促進學生、教師發展的有效手段。為此,我們要處理好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互動評價的三個關鍵問題:
一、在評價的取向上,要多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學習行為的真正主體,是學習過程的思考者、活動者、體驗者、合作者和知識的建構者。因此,在評價理念上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不斷的反饋,讓學生找到與他人、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發現長處,改進不足,獲得更全面的發展。
小學生學數學,關鍵是體驗數學,他們只要認真地投入到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即使付出努力后還沒有成功,也能從中受到一點啟發,或悟出點什么來,至少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經歷過、體會過,因此,我們在學習評價時必須要充分肯定的。這樣的教學,才可以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數學,營造自主發展的的學習過程。如在小學數學第六冊“年、月、日”的實踐活動教學時,在布置新課預習時,要求學生進行學習資源的搜集(找尋2006年~2017年的年歷表),當時,我并沒有規定具體要搜集什么樣的年歷表,結果出乎所料,有年歷表、掛歷、臺歷等各種各樣的年歷,有的學生還拿來父母辦公桌上的電子備忘簿和一些時間網站等。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有了親歷備課的實踐機會,又能大大豐富了課堂上的教學資源,培養了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由于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的差異,學生的收獲各有不同,正是全面反映學生情況的最好機會,這時的評價格才是真正有效的。
二、以學生為主體,體現評價范圍的多元性
新課標提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相結合。”并強調“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這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在進行課堂教學評價時,必須考慮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活動,特別要注意克服教學評價中只見教師不見學生或者只見學生不教師的現象。可以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是學生自我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方法,不但利于被評價者的發展,也有利于評價者的發展。新的世紀要求我們的課程評價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例如在小學數學一年級“認識人民幣”的教學時,我嘗試把這一數學概念的學習充分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中來,將新課教學設計成商店購物、寄貨卡、義賣活動等實踐性較強的學習內容。試圖創設一個能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真實情境,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創造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在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的同時,也滲透了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思想品質教育。上述整個數學學習的過程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我們必須全面評價學生,將知識評價與能力評價、結論評價與過程評價、智力評價與非智力心理因素有機地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地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面向全體,促進每個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
三、以學生為主體,體現評價內容的多元性
傳統的教學活動,評價內容是單一的,只是被評價者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和能力起不到積極作用。為了使評價更好地發揮作用,在評價的內容上,也必定不能局限于傳統的只是關注學生說的、做的答案對不對,更應該注意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觀察或辨別學生的整體反應,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評價,以便真正考查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能力、解釋能力、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數學第八冊“求平均數”的教學中,我選擇以每組學生的身高作為學習的資源。在實施時以小組教學的形式進行,為了使學生對“求平均數的方法及簡便算法”有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我讓學生嘗試猜測小組成員的平均身高,然后運用計算的方法進行驗證猜想。教學中我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新知的探究,誘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潛力。同時,我還設計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面對面地積極互助,有機會互相解釋所學的知識,有機會互相幫助來理解所學的知識。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就提出的問題展開充分、自由的討論和評價。通過即時的學習評價,可以使不嚴謹的東西變得嚴謹,學習思路不清晰的變得清晰;同時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新課程評價理念下,學生的自我評價應是課堂活動的主流。
實踐證明,任何評價方式如果沒有被評價者的積極參與,就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所以,我們在實施教學時不能將學生視為被動接受檢查的客體,而應該讓他們參與到評價中來,鼓勵他們主動和客觀地檢查評價自己的學習成績,自我評審學習活動的進展情況,吸收他人的經驗,有針對性地作出自我改進,進一步完善自己。
總之,我們必須清楚知道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改變學生現有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法。因此,在新課程評價過程中,應該做到四個“為主”,即評價形式以自我評價和集體評價為主;評價性質以鼓勵評價為主;評價要素以學習的自主性、合作交流的參與性為主;評價作用以創新思維的啟發性為主。我們既要考慮思想層面,也要考慮操作層面,并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方法評價學生,不斷地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使數學教學發生一場深刻而徹底的變革。
參考文獻
[1]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新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