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佳歡
摘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通過不斷摸索,成果豐碩,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協同度不高,創新型人才培養環節薄弱和成果產出單一化等問題,建議從中心的成員、制度、資源等方面進行思考探析,完善中心的矛盾點,使其更長遠健康發展,更好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關鍵詞: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問題;思考
隨著“2011計劃”的實施,高水平的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應運而生。之后各地方組建了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承載著提升教育質量、科研水平,促進區域發展等多重任務,具有重要意義。經過積極建設,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已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由于其成長時間短,在運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以確保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長遠健康發展。
一、問題與矛盾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有其自身發展的特點和優勢,但在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環節。
(一)內部協同程度不高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作為多單位共同發展的載體,常出現內部協同程度不高,各自為戰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整個體系中,合作程度低,資源共享度低,多局限于表面上成果的相互掛名,無深層次協同行為,有違“協同創新”的本質。事實上,協同創新中心包含了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多家單位,意味著其對于協同創新理念的解讀不同,出發點不同。因而導致了協同創新中心內部具有多重目標,無法深入合作交流,顧此失彼。同時,各科研院校原本相對獨立,由于規章制度,評價體系等硬性條件限制了人員之間真正充分協作,限制了資源的深度共享,協同創新成員會較多考慮本單位的利益,無法突破壁壘,故只能局限在各自的單位中維持較為表面的合作關系。
(二)成果產出單一化
協同創新中心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進行協同創新實踐。近年來,很多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產出了大量成果,但其形式略顯單一,理論性成果較多,應用型成果及成果轉化相對薄弱。雖然多數高校的理論研究矚目,具有很多高水平論文,課題,獎項等,但其成果轉化率低,實際應用性成果屈指可數。協同創新中心的最終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將理論研究轉變為技術、產品等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服務社會。出現這一現象可能與各協同中心的評價機制,激勵機制有關。忽視了與市場和社會銜接的純理論研究相對片面,應站在國家需求的角度上,適度考慮將科研成果進行產業化發展。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環節薄弱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重要任務之一即培養人才。雖然一些高校人才輩出,但培養模式固化,應用型創新人才不多,且在大力引進優秀海內外人才的同時并未充分帶動本土人才的成長,忽視了本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側重于引進而非培養,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時也有違協同創新中心本質任務。同時一些高校對于學生培養也仍存在著“勞動力”模式的陳舊培養方法,局限于純操作,忽略了自主研究思考。過于追求數量卻忽視了質量,導致畢業率高,而培養的高水平人才稀缺。
二、思考與建議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取得令人矚目成績的同時,也需要直面其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深入思考,探索解決矛盾的方法,使中心更好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一)高水平成員是中心發展的本質需求
由于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組成模式多樣,所以在隊伍建設方面,不能只重視外部平臺搭建,忽視內涵的重要性。首先,協同單位是協同創新中心的主體單位。要尋找相關領域合適的具有明顯自身優勢的院校、企業等進行聯合,能相互配合完成中心任務,爭取效益最大化,為經濟社會發展謀福利。同時,中心可通過制定實施科學合理的引進和培養措施,廣納英才,也更要注重內部人才培養,突破固有化培養模式,通過針對性培養、實施國內外人才共培養等多重方式系統性培育人才。雙管齊下,提高協同中心人才質量,做到高水平人才數量和質量并重,為之后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更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二)科學合理的評價反饋機制是中心發展的動力
完善的體制機制是組織發展的保障,利于中心組織優化、效率提升。隨著社會發展和國家需求的不斷更新,中心的機制體制也應隨時代不斷升級。在建立科學的人才培養、引進機制,責任制度等基礎上,更應該優化評價機制,不純粹意味著批評與表揚,而是通過改變取得進步。合理的評價反饋機制是中心發展的助燃劑,激勵協同單位不斷進步。考慮以任務為牽引,將創新和貢獻度擺在首要位置,中心內部互評結合國內外同行專家評價,突破以文章,獎項等成果數量為主的單一評價機制,通過評價發揮引導和激勵作用,高效創造出創新型應用型成果,促進協同創新中心的可持續發展。
(三)資源共享,加強深度合作對于中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內部資源豐富,應圍繞總體目標,不斷整合各類資源,科學有效地進行資源共享,提高利用率。在硬件設施方面,可以建立共享平臺,利用網絡將相應資源予以公布,包括實驗平臺、儀器等,根據需求進行預約操作,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在人員方面,可以采取互換學習的流動方式,或積極承辦經驗交流會等,拓寬交流渠道,既學習前沿技術又分享心得體會,實現資源共享。同時,也可根據任務結合成員的優勢進行人員分配,將不同單位的人員重組為特定小組完成任務,創造深度合作的機會,讓其各盡所能,突破障礙。合作與資源共享對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問題具有改善作用,推動中心健康有序發展。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通過摸索已取得明顯進展,盡管發展中會出現不可預期的困難和矛盾,但為了推動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應正視并積極尋找處理方式,不斷優化完善,激發活力,爭取在未來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取得更新更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曹如軍.地方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多重矛盾及其化解[J].高教探索,2017(4):11-15.
[2]車瑋.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建設的問題及思考[J].江蘇高教,2016(5):51-52,87.
[3]關輝.迷失·偏離·回歸:高校協同創新的實踐反思[J].閱江學刊,2015(6):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