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健
摘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語言環境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播音主持作為大眾傳媒與受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語言藝術性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提高語言藝術效果已經顯得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播音主持語言中存在的問題,并從口語化、親和力、個性化、多元化等角度對語言的藝術性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播音主持;語言藝術
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播音主持的要求也隨之提升。為了與群眾的審美需求相結合,播音主持開始從“打官腔”逐漸變得“口語化”,以此拉近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突顯播音主持的藝術性,使播音主持不斷創新,為受眾帶來新的收聽體驗。
一、播音主持語言存在的問題
(一)播音主持人缺乏話語權
由于廣播媒體的內容眾多且繁雜,受眾類型較為單一,因此播音主持人的影響力遠遠不及電視主持人,故而缺乏話語權。盡管在播音主持領域中優秀人才眾多,但整體來看仍然較為混亂,需要主持人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在節目中缺乏主持人應有的職業素養,在與新媒體結合后很難得到受眾的認可,因此話語權也較為短缺。
(二)盲目進行語言創新
在傳統播音主持與現代新媒體結合后,許多主持人為了彰顯節目特色,開始在發音上進行創新,力求體現節目的語言特色,作為典型的便是“港臺腔”的應用,即前后鼻音不分、語句顛倒等,此種方式被各大節目主持人爭相效仿,此種方式不但與國家推崇的普通話相背離,屬于盲目語言創新,播音員應嚴格遵守國家規定,使用標準的普通話為受眾播報節目,避免為受眾帶來不良影響。
(三)文字表達功底較弱
目前許多播音主持人的基本功不夠扎實,具有較強的隨意性,在節目主持中常常信口開河,犯一些常識性錯誤,主要體現在語法不當、用詞不準、語言錯誤等方面,對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不清楚,基本文學知識較弱。廣播作為一種線性傳播媒體,要求主持人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的為受眾傳播信息,而事實上,許多主持人在節目中廢話連篇、語言不精煉,甚至有些主持人說了許多卻沒有說到點子上,使受眾厭煩;在節目中還有些主持人具有較強的表現欲,在節目中過于活躍出現了喧賓奪主等情況,這些都需要主持人把握好度,不應在節目中以自我為中心,同時還要考慮到嘉賓與受眾的感受[1]。
二、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特征
(一)語言藝術的口語化
在大眾傳媒中,播音員與主持人的工作存在一定區別,前者主要根據文本內容進行信息傳播,具有準確性、時效性特征,而主持人還要求對節目有一定的參與度與掌控力。雖然二者在工作上存在差別,但在語言藝術的表現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便是口語化。
在受眾的傳統思想中,始終認為播音語言風格應是嚴肅謹慎、剛柔并濟,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播音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新需求,因此播音主持也逐漸朝著口語化的方向發展。在當今語境下,播音主持的風格應從高高在上的樓閣進入到百姓生活之中,在對新聞事實進行客觀反映的基礎上,體現出平民化、接地氣的特點。近年來,口語化廣播節目越來越受到受眾的認可和喜愛,在播音主持中主要采用“說”的形式來體現,特別是采訪類的綜藝節目,如《非常靜距離》《魯豫有約》《金星秀》等等,其中《魯豫有約》節目距離最初開播已經有18年之久,該節目之所以能夠取得如今的成就,除了單純的口語化聊天,還體現出較強的藝術性特征,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因此獲得的廣大觀眾的喜愛,在口語化節目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語言藝術的個性化
現階段,播音主持一改以往呆板、生澀的節目形式,而是逐漸開始注重個性化的彰顯,無論是播音人員還是主持人都在追求創新,力求突顯自己的語言特點。例如,何炅、汪涵、楊瀾等,他們在不同的節目中都會根據節目風格體現不同的語言特點,營造出與節目相符的氛圍,使受眾能夠受到感染,積極參與其中,體驗到身臨其境之感,為廣播電視節目帶來更多的收視率。無論對于播音員還是主持人來說,要想突顯自身的語言特色,首先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靈活的語言應用能力、較強的隨機應變能力。將不同的語言靈活的應用到不同語境之中,突顯自身的語言風格。
例如,在《我是歌手》的總決賽中,歌手孫楠中途退場,使現場當時出現了小混亂,而汪涵隨機應變巧妙的化解了孫楠突然退場的尷尬,同時也為工作人員對后續工作的安排爭取了時間。他首先明確事件性質:承認事實不能改變,接受意外的發生,但并不馬上做出行動,而是聽孫楠把話說完,然后詢問孫楠“楠哥,我特別想知道您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您此時此刻內心所感所想,都是你自己拿定主意后的觀點?”這一句話明確了事件的性質,即這并非節目組安排的劇本,而是孫楠的個人行為,汪涵在確認這屬于一次重大的直播事故后,以一名主持人的身份掌控現場,幫助事故有效化解。汪涵的隨機應變能力以及對節目的掌控均受到了觀眾與同行的贊賞,他的做法也充分體現出了播音主持語言的個性化魅力[2]。
(三)配音語言的多元化
本文所提到的配音并非影視劇演員配音,而是為電視畫面配錄解說詞,當人們在觀看電視節目中,往往需要一些配音員根據節目內容進行配音,作為典型的便是《動物世界》,由趙忠祥老師為其進行配音和解說,他那生動而幽默的語言使受眾印象深刻,每每提到這一節目耳邊總是會回蕩著趙老師的配音,“在那茫茫大草原上,一只獅子與一只羚羊正在展開激烈的追逐”。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為了滿足受眾的更多需求,為受眾帶來更多的帶入感,使其具有身臨其境之感,在配音語言上也逐漸多元。例如,對幼兒類節目或者廣告的配音應盡可能的柔和、甜美,而對于成年受眾的節目配音則要簡潔準確,突顯播音員自己的個性,使多元化與個性化充分結合,為觀眾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3]。
(四)語言藝術的親和力
廣播電視主要通過影像來表現,與受眾之間存在一定距離,需要播音主持人員盡可能的營造出親和的氛圍,拉近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否則節目將很難吸引到更多受眾的認可和喜愛。在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人員應在提高語言藝術性的同時,注重對大眾文化語言的開發。另外,主持人還可將自己的情感、肢體動作、真誠的態度等加入節目之中,進一步營造親和氛圍。播音主持親和力的提高并不代表著藝術性、規范性的降低,反而能夠更好的傳遞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播音主持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口語中的隨意性與拖沓性,要給人一種簡潔有力,又親近舒心之感。董卿作為一名著名的央視主持人,在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中她都一改人們傳統印象中嚴謹、嚴肅的形象,而是以親近、喜慶的態度來主持,尤其是她那富有親和力的語言,更是能夠打破節目與觀眾間的隔閡,使觀眾被主持人的熱情所感染,深刻感受到節日的喜悅。另外,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這一充滿正能量的節目中也同樣發揮出了其獨特的語言魅力,在每場的開場白中都會引用一句詩句,如“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等,在無形中將觀眾帶入到詩詞大會的氛圍之中,同時也通過詩詞提升了其個人魅力,這一獨特的表達方式得到了無數觀眾的喜愛,對主持人有高度的認可,對后續的節目充滿期待,節目的收視率自然也節節高升[4]。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語境下,傳統播音主持風格逐漸落伍,新型的語言藝術特征正在萌芽,將引領著廣播電視行業走向新的發展春天。在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包括個性化、口語化、親和力、多元化等多種藝術特征,這些均是語言藝術在發展中的必然趨勢,同時對受眾的審美風格產生了一定影響,促進了播音與主持人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使我國廣播電視節目質量與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這對我國廣電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連少鵬.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7,8 (4):136-136.
[2]徐濤.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分析[J].傳播與版權,2015 (7):76-77.
[3]趙佳園.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8 (1):157-157.
[4]孟佳瑋.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分析[J].科技傳播,2018 (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