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克
摘 要:殯葬行業的發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但是我國的殯葬行業市場的規范化管理起步晚,即使是發展到現在也仍然存在著很過問題。殯葬改革事業的發展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簡要的分析我國殯葬行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殯葬;殯葬發展;問題及對策
一、殯葬管理概念
縱觀各國我們可以發現,殯葬管理主要包括兩部分,即政府的監管和社會的推動。政府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對殯葬行業進行規范、調整和監管,合理的配置社會資源;社會是一代代的傳承,因此殯葬管理中還包括了對社會的殯葬引導使其健康發展。基于此可以說殯葬管理的一項國家的民政事務和改變民風民俗的社會文化工程。殯葬管理的主體是各級人民政府。殯葬管理是需要政府進行社會事務管理時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種政府行為。殯葬管理的客體是參與殯葬實施行為的當事人,殯葬管理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使得殯葬有利于社會、國家、人民的發展,有利于經濟、環境的可持續。
二、殯葬管理的現狀
殯葬行業的本質是具有公益性的,是政府提供的一項公共服務,目前基本都掌握在民政單位;民間企業的參與較少且較為分散,主要集中于殯葬用品及殯葬禮儀產業。全國“火葬”目前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各地也相繼推出惠民服務,加大補貼力度,滿足人民基本的殯葬需求。我國目前面臨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在此國情的基礎上,預計2020年指導21世紀末,殯葬行業都將保持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相關政策的出臺,對殯葬的重視,殯葬行業的現狀必將受到沖擊和改革。
(一)殯葬管理行業目前成就
1.殯葬法規體系逐步完善
殯葬是民生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殯葬管理需要法規的保障。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標志著我國殯葬管理進入法制規范的范圍。隨后在1992年,民政部頒布了《公墓管理暫行辦法》。1997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殯葬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的殯葬法制進入了較為成熟的階段。根據《殯葬管理條例》的精神,我國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出臺了地方性《殯葬管理條例》或者《殯葬管理辦法》。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突出地位后,2016年民政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9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2018年為推進殯葬改革的深入和發展,民政部等16個部門聯合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進一步的指導生態安葬的相關工作。由此,我國的殯葬法律體系逐步完善。
2.殯葬業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殯葬服務體系逐步健全,服務標準不斷完善。首先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由于殯葬管理于民生息息相關,所以隨著國家對殯葬的重視力度的逐步加大,對殯葬業的財政投入也不斷增加,我國當前的殯葬網絡已經覆蓋到了城鄉的各個地方,基本可以滿足消費者的殯葬需求。其次是殯葬服務標準的完善。在進一步提升殯葬服務水平方面,我國借鑒了西方的相關規定,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之上先后出臺了《殯葬服務術語》、《殯儀接待服務》、《遺體告別服務》等服務規范。民政部為了規范殯葬行為,陸續出臺了《殯儀服務員國家職業標準》、《墓園管理員國家職業標準》、《遺體火化師國家職業標準》等一系列準則,逐步完善我國的殯葬服務體系。其次是殯葬服務的質量在逐步提高。殯葬行業作為十大暴利行業之首,價格高服務差一直是其給公眾的印象。為了保護公眾利益,改善服務質量,各地政府和民政部門都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法規進行規制和引導,通過對殯葬市場秩序的監管、提升服務質量,增強人民的滿意度。
3.殯葬業的政府扶持保障力度的逐步加大
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滿足當事人基本的喪葬要求的基礎上防止其因貧改葬,因葬返貧,各級政府和民政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和規整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和擴大社會保障范圍。
實施了低收入殯葬補貼政策對于減少殯葬的費用、改善因葬返貧的現象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北京市、遷安市等地區政府部門對轄區內所有市民群眾的基本喪葬服務費進行免除或者補貼。在長沙市、眉山市等地區政府對農村居民的喪葬服務費用也進行了免除或補貼。在很多城市,甚至對于外來務工人員也都有一定的補貼保障。
對生態安葬進行補貼。對生態安葬進行補貼對于我國推進節能、搞笑的綠色殯葬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實行生態安葬不僅對于殯葬服務費用進行免除,而且還有一定的獎勵。如上海市對于實行海葬的居民,不僅進行免費政策還能獲得一定的物質補償。
(二)殯葬管理存在的問題
1.殯葬業法律不夠健全
我國目前并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殯葬法。目前我國有關殯葬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1997年國務院出臺的《殯葬管理條例》。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殯葬管理條例》也對一直在進行著修改,但是其中對于殯葬業服務標準、懲罰機制、管理機構的責任、監督機構等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這就極易導致出現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問題。
首先是殯葬市場的無序發展,由于《殯葬管理條例》對于殯葬行業的市場準入機構未進行明文規定,所以殯葬市場就處于相當混亂的狀態。目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存在跨行業殯葬服務,醫院、養老院等都可以為逝者進行舉辦追悼會、出售殯葬物品等;有的殯儀館為了得到利益甚至可以在未拿到死亡證明時就對死者進行火葬等。這些無序的經營狀態對于殯葬業的發展有極大的危害。
其次極易滋生腐敗。由于監管機構的不明確,而民政部門在殯葬領域既是管理機構也是與殯葬服務機構存在合作關系的部門。在殯葬館等殯葬管理部門出現問題時,民政部門出于利益共同體或利益需求,總是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偏差,執法不公不僅可能會導致殯葬服務機構宏泰物價也造成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下降。
極易滋生犯罪。2017年4月四川省德陽市發生一件案子,中江殯儀館的會計、財務室主任收受他人紅包,為他人虛開火化證,致使160多萬的殯葬補助費被騙領。由于殯葬領域監管缺位,信息不能及時有效的共享的現狀極易導致貪污、受賄等職業犯罪。而作為殯葬行業參與者的殯葬服務機構由于沒有相關具體明確的懲處標準,利用法律漏洞哄抬物價,造成殯葬行業的混亂。
2.民政壟斷現象普遍存在
近年來,我國在殯葬體制改革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例如在2018年的《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對于殯葬服務機構的管理就提出來管辦分離、鼓勵當地社會資本參加等措施。但殯葬業壟斷的堅冰仍未打破。根據《殯葬管理條例》的規定,民政部門是殯葬業的管理機構,但是民政部門設立殯葬管理處,殯葬給管理處內設置殯儀館。民政部門在殯葬市場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行為,經營者管理者基于一身,不僅不能發揮市場配置的優越性而且加重了政府調控的不利因素,使得殯葬行業出現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3.殯葬設施空間的不合理
殯葬設施包括殯儀設施和安葬設施。殯儀設施包括殯儀館和殯儀服務中心。安葬設施包括火葬的公墓、骨灰存放點以及生態安葬的坪葬、壁葬、樹葬等地方。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我國的殯葬地點原本位于城郊的地區也逐步轉變為城市中心附近,出現了活人與死人爭地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不僅包括原本的土葬火葬占地空間大還包括殯葬設施的規劃不夠完善。出于我國傳統殯葬理念以及城市化發展的前景,對于殯葬設施用地在城市規劃中已經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生態安葬的措施上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地糾紛,但是在此基礎上也應當更好的對殯葬用地進行規劃以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和安葬的心理需求。
三、生態安葬的行業規范
(一)規范行業準入機制
在我國的殯葬行業中對于火葬場、殯儀館、公墓、骨灰堂是需要經審批才能設立的。但是對于相關的殯葬產品的生產、經營、銷售的準入規定卻由于沒有強制的審批規定和手續導致其市場準入較為籠統。
針對此種情形,政府應當對殯葬行業的市場準入緩解進行有限的監管,實施行政許可制度。對于要進入殯葬行業的經營者的資格進行嚴格的審查,詳細的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對于準入這個和標準進行規定,統一申請準入的證明材料、程序、審核標準。民政部門在接到申請后,對資料進行核實,確定符合標準后頒發資格證。將其經營范圍、服務內容、法人代表、有效期限、監管部門進行明確標明。懲處措施可以包括罰款、扣押許可證、吊銷許可證、終生禁入殯葬行業等以對經營者形成足夠的威懾。
(二)規控殯葬服務機構的總量
其次對殯葬服務機構的總體數量進行有效控制。目前通過我國的有關數據統計,殯葬行業是我國十大暴利行業之首,由此可見殯葬行業的利潤之高。如果不在總量上進行控制,極有可能有圖突然的市場準入一時間在殯葬行業涌入大量的經營者,直接使得相關市場失去控制。在總量上進行控制,防止其過快增長發展,保障殯葬行業在市場有序良好競爭的環境下,通過改變以往的行政服務狀態和經營概念,更好的發展和壯大。在實施總量控制時,要根據各地的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經濟發展狀況、殯葬消費習慣、殯葬風俗以及我國推進實施生態安葬的政策等相關因素進行分配和制定,否則極易造成制度失衡,損害消費者利益。
(三)保障國有殯葬機構的比例。
我國的殯葬是具有公益性的,要推行生態安葬,實施殯葬改革,必須通過國有殯葬事業單位在殯葬行業中進行引導。不同于一般的殯葬企業,由國家出資設立的殯葬機構會更加注重社會效益而非經濟效益,以保證殯葬行業的公益性和民主性。但與此同時,民政部門作為殯葬行業的管理者就必須一定程度的與經營者的角色相分離。一方面通過一定程度上的分離以達到在殯葬行業中對其他經營者更加公平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政府的規制和引導以保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殯葬行業的公益性。
四、系統規范的法律法規體系
正如上文提到的,我國的殯葬法制建設目前存在著起步晚、法律位階低、規定零散等情況。那么或者將現有的相關法規規章進行整合,形成一部較為完整的法律法規,或者重新出臺一部《殯葬法》,在法律位階上進行提升,在內容上進行系統化。個人比較認可將現有的法規規章進行整合,將其列為《民法》由人大常委會或者國務院進行修訂頒布。主要是因為,現行的最適合推進生態安葬的相關法條是《關于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并且《指導意見》中對于生態安葬的相關規劃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描述,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指導意見》部門規章,其行政效力于政府規章是一樣的,即政府規章可以與部門規章有沖突,需要國務院進行裁決。其次,由于部門規章的效力較低,并不能在全國起到較好的引導、指導作用,并且很難有效的對于局部地區的殯葬領域亂收費、服務差、行業壟斷、政府監督力度不足等現狀進行明顯的規制。最后,形成系統化、體系化的《殯葬法》更有助于生態安葬的實施和后續的主體權利的保障,也更有助于提高生態安葬的社會接受度和認可度。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安葬符合我們黨的十九大報告之中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回歸自然、保護環境、節約土地的實際情況。實施可持續的生態安葬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錦偉.揚州殯葬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7.
[2]孫克林.蘇杭.吳冬悅.張孝童.兩岸殯葬業事務發展研究[N].產業經濟,2017(36).
[3]李紅巖.秦風鳴.殯葬費用節節高百姓呼吁實施改革[N].人民政協報,2017(5).
[4]張國棟.殯葬業亂象暴露監管缺位[N].上海金融報,2017(4).
[5]杜晶.我國殯葬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法律對策研究[D].新疆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