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摘 要:閱讀是深植于人類靈魂深處的基本需求。通過閱讀,人類完成對自我內在的認知、和他人外部的交流溝通,達成提升完善自我的深層需要。毋庸置疑,閱讀在人類學習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今,閱讀理解不但是高考語文的必考題型,更是其他科目分析理解題意的基本技能。長期以來,閱讀從功能角度被分為欣賞性閱讀和功利性閱讀。對于學生群體來說,欣賞性閱讀和功利性閱讀的區別更是極為明顯。他們往往樂于進行欣賞性閱讀,而為高考的功利性閱讀所苦。其實,欣賞性閱讀和功利性閱讀可以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關鍵詞:閱讀;高考;聯系
所謂的欣賞性閱讀,指的是為了追求精神的愉悅,從興趣和欣賞的角度出發,隨意輕松地對文本進行或深或淺地閱讀。功利性閱讀則是為了達成某種明確的目的而從內容、結構、情感等角度對文本進行深入的剖析。功利性閱讀帶有明顯的功利特征,而高考語文閱讀的考查則屬于后者。
恢復高考之后,語文閱讀在“應試”的強大壓力之下,表現出明顯的功利色彩。學生在拿到閱讀文本之后,只需生硬地套用術語,空洞地呼喊口號,便可以得到不錯的分數。而如今,隨著高考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對語文閱讀的考查方式也呈現更多、更廣和更深的多元化趨勢。以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三為例,試卷總字數超過7000字,閱讀量大大增加;從文本類型上看,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皆有涉獵;從選材上看,科幻小說、實用類文本應有盡有;從題型上看,開放型試題更有利于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見,語文高考改革正在試圖打破功利性閱讀的僵化限制,彌補以答題套話來限制考生閱讀思考的缺漏,力求通過高考的指向性作用,把閱讀作為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進行培養。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讓學生做到將欣賞性閱讀與高考閱讀聯系起來,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對高考閱讀的訓練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慢慢浸潤,層層深入,最終達成養成閱讀習慣與能力的最終目的:
1.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需要,養成隨手讀、隨時讀的好習慣。讀書沒有時間處所的限制,也不必太過在意題材內容,只要是于自己有所幫助,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課余飯后,盡是讀書之時;教室寢室,庭院小徑,皆為讀書之處。以中外名家為師,與古今佳句為友,在小說散文中觸碰世界,于詩詞文賦中感受悲歡。正所謂熟能生巧,當閱讀成為銘刻在靈魂深處的烙印,胸中有溝壑,腦中有佳句,需要用時下筆一揮,自然便可思如泉涌。否則,不但在日常生活中無法以文字抒發情感、寄托情志,在考試的時候也會覺得筆觸凝滯,情感冷澀,言無可言。
2.以興趣為前導,不斷豐富文章閱讀的層次和界面,拓展閱讀的空間和范圍,最終達到涉獵群書的程度。高考閱讀文本的選材,在時代特點的指引下,越發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科幻小說、人物傳記、實用文本、應用文體……出題者力求打破選材的限制,展示文學本身的魅力,拓展考生的閱讀面。因此,我們的中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也應該以興趣為先導,從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切入閱讀,然后在積累的基礎上,完成閱讀層次的提升和擴展,一篇有趣的小說、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甚至是一段趣味小對話,都可以成為閱讀的素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進而完成對文本的深度解讀。
3.我們的學生除了熟練掌握和運用閱讀分析的基本方法,從文本內容、作者情感、行文結構等方面對文本進行解讀之外,還要深入分析文本與時代精神、人文素養等要素的契合,以適應高考的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如今高考語文試題呈現出的一個顯著特征便是試題與時代精神高度融合,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烙印。因此,中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同時,也應該受到時代精神的感召,目標明確地分析出文本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樹立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這樣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在解讀文本的時候,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不會出現偏差。
4.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進行欣賞性閱讀的同時有意識地運用課堂上學到的分析方法解讀文本。新課標既注重對作品語言形式的細致分析,也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獨特感受,倡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思考、評價和探索提升。教師可以在課堂內外不拘一格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閱讀表達能力。如一篇讀后感、一篇書評,一次爭鋒相對的辯論賽,一次準備充分的演講,甚至可以是一部學生自導自演的微電影。所以,閱讀分析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自主獨立的思考,對學生來說同樣重要。
5.以閱讀為基礎,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框架。閱讀,不能只停留在零散、碎片的階段,而是應該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觸類旁通,通過延伸、旁聯、整合等方式,將文本上的各類知識融會貫通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例如讀到盛唐的有關文本,我們腦海中便可以聯系到邊塞詩派、山水田園派等詩歌有關常識;讀到靖康之變的有關史料,腦中自然而然浮現出辛棄疾、陸游等南宋愛國文人的有關詩篇,有了閱讀積累,進而深刻理解分析這些詩人作品中濃烈的愛國熱情。最終的閱讀,不是文字的簡單認知,而是從歷史、政治、地理等學科幾方印證,形成完整連續的知識體系。
最后,我們需要明白,閱讀不是墨守成規地生硬套用術語,也不是望文生義地胡編亂造。學生只有打破為了分數而品讀文章的功利枷鎖,將閱讀視為陪伴自己一生的摯友,解讀文本、獲取分數才不是讓人茫然無措的難事。閱讀,本來便是人與人,人與世界交流聯通的方式,無謂功利。它不只是博取考試高分的工具,更是人類精神追求的外化。去除閱讀的功利性,使閱讀深化為自己無法遺忘的技能,伴隨我們終身。我想,這便是語文新高考改革的遠大目標所在。
參考文獻
[1]曹長順.聯系教學實際,體現以人為本——對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的建議[J].語文教學通訊,2014(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