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周麗芳 譚艷妮

【摘 ?要】目的:探討使用低頻電刺激療法結合中醫的推揉、按摩、振動等手法按摩通乳治療產后乳汁淤積的臨床效果。方法:將56例產后乳汁淤積的產婦作為實驗組,采用低頻電刺激療法結合中醫手法按摩通乳;同時隨機抽取56例同期在產科采用局部熱敷加傳統的擠奶方法作為對照組。觀察兩組產婦乳腺管通暢情況、通暢時間、疼痛指數、并發癥發生情況等進行總結分析,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實驗組顯效時間短(P<0.05)、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疼痛指數低于對照組(P<0.05)。結 論:低頻電刺激療法結合新法手法按摩治療產后乳汁淤積具有很好的療效,其操作方法簡單、安全,具有可重復性,產婦依從性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低頻電刺激;手法按摩;治療;乳汁淤積
【中圖分類號】R197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3-0223-01
產后乳汁淤積是哺乳期常見的護理問題,如處理不當或不及時,產婦會出現乳房脹痛、哺乳困難,甚至發生乳腺炎、乳癰、全身感染等并發癥,嚴重打擊產婦喂奶的信心,影響純母乳喂養的順利實施。所以防治產后乳汁淤積癥已成為產科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我院于 2012年引進法國盆底康復治療技術,用盆底生物反饋與電刺激療法治療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2014年起利用其原理及技術再結合中醫的點揉、按摩、振動等手法按摩通乳治療產后乳汁淤積,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住院足月分娩的產后乳房出現紅腫、硬結、脹痛、乳汁排出不暢的產婦102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56例在我科治療的產婦作為實驗組,隨機抽取56例同期在產科住院,采用局部熱敷加傳統的擠奶手法按摩方法作為對照組。兩組產婦均為單胎足月妊娠,自愿母乳喂養,產婦年齡、體重、孕周、孕產次及新生兒體重、乳汁淤積分度以及乳房疼痛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乳汁淤積分度 ? Ⅰ度:乳房內乳腺管通暢而出口欠通暢,觸摸乳房有脹感,乳汁流出不暢,乳房無硬結、無壓痛,觸之如唇;Ⅱ度:乳腺管部分不通暢,局部皮膚輕度紅潤,有壓痛感,乳房間隔有硬塊,觸之如鼻;Ⅲ度:乳腺管全部不通暢,乳房緊硬如圓餅,觸之如額,局部皮膚紅腫并向外擴大,有明顯觸痛,腋下淋巴結腫大;Ⅳ度:除以上癥狀外,局部皮膚呈紫色,雙側淋巴結腫大并伴有高熱,產婦對觸摸有恐懼感。[1]
1.3 方法
1.3.1 兩組產婦入院后都常規進行母乳喂養宣教,產后按愛嬰醫院規定指導其產后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教會正確的哺乳方法。兩組產婦在首次擠奶時,采用直觀類比量表(VAS)法評估其疼痛指數。[2]
1.3.2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熱敷及乳房按摩手法治療方法:每側乳房 用熱毛巾濕敷10分鐘后行乳房按摩,每天2-4 次,按摩后擠奶。按摩手法為:(1) 乳房按摩: 操作者以一手托住乳房,另一手以手掌大魚際從乳房 根 部 沿乳頭方向按摩;(2) 疏通乳腺:用小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從乳房根部沿乳頭方向疏通乳腺管。(3)大拇指置于距乳頭根部2cm的乳暈上,其余四指放在對側,向胸壁、乳頭方向擠壓,將乳汁擠出。
實驗組產婦取平臥位。1、在雙側乳房的四個象限各貼一個50mm×50mm的電極片,使用法國PHENIX USB4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1)、 給予第一波段頻率2/3/2HZ、脈寬220/180/220μs;第二波段頻率5HZ、脈寬200μs;第三波段頻率90HZ、脈寬150μs的低頻電刺激20分鐘。(2)、給予頻率80/120/80HZ、脈寬120/80/120μs的經皮神經電刺激20分鐘。2、按摩擠奶方法:(1)產婦取平臥位,身下墊一次性中單,乳房上方及身下各墊一干燥的毛巾,操作者坐于床旁。取少許潤滑油均勻涂抹在乳房上;(2)右手手掌以螺旋式沿乳根至乳頭方向按摩約5圈,再反方向按摩。每次至乳暈處時順勢將手指張開抓住整個乳房快速提起,然后放松,抖動乳房2-3次。(3)五指張開用指腹順著乳腺管方向向上推,另一只在對側從乳根向上拖,雙手不斷交替一推一拖,每個部位約反復進行10次,直至疏通完所有的乳腺管;(4)拇指放在乳暈處,其余四指放在對側將前乳區的乳汁擠出;(5)一只手托住乳房,另一只手四指并攏,采用點、揉、按、推等手法疏通硬結腫塊,用手掌在乳房周邊呈向心性按摩,五指指腹順著輸乳管的方向按揉將淤乳推至乳頭,擠出乳汁。擠遠處的乳汁時,為預防乳汁往回流,可用一手拇指壓住遠處的乳腺管,另一只手將乳汁擠出。以上步驟可交替進行,直至乳房變軟,沒有硬結。對于淤積嚴重者可進行2~3次的治療。
1.4效果評定
1.4.1根據產婦乳腺管通暢情況、母乳喂養情況、是否有并發癥發生等進行評估,將療效分為治愈、有效、無效。①治愈:乳房硬結消散,脹痛消失,乳汁排出通暢,能繼續哺乳,產婦無乳腺炎、乳癰、全身發熱等并發癥發生;②有效:乳房硬結及脹痛感明顯減輕,乳汁排出通暢,尚可哺乳,產婦無乳腺炎、乳癰、全身發熱等并發癥發生;③無效:乳汁硬結無明顯變化,乳汁排出仍不暢,乳房脹痛,甚至出現乳腺炎、乳癰、全身發熱等并發癥。
1.4.2顯效時間:分別于治療后第一天、第2天、第3天及3天以后評估療效。
1.4.2疼痛指數 ? 通過疼痛評定量表,采用直觀類比量表(VAS),0:無痛;1~2:輕微疼痛;3~5中等疼痛;5~7:劇烈疼痛;8~10非常劇烈的疼痛。
1.5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兩組產婦臨床療效情況比較,實驗組組產婦乳汁淤積治療總有效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22%,兩組療效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 2=24.318,P 2.2兩組產婦首次擠奶時疼痛指數比較 ?兩組患者疼痛指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組平均疼痛指數為5.32±0.69,對照組平均疼痛指數為7.96±0.60(P=0.007),實驗組比對照組疼痛輕。 2.3 ?兩組產婦治療有效時間比較 ?實驗組治療有效時間為1.32±0.471天,對照組治療有效時間為3.21±0.756天,實驗組顯效時間顯著快于對照組(P=0.042)。 3 討論 母乳是嬰兒的最佳營養物質,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含有豐富的抗體,可增加嬰兒的免疫力。母乳喂養能增進母嬰感情且有利于母親產后恢復、減少乳腺癌發生率。 隨著愛嬰醫院的創建,母乳喂養制度的全面開展和落實,產后乳汁淤積癥的發生率降低,但在臨床護理工作實踐中,由于母乳喂養宣教不足、產后“三早”的落實不到位及剖宮產率的提高開奶時間推遲,及產婦母乳喂養知識缺乏等原因,產后乳汁淤積病例仍經常發生,尤其是初產婦,乳汁中含有較多的脫落上皮細胞、脂質物質,乳汁排出慢、容易粘附于乳腺管壁,加之出口狹窄從而導致乳汁淤積,過多乳汁聚集在乳房內往往疼痛很明顯,產婦不敢擠奶,嬰兒由于吸吮困難也往往不肯吃奶而導致惡性循環,癥狀急劇加重,產婦及家屬非常焦慮,降低母親喂奶的信心。加之奶粉商的負面宣傳,更是影響純母乳喂養的順利實施,增加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所以防治產后乳汁淤積癥已成為產科工作者共同關注的問題。隨著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護理過程中更注重人文關懷。因此,尋找一種能減輕疼痛的治療方法和高效、便捷的按摩擠奶手法、盡早使乳汁排出通暢是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對提高護理質量和提高人口素質具有積極意義。從20世紀開始,母乳喂養就得到重視,乳汁淤積是哺乳過程中常遇到的護理問題,最早用熱敷、按摩擠奶、加強哺乳等方法。我國目前有通過使用藥物通乳、微波照射、治療儀加手法按摩等方法通乳[3]。使用藥物通乳顯效慢且療效不確切,通過各種物理治療儀治療雖然能擴張乳腺管,但在擠奶時產婦疼痛難忍,不能堅持,影響擠奶效果,通乳不徹底。本研究采用低頻電刺激療法結合新法手法按摩通乳,首先通過神經肌肉電刺激,使胸部肌肉收縮,擠壓乳腺管使淤積于乳腺管內的乳塊脫落,易于排出。另外,擠奶過程中的劇烈疼痛往往使產婦不能忍受而拒絕擠奶,因此,擠奶過程中鎮痛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根據低頻電療法生物學效應原理[4]使用TENS電流,通過經皮神經電刺激,達到局部鎮痛的作用,減輕疼痛,使產婦能更好地配合擠奶。新的擠奶方法產婦取平臥位,操作者坐于床旁,此體位使產婦更舒適,亦可減少操作者的體力消耗。采用中醫的推揉、按摩、振動等手法,能更好的疏通乳腺管,乳汁排出更通暢。 本研究提示低頻電刺激結合新法手法按摩治療產后乳汁淤積具有很好的療效,起效快,痛苦少。其方法省時省力、無創、操作簡單,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胡靜,王冬芹.乳房按摩聯合通乳顆粒治療產后缺乳的臨床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3,24(6):1453. [2]Andrew J.Robinson, Lynn Snyder-Mackler.臨床電生理治療學: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118 [3]楊素勉,桑文淑,李敏等.低頻脈沖電刺激配合手法按摩治療產褥期急性乳腺炎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學與康復雜志,2007,29(3):207-208 [4]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康復醫學與治療技術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9 P3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