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子


摘要:教育理念涵蓋教育思想、教育信念,外在表現出既直觀且抽象的特性,于教育實踐具有指導意義。高等新聞教育理念體現的是世界各國發展新聞教育的理想范型,也反映出新聞教育者在長期實踐中積累形成的價值取向。通過對比中日兩國高等新聞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以及辦學宗旨,發現兩國間存在顯著差異。日本強調教養教育,在培養專業專精人才的同時,更重視培養成熟的社會型人才。中國的高等新聞教育主要以業務能力為中心,在非專業性的通識教育上有所欠缺。通過對日本高等新聞專業的考察與對比,重新審視我國高等新聞教育的理念,提高對新聞倫理準則、新聞自由的重視,讓高等新聞教育發展為通識教育,是十分符合當下信息社會發展需要的。
關鍵詞:高等新聞教育;中日對比;通識教育
高等新聞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分支,也是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十幾年來,我國的高等新聞教育進入了大規模、高速度、多元化的發展時期。截止至2018年12月底,我國單設有新聞學專業的高等院校就有323所,而包括二級各專業在內的設置點則超過800個,在校學生超過15萬人。在我國整個新聞學科的發展過程中,新理念、新觀念的樹立、課程結構、實施方法的更新也大大推動了學科整體發展的現代化與國際化。而鄰國日本的高等新聞教育發展則與中國類似,肇始于報業史。在發展初期繼承了德國、英國的傳統,二戰以后則接受美國的影響,逐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教育模式,為此后日本的新聞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高等新聞教育研究事關新聞事業發展大計,亦是各國高等院校發展中的重要課題。筆者選取暨南大學新聞學專業,同志社大學傳播學專業為實例,采用實證考察和分析的方法,對其教育理念、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對比考察,發現中日新聞類專業的本科人才培養,在教育理念、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和師資結構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
一、教育理念釋義
教育理念外延較寬泛,是反映教育領域內各個運行要素:如教育制度、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諸概念共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涵蓋有教育的思想、觀念、主張、看法、認識、理性、信念,其理念本身也包含了上述諸概念的共性。教育理念通過外在形式表現出既抽象又直觀的特性,外在形式如教育的宗旨、使命、目的、理想、目標、要求、原則等。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實踐,具有引導定向的意義,是“一定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的理論基礎和依據”。(1)
而從本體論、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教育理念是世界各國關于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范型,反映的是教育的本質特點;是教育主體在教學實踐及教育思維活動中形成的對“教育應然”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長久以來,教育理念都是教育思想家乃至各國各民族長期蘊蓄并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的反映、體現與追求,是關于教育發展的一種理想性、精神性、持續性和相對穩定性的范型,具有導向性、前瞻性、規范性的
特征。(2)
二、中日高等教育研究現狀
高等新聞學教育的教育理念呈現的是各國多元化的新聞教育思想,而中外高等新聞教育的比較研究,在我國的新聞研究領域也逐步受到重視。有關中日高等新聞教育的對比研究,可在中國知網上搜索4114篇,其中,單獨以“日本新聞教育”為題的成果達3832篇,占絕大多數??梢娭腥諏Ρ妊芯可形词艿匠浞种匾?。另一方面,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據庫中與“新聞教育”相關的成果僅有353篇,但最早的成果可追溯至1900年。可見,日本的新聞教育研究起步比中國更早;然以“日中新聞教育”為關鍵詞查詢,卻無任何結果,數據庫只提供15篇“日美新聞教育”、17篇“美國新聞教育”成果為參考。由此可見,日本的新聞研究領域中,對高等新聞教育的關注度十分低下。
綜上所述,中日兩國在高等新聞教育與中日對比研究方面未展現太多筆墨,然筆者仍從僅有的少數文獻中發掘出對本文具有指導意義的成果。如日本龍谷大學教授卓南生(3)曾就“日本的大眾媒介是怎樣報道亞洲的”等問題進行詳細剖析;另一位學者馬嘉(2006),則在博士論文《重學輕術:論日本高等新聞教育》中闡述了日本高等新聞教育的特有體系和主流理念的形成。他指出:日本的高等教育深受德國古典大學理念影響,其新聞教育也與德國古典大學傳統的“重學輕術”新聞教育理念密切相關;……其獨特的現行教育制度及其發展趨勢,不僅對日本島國的新聞教育健康發展有益,對于研究世界性新聞教育的特點、警醒中國高等新聞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
三、暨南大學新聞學專業
我國的高等新聞教育肇始于20世紀初期。1918年10月14日成立的“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標志著中國高等新聞教育的開始,該學會的宗旨是:研究新聞學理論,增長新聞經驗,以謀新聞事業之發展。此后各大學興辦的一系列報學系或新聞學系都以直接服務報業界為理念。當時建立的這些新聞系科,培養了相當數量的新聞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暨南大學,便是我國最初建立新聞系學科的大學
之一。
我國高等新聞教育理念歷來非常重視新聞技能培訓,雖然現在各高校在辦學層次上開始“重視學術研究”,但對于新聞傳播學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并未改變。暨南大學基于國內新聞傳播學教育幾大名校之一的地位,實施“僑校+名?!钡陌l展戰略,確立了“培養具備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熟悉新聞傳播規律、新聞政策法規和傳媒經營管理,掌握采、寫、編、評、攝專業技能和新媒體技術,在德、智、體、美等方面綜合發展的復合型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5)
以暨南大學的新聞學專業為例,其學科設置中的學分比例及要求是:該專業學生應修滿總160學分,其中必修課內地生需修103學分,占總學分的64.4%;港澳臺生必修課需達97學分,占總學分的60.6%;不足學分由所修選修課學分補足。(6)
新聞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則包括學科基礎必修課與專業必修課。學科基礎必修課有:現代漢語I、II、基礎攝影、新聞學概論、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廣告學概論、廣播電視概論、統計學、文藝美學等18門課程;專業必修課則有:新聞采寫I、II、中國新聞傳播史、專業新聞與深度報道、新聞編輯、畢業論文等9門課程。新聞學專業總學分與學分分配圖解具體如表1。(7)
此外,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暨南大學還肩負著“華僑最高學府”的重任。因此,暨南大學始終堅持與發揚我國新聞傳媒教育重視實際操作、強化能力培養的優良傳統,并將這些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層面(8):
1.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熟悉現行新聞政策、法規,對新聞傳播工作具有堅定的社會責任、理想信念和職業素養。
2.具有較為廣博的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基本知識和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能結合所學知識對社會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分析和判斷。
3.具備良好的專業實踐能力,熟悉國內新聞工作現狀與發展趨勢,能熟練使用現代傳播技術從事新聞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及傳媒經營管理等活動。
4.具備良好的社會實踐能力,能獨立進行調查研究等社會活動。
5.有較強的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善于與人溝通與合作,能夠以健康的心態適應環境的變化,融入社會和工作崗位。
6.能較熟練地掌握和運用一門外語,能為畢業后用外語進行采、寫、編、譯等業務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7.具有健全的體魄,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
8.鼓勵學生參加新聞學、傳播學的相關講座,了解業界和學界的前沿動態,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四、同志社大學傳媒學專業
同志社大學由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新島襄創立于1875年,同志社大學的新聞學專業正式創立于1948年。隨著媒介技術的迅速發展,日本社會對高等新聞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為了向媒體提供具有一定實踐技能的新聞人才,2005年,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業正式升格為傳媒學系。這個改組后的社會學部傳媒學系以“媒體與新聞事業”、“信息與社會”、“傳播與文化”三個方向為主線并相輔相成。傳媒學系繼續秉承以往新聞學傳統的媒介批判精神,通過提高學生媒介素養來履行高等新聞教育為社會服務的職能。在“重學”還是“重術”兩種不同理念的沖突中,同志社大學選擇了“調和式”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態度。以此為出發點,同志社大學的傳媒學專業在新聞學教育的理念傳承、課程設置等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從表2的學位授予方針及具體內容中,可見其獨特個性。
此外,“以批判的視角審視媒介本質,堅持把學術研究放在首位,培養具有媒介素養的國民以保障媒體履行社會責任”的教學理念,也具體落實在了同志社大學傳媒學專業的本科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配備等諸多方面,使得其專業個性鮮明:整體學分數少,僅100學分;其中,必修課所占比例僅為24%。(見表3)
然而,不僅同志社大學,從日本高等院校的新聞教育系統整體來看,我國高等新聞教育中常見的采寫、編輯、評論等新聞記者的業務能力教育,從未踏入過日本的大學講堂。雖然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聞學學科與研究領域逐步泛化。日本的學院派學者卻認為:
在為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而逐漸擴散、細化的大眾傳播學、社會信息學之中,功利性的合作研究增加,圍繞話語展開的新聞學研究在不知不覺間被弱化。而積極從事大眾傳播學、社會信息學、媒體學研究的大學則標榜自己通識教育的特征,突出培養具有媒體素養和批判精神的公民的基礎修養教育目的。
由此可見,日本的新聞學教育者們一直有著排斥新聞業務教育進入大學講堂的傳統,并普遍認為大學“不是新聞記者的培訓班”。雖然,他們可以接受新聞學的媒介素養教育轉向,認可提高媒介素養可進一步發揮新聞教育批判媒體的作用,從而能繼承傳統新聞學的價值追求;但他們在主張大學可進行產學協同的同時,仍堅持認為,高等新聞教育的培養方針仍應以新聞理論、新聞倫理為主要內容;換言之,即便接受了媒體企業的經濟資助,大學也仍然要以學術自由為核心價值取向。
五、結語
總體來說,造成中日兩國高等新聞教育理念根本差異的原因,除了兩國高等新聞教育在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受到的外來影響存在較大差距之外,還在于兩國學界業界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與培養上有著根本性的差異。
值得關注的是,與日本高等教育系統中的通識教育內涵相比較,我國現有的高等教育通識教育課程涉及面仍有限,主要分布在思政、外語、漢語、體育四大課程之中,其本質實際上與傳統的公共課無太多變化。換言之,我國的高等新聞教育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不僅要秉承一貫的傳統注重新聞專業能力的培訓,也同樣需要重視非新聞專業如哲學、法律、經濟學、心理學、甚至自然科學等層面的通識教育,這對于提高新聞專業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加強我國未來新聞從業者的基礎知識面和業務“后勁”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注釋:
張相樂.關于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4(1)
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10)
卓南生教授,1942年生于新加坡。1966年赴日本攻讀新聞學,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院新聞系,獲立教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新加坡《星洲日報》社論委員兼執行編輯、《南洋·星洲聯合早報》東京特派員和東京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現為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馬嘉.日本新聞教育制度解讀[J].現代傳播,2006(2)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驗教改[EB/OL].http://xwdj.jnu.edu.cn/mtsy/news.asp?newsPath=324/W_6923_43206(2015)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聞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內招生)、(外招生)2015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聞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內招生)、(外招生)2015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聞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內招生)、(外招生)2015
參考文獻:
[1]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 (10).
[2]和田洋一,吳文莉譯.新聞學概論[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
[3]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新聞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2015.
[4]同志社大學官網.學校概況[EB/OL].http://www.doshisha.ac.jp/information/index.html(2015).
[5]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實驗教改[EB/OL].http://xwdj.jnu.edu.cn/mtsy/news.asp?newsPath=324/W_6923_43206 (2015).
[6]馬嘉.日本新聞教育制度解讀[J].現代傳播,2006 (2).
[7]馬嘉.重學輕術:論日本高等新聞教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