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東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各個地區的學校也應努力完善素質教育體系。完善素質教育的首要表現就是從事教育事業的人要轉變教育觀念,而想要轉變教育觀念的一大途徑,就是要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同時,將德育滲透到教學中來。德育對于完善素質教育來說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當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這一科目的教學時,教師更需要重視起這一任務,讓語文教學發揮它對學生自身素質的教育意義。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有必要在進行教學時,將德育教學滲透其中。
關鍵詞:高中語文;德育教學;德育滲透;實踐研究
引言:
現代社會不僅要求人才具備起較多的學科知識和較高的專業技能,更要求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精神道德素質。為適應社會的這一發展趨勢,教師在幫助學生學習好學科知識的同時,還需要重視起對學生道德素質的教育。高中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還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教師可以在講解課文的時候,通過利用課文中存在的教育價值,讓學生認識到提高自身道德素質的重要性,這樣學生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而他們的道德素質也會隨之得到提升。在高中教學中滲透入德育教育并不算難,因為高中生本就具備了一定的素質基礎,在這個時候選擇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是在合適不過的,但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也需采取適當措施,將這一教學進行到底。
一、挖掘課文中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可謂人人知曉。當代的高中生生活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里,而他們中的每個人作為這個大家庭里的一份子,都應具備起愛國主義精神,團結其他同胞,擁護祖國統一。為了培養學生的這一精神,教師也應該在課堂上重視對具有愛國情懷的課文的講解,以引導學生去熱愛自己的祖國,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努力。高中語文課本中涉及到愛國情懷的課文,有的是描寫我們祖國大好河山的,有的是描寫愛國人士的優良事跡的,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些課文,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比如,教師在講解《離騷》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對屈原行為和思想的分析,引導學生樹立愛國意識。屈原所處的年代為戰國后期,那時楚國的國力早大不如前,國家內部斗爭激烈,堅決進行改革才有可能幫助這個國家重鑄輝煌。屈原是改革的推行者,他本人就具備極為高尚、高潔的品格,他“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香草就是他品格的象征。他愛自己的國家,也愛自己國家的人民,堅持推行改革也是他愛國的表現。但就是這么一個人,卻始終被朝廷上的小人排擠,這些小人向楚國國君進讒言,污蔑屈原。國君昏庸,聽信了這些讒言,流放了屈原。盡管如此,屈原還是表示:“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整篇課文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完全可以用其來啟發學生培養起愛國主義精神。
二、利用語文素材,提高學生的人格素養
語文教育的初衷里,也有著對學生道德素質的要求。而近些年來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推行,教師更應該重視起以較高的道德素質標準要求學生的任務,在進行語文教學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他們在高中這一階段建立起一定的人格素養。
現如今人才在市場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于學校教師來說,應當意識到這種社會狀況,努力轉變以往只是簡單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方法,將德育滲透到教學中來,以培養學生的人格素養,使他們具備起較高的素質水平。
比如,教師在講解《陳情表》這一篇課文時,就可以充分挖掘這篇課文中的“孝”思想?!靶ⅰ弊鳛橹腥A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的。高中生年紀尚小,對“孝”的理解一定不深,而教師就可以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抓住課文中的“孝”元素,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定的素養。李密與祖母相依為命,即便是朝廷下了詔書,依舊想要盡心孝敬祖母,即便請求可能會被朝廷駁回,或者自己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自己還是希望可以為祖母養老送終。這樣的故事能打動人心,因此學生對這樣的講解一定能有所思。
三、抓住課文中的審美元素,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審美是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的客觀評價。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里,明確提出了需要教師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要求。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起一定的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和獨特的見解。出于這個原因,教師應該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既注重對課文知識的講解,又注重滿足學生對情感、審美的需要,將審美教育落到實處,進而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熱情。
比如,教師在講解《荷塘月色》這一篇課文時,就可以對課文中的景物描寫和環境描寫進行深入的研究,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有關荷塘月色的美的探討。這篇課文作為寫景的名篇,用其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課文中的比喻句較多,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找出這其中描寫的比較好的比喻句,讓學生講述其美在何處,并對這些句子進行深入的理解,感受美所能給人們帶來的享受。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而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師更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德育品格的教育。而在對學生進行這項教育的時候,可以利用具有德育滲透價值的課文對學生的德育品格進行更為深入的引導,幫助學生具備起較高的素養,進而為未來社會培育一批優秀人才,促進國家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文娟. 淺議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教育教學論壇, 2012(s3):271-272.
[2]殷慶周. 試論新課改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考試(教研版), 2007(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