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洪其

摘 要:習語是一項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表達方式,盡管有時候,不同文化的習語之間有著相同的背景。由于文化差異和文化起源的關系,漢語的成語和阿語的習語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差別。本文通過調查研究案例,試分析并總結阿漢之間的文化相同點和不同點,并努力探討在翻譯習語時所需要注意的三種方法:直譯法、意譯法以及直接與間接結合法。
關鍵詞:習語;文化差異;翻譯;準則;方法
1 簡介
習語多是從主觀意識去理解,但又很難去真正被理解和進行完整表達的一種特定形式。習語特征多體現在,句法結合性以及架構穩定性。任何一門語言,如阿語和漢語當中,都存在一定的習語特征,他們力求表達準確性,但受到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的習語離不開國家文化,進而也被看做是一種國家特征,其文化內涵也變得豐富多樣化。我們也可以將翻譯活動理解為,是促進源文化與譯入語文化相互融合的載體。本文通過分析中阿文化之間的異同,找到正確的翻譯方法,從而更好的進行中阿文化翻譯。
2 阿漢習語之間的文化差異
一個國家文化形式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如知識、法律、習俗等等,不同國家由于文化不同,其表現出的文化內涵也存在一定差異,而習語作為人們日常生活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農耕文明發展悠久,其與農業有關的習語也就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中國語言文化中,如“骨瘦如柴”,阿文譯作“”,“眾人拾柴火焰高”,阿文翻譯為“”,再如“竹籃打水一場空”,阿文譯為“”,等等,還有很多與農業生活相聯系的例子,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除了中國農耕文化外,還有很多以沙漠和海洋為起源的國家,如阿語國家他們的習語自然而然的也就融入了與沙漠和海洋有關的內容,譬如,“”翻譯成漢語的意思為“一帆風順”,“”的意思是“同舟共濟”,“”,中文意思是“滄海一粟”。
3 習語翻譯中的處理準則與方法
從嚴復的“信、達、雅”,傅雷的“重神擬不重行擬”,到張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實通順”;從翟秋白的“等同概念”,由此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主張有著一定的相似之處,他們之間有著某種關聯,雖然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中心思想都是力求能夠將原文的主旨充分的表達出來,并能夠將作者的語言風格有所保留。保留原文主旨,指的是不僅要將原文表面意義表達出來,還要深入挖掘文字背后隱含意義和形象意義,但也并不代表原文的每個詞語、每句話都具有一定的意義,很少會將這三種意義同時表達出來,這就需要讀者用心體會方能悟出其中深意。特別是由于語言文化本就存在差異性,它反映的是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歷史,涉及的因素也較為復雜,而習語的著作由于作者不同、國家不同,因此翻譯起來也有著很大差異。王佐良先生說:“翻譯里最大的困難是什么呢?就是兩種文化的不同。在一種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外一種文化里卻要花很大力氣加以解釋。”翻譯需要在兩種語言之間來回切換,在翻譯的過程中,只有充分理解作者愿意,以及所表達的思想,不斷摸索習語翻譯中的一些規律才能保證翻譯準確性。下面將重點介紹比較常見的阿漢習語翻譯方法。
3.1 直譯法
指的是要對譯文語言有正確的解讀,不出現錯誤解讀的情況下,將文中的民族性特征的文化進行保留。直譯法也是最為常見的翻譯方法,它多是在原著原有的結構、語法基礎上進行翻譯,使作者的風格得以保留,在形式和功能上也能得到很好的還原。
3.2 套譯法
由于阿漢語言差異背后是兩個國家文化背景的差異,因此原文中的一些比喻形象在不了解這個國家文化的情況下是很難理解的,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在不改變喻義的情況下,盡量去轉換為讀者所理解的內容進行描述,以實現語義對等。這些習語不論從內容上看還是從形式上看都高度重合,即使在表達問題方式上存在差異,但在隱意和形象比喻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表達主旨也是相同的。
3.3 意譯法
有很多的習語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在對一些地名、典故的比喻中多體現出這個國家的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如果采用直譯的方法進行翻譯,所翻譯出來的內容與不僅難以理解,而且其表達形象也會被破壞,只有了解這個民族文化的人才能懂得,因此要想保證譯文喻義不被破壞,同時還要讓讀者能夠讀懂的情況下,就需要通過意譯法,原文內容簡單直接的表達出來。若直譯為“希臘人遇上希臘人一定有一場好斗。”外國讀者一定會扭曲這句話的原因,會以為希臘是一個戰爭的民族,通常情況下,盡量不要用含有地名或人名的漢語譯法去翻譯阿語,同時也盡量不要在漢語習語中出現其他國家的人名和地名,對于一些專有名詞需要進行特別注意,找到適合讀者理解的翻譯方式。
3.4 直譯兼意譯
其實有很多的習語是經常出現在我們日常交流中,具有一定的口語化,如果在翻譯的過程中直接進行直譯,很難將其喻義表達出來,而如果稍做一些改變,在直譯后再譯一次,就會獲得不一樣的表達效果。
3.5 增補譯法
由于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一些母語讀者很難弄清楚的習語對譯語人員來說也具有一定的困難。而使用增補譯法,也就是在完成習語的直譯工作后,再對其進行加注,有助于提高譯文的精準度。
總的來說,習語作為民族語言最具特色和精華的部分,需要譯者對兩個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語言表達方式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同時還要對習語在不同語境下的表達含義有正確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翻譯的準確性,便于讀者進行理解,從而對這個國家的文化有進一步認知,這也是譯好習語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余章榮.阿拉伯語修辭,(京)新登字155號,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 周文巨.阿拉伯語語言研究.2002年10月第一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 劉中民.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8年第一期.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