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瑩
摘要:目前,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國的貧困問題困擾著一代代的領導人。自古以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的龐大,以及近代以來中國的積貧積弱,消除貧困便成為了我國重點的民生問題。對于新時期的中國而言,精準貧困既是我國在貧困治理工作中必須堅持的工作要點,也是我國在新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一個必然選擇。扶貧工作的深入發展影響著人們的幸福安康,現在政府越來越倡導由政府主導到政府引領方式的轉變。從原來的授人以魚到現在的授人以漁,從源頭上解決廣大貧困人口的生計問題。在農村人口、城鎮人口的脫貧的脫貧攻堅戰之中,社會工作在組織分配上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如今的貧困地區,社會工作的組織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在一些地區也取得了相當傲人的成績?,F如今,由政府牽頭,“先富帶后富”的模式已經在很多地區得以實施,而這種新的合作模式是我國在精準扶貧路徑上探索的又一大創新點。
關鍵詞:精準扶貧;社會工作組織;扶貧路徑;社會幫扶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各級政府、各個部門都把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各級政府要求動員各界同胞,動員全黨、全社會乃至全國的力量打好、打贏這場攻堅戰。然而,我國的貧困問題由來已久,一些地區由于頑疾導致的貧困問題更是難以解決。針對我國在脫貧攻堅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例如行政式反貧困導致的福利依賴,這樣會弱化貧困者的主動脫貧意識;受教育程度低會導致貧困人口的知識匱乏,當貧困人口無法獲得足夠的技能去改變自身窘境,也就從根本上脫離了減緩貧困的脫貧“智能”。因此,針對這樣的一些現象,社會工作提出了多條路徑去助力脫貧者自主改變自身境況,最終達到社會“精準扶貧”的目的。①社會工作可以根據相關理論,通過喚醒貧困人群的脫貧自覺性,在“自助者人助之”的理念引導下,通過深入挖掘貧困者自身的優勢以及能量,喚醒其脫貧自覺性;②通過教授貧困者的一些基本技能以及理論知識,為貧困群體增權賦能,以提高貧困人群的自我脫貧和發展智能能力。
一 精準扶貧和社會工作存在的聯系
我國由于歷史原因以及人口基數過于龐大,我國的貧困問題由來已久。在新時期,我國的貧困問題既是國家政策層面上需要落實的問題,也是社會中民生需求問題。對于社會而言,需要統籌安排各方面力量,對貧困地區的扶貧工程進行良好監督,對于福利機構、社會組織進行良好的規劃整合更有利于政策的落在實處。對于個人而言,精準扶貧的問題不僅僅在于個人的溫飽,也在于更加關注貧困群體每個人的心里問題以及自我需求。因此無論是從哪方面來看,社會工作都與精準扶貧都有很高的契合度,他們最終的目的地都是在于對困難群體進行一定的幫扶。從細節來看,精準扶貧與社會工作在價值取向、問題評估、政策實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貧困問題于國家層面是政治決策和經濟發展問題,也是社會和民生需求問題;于社會層面,扶貧政策的落實,會對貧困地區的扶貧單位以及福利機構、社會組織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精確化的扶貧工作將拉動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于個人而言,精準扶貧不僅關注解決個人吃飽穿暖的問題,更注重貧困個體的心理需求和自身能力的建設,提升其社會價值。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來看,社會工作和精準扶貧有極高的契合度。社會工作與精準扶貧的最終目的都是幫助困難群體,具體來看,二者在價值取向、實踐原則、問題評估和對策實施、工作方法,目標達成等多個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二 當前地方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
(一)參與主體單一
目前參與地方精準扶貧的主要責任在于政府、政協的各項職能部門,由于涉及到教育、財政等多個系統,因此需要各個職能單位鼎力支持、全力配合。如果社會力量參與不足,就會存在政府單一支配、行政式推進脫貧攻堅的一些弊端,這樣既無法達到真正的脫貧要求,也會產生很多預想不到的后果。
(二)調動資源有限
因為扶貧工作是一個艱苦而又漫長的過程,其中需要調配大量資源,更需要政府、社會、每一個人的支持與理解。從我國的行政體系來看,盡管扶貧開發工作牽涉到人力、物力、信息,服務等許多方面,但是其中絕大部分的資源都掌握在政府是手里,政府對于所有資源的統籌調配負有最大的責任,當精準扶貧工作真正精確到基層部門時,主要依靠當地的縣、鄉政府來籌集和調動資源,但是存在的問題就是基層政府擁有的權利與資源都很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政府調動資源的能力。
(三)工作專業性不足
由于精準扶貧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真正專業的懂市場、會技術的人參與進來。在識別、管理方面都需要很強的專業性。精準扶貧的關鍵在于“精準”,其中精準識別需要通過大數據的支撐將高于貧困線與低于貧困線的家庭分類出來,準確人情這些家庭貧困的具體原因。在識別過程當中,通過動態管理的方式對這些家庭建立檔案,建立長效的追蹤機制,其中包括每一名成員的基本信息需要準確識別。導致貧困的原因同樣需要仔細分類,并且根據情況建立標準,篩選出扶貧工作取得成果較好的家庭。精準扶貧一定要有完善的分工,并區分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職責進行考核。這些工作看起來較為瑣碎,但是專業程度相當好。然而從目前參與精準扶貧的人員構成上來看,參與精準扶貧的人員絕大多數都有良好的基礎教育背景與光鮮的學歷,但是由于不是專業的扶貧人員,所以扶貧方式也顯得較為不專業。在當前政府機構自上而下的硬性考核條件下,為了按期完成脫貧工作難免會產生一些“急功近利、一刀切”的扶貧亂象。
三 結語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讓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和全國一起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和重要使命。在新時期全面推進扶貧工作的大背景下,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扶貧攻堅戰已然打響。當然,由于地區、經濟的不同,扶貧工作在全國各個地方進展不一,再加上制度環境和資源環境等社會因素的制約,精準扶貧工作依然會存在著不少挑戰。因此加強社會工作組織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利用社會工作組織監督機制,取長補短,會更好的營造出良好的社會氛圍,帶領貧困群眾全面脫貧。
參考文獻
[1]王思斌,馬鳳芝.社會工作導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5.
[2]唐萍,東波.新時代背景下農村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的作用與路徑探微[J].懷化學院學報,2018,37(02):40-43.
[3]劉霞,劉梅.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精準扶貧的實證研究——基于壽光市 E 村的考察[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35(01):81-85.
[4]岳天明,李林芳.民族村寨精準扶貧的社會工作借鑒——以甘肅文縣 T 鄉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06):103-109.
[5]錢寧、卜文虎,以內源發展的社會政策思維助力“精準扶貧”——兼論農村社會工作的策略與方法,[J]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7(3):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