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淑珍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血液標本采集方式等因素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方法:選取在我院實施血液生化檢查的327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受檢者血液標本,并且分析影響生化檢驗結果的各項因素。結果:在通過檢測分析后發現,空腹采集血液檢查準確率顯著高于其他時間,P<0.05;且不同采集部位,送檢時間以及溶血標本的檢查結果存在差異性,P<0.05;結論:不同采集部位,送檢時間以及溶血標本會對生化檢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必須對血液標本采集程序進行規范,全面提升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血液標本;采集方式;生化檢驗結果;影響因素
隨著現代檢驗技術的快速發展,檢驗結果對醫生臨床診斷檢驗具有一定幫助。然而由于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存在較多影響因素,特別表現在生化檢驗結果方面。生化檢驗對血液樣本采集部位和時間均具有要求,所以檢驗醫學和護士具有相關性。由于患者的血液樣本主要是由護士進行采集[1]。然而由于護士人員日常工作量比較大,因此在采集血液樣本時極易忽視注意事項,還會導致檢驗結果存在誤差。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分析血液標本采集方式等因素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現將此次研究報告作如下匯報: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來我院實施血液生化檢查的327例患者,其中男性161例,女性166例,最小年齡為20歲,最大年齡為76歲,平均年齡為(43.15±13.09)歲。
1.2方法
采集所有受檢人員的靜脈血液標本,本組受檢者均在輸液異側采集血液,有165例受檢者采集晨間血液。本組患者在第一次采集靜脈血液時出現溶血情況,再次采集血液樣本質量均合格[2]。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液樣本。
1.3指標觀察
對比分析溶血樣本和合格血液樣本檢驗結果,并且詳細記錄不同采血部位,不同采血時間以及送檢條件下生化檢驗結果,并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患者數據資料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方式,以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采血時間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
按照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空腹血液檢驗結果的準確率顯著高于其他時間段采集的準確率,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采血部位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
不同采集部位的血液生化檢查結果存在顯著差異,且同側血液采集中鈉,氯,血糖值偏高,尿素氮,肌酐,尿酸和鉀結果較低,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2.3溶血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
在分析溶血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之后,結果顯示,首次采集血液所發生的溶血現象與第2次采集無溶血現象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2.4送檢時間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
在將血液標本放置1小時之后,生化檢驗結果中肌酸激酶同工酶、葡萄糖,乳酸脫氫酶,丙氨酸氨基酸轉移酶,α-羧丁酸,肌酸激酶以及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含量與規范送檢均值之間存在顯著較大差距,,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血液生化檢驗屬于臨床上常用的檢驗方式,生化檢驗結果會直接影響臨床診斷和治療。醫生在對患者疾病進行診斷時都需要參考生化檢驗結果。所以血液生化檢驗結果準確性會對臨床診斷和治療造成影響,進一步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影響[2]。按照此次研究結果顯示,空腹血液檢驗結果的準確率顯著高于其他時間段采集的準確率。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采血時間會影響檢驗結果。一般來說,在采集血液標本時應當選取患者晨間空腹血,并且空腹時間少于24小時。臨床上按照空腹采血原則采集血液時,主要是由于人體在進食之后會改變血液中蛋白質,氨基酸以及脂類物質含量,并且改變程度比較大,飲水會暫時稀釋血液。按照相關研究可以看出,機體內甘油三酯和血糖會增加50%,膽紅素會增加16%左右。按照此次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采集部位的血液生化檢查結果存在顯著差異,且同側血液采集中鈉,氯,血糖值偏高,尿素氮,肌酐,尿酸和鉀結果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從上述研究結果可知,采血部位對檢驗結果的影響比較大。在臨床實踐中,護理人員一般會直接從同側肢體采集血液樣本,此種采集方法由于摻加輸液液體,就會改變檢驗結果。所以護理人員在采集血液時應當在輸液異側肢體進行。此次研究顯示,首次采集血液所發生的溶血現象與第2次采集無溶血現象存在顯著差異。在溶血之后,血液中較高成分會進入到血清中,加大血清檢測值,使檢驗結果存在誤差。在此研究中還發現標本放置時間也會影響檢驗結果。在血液樣本采集之后進行長時間放置,會導致標本中部分成分發生改變,例如白細胞降解以及紅細胞能量消耗會減少葡萄糖含量,從而使檢驗結果中血糖水平降低。氧化碳逸散會減小檢測結果,并且使pH值發生變化。當鉀離子進入血清中,會增加血清鉀含量。所以臨床上在檢測血液時應當在隔離空氣條件下進行,并且標本采集至檢測時間應當小于15min。在完成血液采集之后需要使用合格容器盛裝,在檢測期間必須根據相關規范實施,避免對檢驗結果造成影響。
除上述影響因素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藥物治療也會對生化檢驗結果造成影響。由于多數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服用較多藥物,藥物代謝會影響血液檢驗結果。比如激素類藥物會降低糖耐量試驗結果,止血敏會降低甘油三酯。因此對于治療期間需要輸注脂肪乳的患者來說,血液標本離心血清會出現脂血狀,當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比色法原理開展生化項目檢測,脂血標本對光線表現出散射性,且會升高被檢樣本的空白吸光度值,干擾吸光度[3]。按照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服用藥物會影響生化指標,提升誤診率。然而多數患者在采集血液樣本之前都曾服用藥物。
綜上所述,不同采集部位,送檢時間以及溶血標本會對生化檢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必須對血液標本采集程序進行規范,全面提升生化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張巖.臨床血液生化檢驗標本分析過程中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的主要因素[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93):126.
[2]郭鴻雁.血液生化檢驗標本分析過程中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6):85-86.
[3]林建鳳.探討血液標本采集方式與器械的不同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6,22(02):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