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薇
摘要:語文在小學的學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承擔著小學學生對于初級語文基本素養的培養與傳授漢文化重擔,同時還是一門包含很多其他方面因素的學科,它涉及政治、哲學、歷史、社會、生活、道德修養、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諸方面,這些方面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小學的很多課文也都摻雜著人物心理描寫,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體味人物的心理,同時也會對自己的心理發展起到影響。所以,語文教師可以在教授語文課本的同時,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現在孩子大多屬于獨生子女,家長的溺愛、學業的壓力、社會競爭的加劇,兒童固執、偏差、自私等不良心理問題日益明顯,所以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關鍵詞:小學語文 心理健康教育 滲透
前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它不僅要教給學生雄厚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和審美情趣。因而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應該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感知、理解、記憶、判斷等智力因素的發展,更應該注重利用語文學科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把小學教育真正優化成素質教育。小學生的心理還處在發展階段,是培養好的心理健康素質的最佳時期。而語文課的很多內容,都能對學生的心理起到教育作用。小學語文課程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所以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徑。在語文課上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讓小學語文教學將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是培養小學生良好心理狀態的最好方法。
一,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調查研究
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于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發言必將積極許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顧慮。我經常和學生這樣說:你們既然承認我是你們的朋友,那我們之間就沒有隔閡了。有什么說什么,想到什么說什么,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夠的,你幫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幫你糾正,以誠相待才是關鍵。我所教過的班級的學生與我關系特好,學生下課時有事沒事總愛來找我聊天。 對于發展心理健康來說,小學生心理發展最有利的特點就是具有較高的可塑性。小學生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于初始發展階段。思維能力、個性、社會性和品德都未成形,人生觀、社會觀、價值觀都有待發展。通俗的來說,就是萌芽時期,對任何事物的認知都還處于模糊時期,對于是非也沒有明確的對錯判斷。所以在這樣的時期,外界信息的輸入對于兒童心理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這一階段對于他們的輸入,可能會成為他們對事物的基本認知,從而影響兒童的一生。
二,小學語文課的特點
1工具性
培養孩子基本文學素養: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在各方面都有所包羅。首先,小學語文課最基本的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讀書認字。再者就是學習古詩和中外有名的文章。在認字的基礎上,學習課文內容。學習分析句子組成。人物情感等內容。語文課培養孩子對于文學的基本素養,為孩子以后學習文學打下基礎。語文課本的內容還會涉及科學、自然學等眾多領域的內容,因此也是是孩子初步認知世界的工具。
2思想性
教會孩子進行人際交往:對于兒童來說,語文是學會以后怎樣與人交往的重要工具。課文中人物的說話風格、待人處事風格,都有可能影響孩子以后的交往風格。再講課時,老師也會深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會對人物的思想品質進行評價,也會對好壞人進行區分,這就是孩子對于品格的好壞有了基本的認知。因此,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會對孩子的思想產生深刻影響。的因此工具性、思想性、藝術性和綜合性便是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
3藝術性
語文課的內容結合了自然學、科學、人文學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讓孩子對藝術有了初步的認知。
4綜合性
小學語文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品格、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因而它在這種以人為本的教育基礎上,追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教學,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和保障。綜上,小學教育具有綜合性。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即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培養健康的情緒、高尚的情感、堅強的意志、良好的個性,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學會關心、學會自我教育。
四,將心理健康滲透到語文課的方法
1,隨機性
雖然很多語文課本的內容都包含心理教育資源,但也不能時時刻刻將心理教育加入到課程講解中。要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和這些內容所蘊含的可利用資源尋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滲透點,讓學生能自然而然的接受心理教育,而不是明擺著給學生傳輸心理健康教育。語文課最重要的還是語文知識的教授,一些內容會真真切切需要講述心理健康方面的內容時,我們再考慮用好的方法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心理教育,而不是強行滲透。學科教學中的內部滲透貴在自然、貼切,要出手到恰到好處。
2,適度性
語文課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一定要記住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輔助語文教育,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在一節課的有限時間內,花在集中滲透心理健康的時間不宜過長(-般只能利用3-- 5分鐘時間) ,如果一節課40分鐘的學科課有20分鐘集中滲透,該叫心理健康教育課了。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滲透有度,一是要注意滲透程度;二是要注意滲透梯度,即在了解學生個性心理及個別差異的基礎上,盡量考慮各層次學生的可接受性及滲透的循序漸進;三是注意滲透的效度,即教師要經常收集學生的有關動態信息,適時調整滲透的策略,把握滲透的最佳時機。
3,自由性
教學最高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自由學習,同學與老師間、同學與同學間進行交流討論,進而完成學習,要比老師一人教授全班聽講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多。所以,在進行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活動為中心,加強心理訓練,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可以問題為中心,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也就是用自由教學的方法,讓學生提出疑問,進行交流,再由老師結合實例進行有力的解答。從滲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與集中式,集體式與個別式,討論式與寫作式等。從具體滲透方法看,有移情體驗法、角色扮演法、認知矯正法、游戲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導下,各種不同滲透形式和滲透方法的靈活運用便構成了不同的滲透策略。
五,小學語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關鍵
心理健康能否成功滲透到語文教學并被學生接受,關鍵在于教師本身的心理健康情況和教學方法。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師,能夠把教學看作是一件有樂趣的事,接納并且熱愛自己的職業。教師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促進學生良好情緒的發展,而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往往容易認為“教書令人煩惱”、“學生不服管教”,使自己的心境處于不佳狀況,如果不注意及時控制和調節,就會使自己的教育方法產生偏差,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構成威脅。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影響到學生身心發展和成長,最終影響到教育的成敗。
1良好的心理狀況是教師的基本素質
在學校里,老師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不僅是在課堂上,很多兒童教師需承擔起兒童日常生活的責任。所以,教師的德才學識、情感人格、處世態度乃至言談舉止,對于每一個幼小的心靈來說,是比任何東西都重要的有益于發展的陽光和雨露。教師的舉手投足,可以使學生心領神會,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言行。一次嚴格的要求,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一次愛心奉獻,可以使學生一生銘記。給一個學生關懷,會使全體學生得到溫暖;給一個學生以鼓勵,能激發起大家的熱情;給一個學生的冷漠,會刺傷眾多學生的心。所以教師的心理健康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深刻的影響,具備好的心理狀況,才能承擔起教育兒童的重擔。
2,教師的教學方法
學生的學習效果,往往不在于學生本身,而在于老師的教學方法。很多現實生活的實例都表明,老師在上課時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整個班級同學的只是吸取成度。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就更需要老師掌握有效的方法教學。如果一個老師掌握不好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方法,那么可能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和語文教育都失敗的結果。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滲透到小學語文課中,重點在于教師有沒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教學的基礎,然后熟練掌握不僅僅是語文方面的內容,兒童心理健康的知識也應該熟記于心。只有這樣,小學語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才能成功,兒童才會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祖國的未來才能茁壯成長。
結束語:
小學語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對小學生以后的學習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小學生的啟蒙老師,老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運用合理科學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
參考文獻:
[1]賈彥秀.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新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