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
摘要:本文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深入分析了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思維障礙的形成及矯正策略,希望能為未來初中物理教學發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思維障礙;矯正策略
1.前言
初中物理是初中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提高初中生的科學素質及思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基礎,但是,當前初中生在進行物理實驗時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思維障礙,嚴重影響到了學生物理學習的進行。如何矯正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思維障礙成了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2.固定實驗設計形成的思維障礙
2.1問題體現:學生無清晰思路
在目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設計中,學生往往是根據固定的實驗方案進行按部就班的實驗過程,但是,大部分學生在面對實驗方案是感覺沒有思路、無從下手。
2.2原因探析:教學模式過于傳統
這主要是因為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限制學生思維,忽略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通常會將實驗器材、實驗流程、包括整個實驗的重點部分做到一一講解, 避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錯誤,而學生只需要被動接受、將教師講述的過程按部就班做出即可,缺少發散思維、思考問題的過程,慢慢地給學生造成“ 按照老師說的做”的意識,在這樣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下,對學生的思維造成限制,無法獨立完成實驗。
2.3矯正策略:改變教學方式,引發學生自行思考
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已經適應不了現代教學要求,在教育新形勢下,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將學生變為實驗課堂中的主體,讓學生獨自經歷、完成實驗過程,從觀察、實驗、探討、分析結果等等,教師只需要負責引導即可,對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教師要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發散思維、進行思考、找到問題答案。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允許學生出現錯誤,并且要對錯誤資源“正確利用”,教師可以以引導的形式進行提問:有沒有覺得哪個步驟與實驗原理不太一樣?哪個步驟做的比較好?哪個地方需要做補充,更加仔細?實驗步驟是否完善等等。
案例:影響滑動摩擦力的主要原因
實驗器材:兩只新舊程度不同的鞋子,彈簧測力計,一些其他的實驗器材,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以下是學生設計的不同實驗方案:
方案A:將鞋子和彈簧測力計以直線形式放置,然后以同樣的速度勻速拉動鞋子,記錄數據,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示數大小,示數小證明滑動摩擦力小。
方案B:在其中一只鞋里,分別加入兩個不同重量的砝碼,以勻速沿直線方向拉動,對比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示數小證明滑動摩擦力小。
方案C:將同樣重量的兩份沙土分別放入兩只鞋子,利用彈簧測力計分別勻速拉動兩只鞋,通過比較示數,可發現:示數小的滑動摩擦力小。
當學生將設計方案表達完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讓學生獨立進行對每個方案的分析,學生可以對方案提出疑問,通過討論,學生分別表達自己的想法:
學生甲:方案A在設計過程中,沒有考慮到鞋子本身的粗糙程度和外界壓力對最后實驗結果的影響,所以方案B是比較合理的實驗方式.
學生乙:雖然方案B控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但是,只能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所以個人覺得方案C是最合理的。
這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回答繼續引申提問:方案C的確是設計比較合理的實驗方案,但實驗步驟比較繁雜,哪位同學可以想出在控制壓力不變、步驟簡單的實驗方案?讓學生繼續進行思考。
學生提出方案D:將兩只新舊不同的鞋子呈疊加的形式放在一起,先做一次新鞋子在上面,沿直線方向以勻速拉動,得出數據,記錄下來,然后做一次舊鞋子在上面的相同實驗,得出數據,通過對比兩次實驗結果,彈簧測力計數值較大的就是滑動摩擦力大.
教師進行總結:將兩只鞋子疊加,控制壓力不變的前提下,以直線勻速拉動,不但操作簡單,而且數據準確。
教師在與學生進行分析討論的過程中,要以協助的形式,幫助學生選擇比較可行的方案,對于方案中的不足,可以提供建議,讓學生可以慢慢形成設計實驗方案的思路。
3.實驗過程中,學生大腦“不做功”
3.1問題體現:學生在做實驗時,只看實驗過程、實驗結果
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注重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大腦基本處于“不做功”狀態,主要體現為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只考慮到問題表面,且思維非常局限。
3.2原因探析:偏離初始實驗目的,媒體展示無法達成教學目的
初中物理實驗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經歷實驗過程,觀察實驗過程的變化,發散思維得出實驗結果, 讓學生在實驗體驗中參透實驗原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知識的能力以及通過事物表相看本質的能力然。而就目前我國初中物理實驗的現狀來看,教師通常忽略實驗教學的根本目的,對實驗現象做出標準預設,將其描述給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通過運用大量的檢驗習題,加強對學生頭腦的練習,這樣的實驗過程對于提高考試分數非常有效。此外,由于多媒體的便捷性,很多教師甚至不會對實驗進行過多講解了,利用多媒體播放完實驗過程,學生照做即可。由于按部就班的實驗過程不需要學生自習觀察、獨立思考、總結、分析,所以學生一般也就是應付了事,以完成實驗為學習目的,大大降低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效果。
3.3矯正策略:學生動手實驗,提問引發學生思考
實驗教學需要注重讓學生體驗實驗過程,學生需要動手親自完成實驗,才能夠真正達到實驗教學目的。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將實驗中需要注意觀察的細節總結出來,在上課時講述給學生,確保學生在過程中能夠做到仔細觀察。對于比較繁瑣的實驗,教師可以將實驗分成幾個部分,讓學生逐步觀察。在學生進行實驗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引導性問題,以此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行深度思考。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速度”內容時,可以通過對比紙錐下落速度引出本課主題的概念。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先準備大小不一樣、下落速度不同的多個紙錐,進行標記。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 同學們,你們認為哪個紙錐在下落時速度最快?學生有的認為大紙錐下落速度快,有的認為小紙錐的下落速度快,還有同學認為速度是一樣的。因為答案不統一,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實驗。在做實驗時,為了對比出明顯效果,需要多次進行對比實驗。首先,先選取兩個下落速度不一樣的紙錐進行實驗,結果是:雖然不是同時落地,但是時間相差基本不大。接下來,為了可以讓課堂氛圍更活躍,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全班最高的同學到前面,再重復一次實驗,結果非常明顯,先后差別比較大。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你們覺得影響紙錐落地速度的原因是什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師進行總結.通過演示實驗現象,驗證學生想象,讓學生的思維通過直觀視覺感受受到沖擊,期間教師不斷提問,引發學生不斷思考。
4.應付實驗形成思維障礙
4.1問題體現:只要求結果,不注重思考
實驗課程對實驗結果的要求是:學生通過獨立完成實驗得出實驗結果。然而,現今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經常出現一種現象,學生只顧追究實驗結果,而其中產生的實驗現象直接忽略,甚至為了追求實驗結果,篡改數據。
4.2原因探析:為得出理論而實驗,不注重思考
初中物理實驗多注重學生實際操作和對實驗的探究,其中探究性實驗,通常將實驗結論告訴學生,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去驗證,得出結論,這樣的實驗方式無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
4.3矯正策略:利用實驗中出現的誤差,引導學生正確思考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要改變教學策略,不要單純注重實驗結果,實驗前要告訴學生,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腳踏實地的經歷實驗過程,總結出在實驗中你明白什么,對哪些知識點了解不足,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實驗。
5.不注重評估交流形成思維障礙
5.1問題體現:沒有思維活動的匯報形式
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通常只在意學生是否完成實驗過程,忽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體驗,每節課通常是以學生做完實驗,教師做象征性的總結,學生象征性的配合回答結束,整個過程中沒有思維上的交流。
5.2原因探析:點評環節沒有得到充分重視
為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精神,實驗教程要求中特意指定:在學生進行實驗之后,教師對學生實驗過程進行點評。但是,因為考試環節中,實驗的設計是主要內容,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基本上已經忽略點評環節。
5.3矯正策略:重視交流過程,形成思維碰撞
教師要注重實驗過后的評估環節,明確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目的,改變課堂教學氛圍和形式,為學生營造出互動、輕松的實驗氛圍,讓學生通過與其他同學分享、探討,對實驗過程進行優化。以《平面鏡成像規律》實驗為例,在學生完成實驗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對自己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做完實驗后的感想進 行表達。通過與其他同學進行充分交流有所感悟,才是真正的完成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
6.結束語
總之,讓學生獨立進行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得出實驗結論,通過與其他同學探討解決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相關的物理理論知識做到更深理解,同時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提高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教師要為學生的實驗課程做好合理設計,在實驗過程中起到引導和組織的作用,協助學生完成物理實驗過程,達到物理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朱慧鋒.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思維障礙形成及矯正策略[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8,(4):15-17.
[2]吳虹蘭.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14(34):91-92.
[3]李紅霞.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4]楊武.試論新課改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進與創新[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1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