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要:作為歷史發展中產生的寶貴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也受到了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而新時期,大眾審美標準的變化,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受到了沖擊,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本文主要從傳統文化轉型的角度,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傳統文化;轉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前言: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應的是物質文化遺產,其本身并不存在有物質實體,屬于被個人或者社會團體判定為文化遺產的知識技能、表演形式等,與物質文化遺產融合后,就形成了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對于優秀文化的傳遞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1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一是保護環境變化。新時期,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得現代文化開始逐漸取代傳統習俗,現代語言的普及雖然為不同區域民眾的溝通提供了便利,但是同時也使得很多民族語言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進入21世紀,非物質文化斷層問題越發凸顯,很多傳統文化瀕臨失傳。在這種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于保護與傳承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二是傳承人員減少。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重要的傳承方式就是“口傳心授”,這一點在一些少數民族歌曲如侗族大歌、壯族山歌等方面表現的尤其明顯,在這樣的傳承模式下,傳承人發揮著主體作用,其數量的減少會直接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亡。而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分析,傳承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包括了群體性傳承和個人傳承,前者容易受到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后者則無法引起年輕人的興趣,也使得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人亡藝失”的風險[1]。
2 基于傳統文化轉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
2.1強化保護意識
結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的成果分析,如果盲目的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應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不僅無法起到預期效果,甚至可能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因此,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的過程中,應該對保護意識進行強化,把握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基本規律,明確其生存環境,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始形態,對其文化生命力進行維系和強化。地方政府部門應該聯合文化部門做好宣傳工作,提升民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進一步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引導民眾主動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例如,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到當地中小學及高校課程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可以將其設置為單獨選修課,納入學生特長考核。
2.2完善保護機制
應該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公益性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和時間成本,必須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將相關社會主體的作用切實發揮出來,才能提升工作的有效性。政府文化部門應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融入到地方社會發展中,實現保護的有效性和長期性,構建起系統性的保護機制。雖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都需要社會主體去落實,不過地方政府部門同樣必須重視起來,為相關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合理化建議,引導社會團體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另外,可以借助一些既有設施來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效果,如利用民俗博物館,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常駐表演,在展示其魅力的同時,能夠進一步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范圍[2]。
2.3發掘商業潛力
市場經濟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想要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競爭力,發掘商業潛力。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的封閉式保護模式在傳統生產模式和生產環境下的確非常必要,因為當時市場有限,存在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情況,封閉式的傳承能夠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但是伴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想要贏得更多市場,就必須提升自身的文化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以往的傳承理念不再有效,甚至威脅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的過程中,應該做好商業價值的深入挖掘,尋找最適合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價值的方式,當然,這個過程中不能引發文化異化問題,那樣就失去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所在。對于適合進行商業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開展品牌塑造;對于不適合進行商業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必須提供搶救式保護。
2.4加快立法工作
在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加快立法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高效保護提供法律支撐。現階段,我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過于寬泛,內容不夠詳細,指導作用不強,需要有關部門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地位進行明確,依照社會發展變化進行靈活調整。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應該在法律上對其地位進行明確,為其合法權益進行法律保護,確保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中的主體作用能夠切實發揮出來[3]。
3 結語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其保護與傳承工作也需要面對許多新的問題。針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有關部門應該充分重視起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效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備的文化傳承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焦慧.鄉村旅游發展中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保護初探[J].中國市場,2019,(13):61-62.
[2]李春龍,馬驚濤.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傳統武術保護再認識[J].武術研究,2019,4(04):9-11.
[3]張衛紅.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傳統技藝的傳承與保護[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9,(0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