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賴仰芝
摘 要:村落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下,高校共青團必須加強自身文化建設,帶領青年學生積極探索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深入結合實踐,拓展傳承的實踐道路。本文以廣東省從化區石坑村為研究案例,通過青年團員對石坑村的文化調研及成果,探究新時代下高校共青團文化建設的新模式。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村落文化;文化建設;石坑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明確指出文化自信的基礎性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文化自覺與自信,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青年一代的參與。
在十九大啟幕的新時代,共青團必須加強自身文化建設,引導青年學生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促使青年學生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而村落文化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增強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下,更應得到深入的挖掘和闡發,得到保護、傳承與發展。青年學生在探究村落文化中,對村落所具有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有更深的認知和理解,感受其獨特的文化精神與審美情趣,體驗“聚族而居”的部落聚居模式,有助于青年學生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同時,通過村落文化調研,發揚“文化興團”理念,進一步提升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影響力,加強文化建設,切實發揮共青團文化育人的功能,創新工作模式。
一、村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石坑村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東部,有灌村文化廣場、儒保塘炮樓、溪山黎公祠、漢生蘇公祠等多處文化景點。此次我們調研隊(隊員皆為本校共青團團員學生)選取石坑村作為調研對象,因其既有新時期廉潔文化建設,也流傳著紅色文化、家族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2012年9月,原從化市人民政府把儒保塘炮樓、漢生蘇公祠、溪山黎公祠評為從化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但由于沒有正規、完整的文本資料和系統的整理,石坑村的歷史記錄存在缺失甚至空白。
此次石坑村文化調研由青年學生團隊自主完成系列工作,將其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調研主要從村落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等方面入手,通過攝影、攝像、訪談等實地考察形成前期資料,再經文字編輯、圖片處理、版面編排、視頻剪輯、后期配音等工作,形成畫冊、視頻、調研報告等調研成果。讓學生在接觸村落文化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其魅力,獲得豐富的認知經驗,從而自覺保護村落文化。也引起青年團員在思想意識上對傳播、傳承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調研力求全面收集石坑村自然、民俗及歷史文化資源,彌補當地文化記錄的空白,并將成果進行推廣,促成特色村落文化保護與當地旅游文化經濟相互促進、結合發展的雙豐收結果。并對地區碎片化的資料進行收集與總結,為當地文化建設及建檔提供實際有效的文字、影像支持。
二、村落文化調研與高校共青團文化建設
新時代下,高校共青團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改變固有的工作模式,敢于創新,明確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不斷加強文化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以培育出全面發展的當代優秀大學生。
村落文化調研是具有較強影響力和持久生命力的文化活動。高校共青團組織開展文化調研,能有效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進行動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團員在服務社會的文化實踐中,夯實專業基礎,提升思想高度,增強社會責任感。團隊的分工與合作,也有效提高了青年團員的團隊意識。調研充分把學生專業學習、思想教育和學生活動有機融合,是高校共青團在文化建設道路上將教育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的新模式。
以石坑村為例,石坑村文化調研對高校共青團文化建設主要有以下促進作用:
一是石坑村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體現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文化自信的雙重特征。在抗日戰爭時期,石坑村儒保塘炮樓曾為東江縱隊一分隊的據點。它為青年團員了解革命時期的中國提供了直觀的視角,增強了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認同,對培養青年團員的黨團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石坑村的家族文化。“家族文化是形成民族國家凝聚力的一種文化因素。”[2]石坑村的家族祠堂漢生蘇公祠、溪山黎公祠,作為其家族文化的物質載體,承載著家族的歷史、氣質與傳統,展現著家族的延續與和諧。調研通過挖掘并發揮家風家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弘揚中華民族家族傳統美德,對青年學生具有感召性和啟發性,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結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應樹立文化自信,自覺承擔文化復興使命,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高校共青團應當與時俱進,結合工作實際,開拓創新,以更好地引領、組織和服務青年,為促進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貢獻應有的力量。
文化調研的育人模式在于實踐育人,這也是高校共青團的優勢所在。在引領青年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通過搭建文化體驗的實踐平臺,使青年學生在更直觀的視角里接受、保護、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3]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鄉村,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缺失的環節。村落文化調研既拓寬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實踐路徑,也為鄉村振興貢獻了蓬勃的青年力量。希望中國村落文化能在新時代中煥發新生機,促進我國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中走向文化自強!
參考文獻:
[1]《十九大報告: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中評網,2017年10月18日。
[2]令狐歡歡,徐敏:《高校共青團組織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探索》,《安徽文學》,2018年11期。
[3]秦冰馥,段妍:《共青團引領當代大學生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6期,2018年11月。
[4]馮飛:《十九大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研究》,《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8年第5期。
[5]馮爾康:《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當代意義》,《江海學刊》,2003年6月。
[6]習近平:《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
[1]《十九大報告: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中評網,2017年10月18日。
[2]馮爾康:《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當代意義》,《江海學刊》,2003年6月,第12頁。
[3]習近平:《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