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潔
摘 要:數學素養已經成為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的終極教學目標,關系著小學生突破短期數學學習任務的學習能力,也影響著小學生一生的發展規劃,需要小學數學教師積極轉變“知識本位”的不良教學模式,全面挖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本文將以邏輯推理能力作為切入點,從設計問題情境,刺激學生思維意識;鼓勵學生探究,豐富學生推理經驗;推動數學質疑,優化學生邏輯結構;補充拓展實踐,驗證學生數學推測四個角度分析小學數學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來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終極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素養 邏輯推理能力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0-0106-02
客觀來講,每一輪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都應伴隨著小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生成,因為小學生勢必會從熟知的生活現象入手,在具體的數學問題分析與解決活動中想出某個數學概念來解釋生活現象,經歷了從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的思維活動。即便是傳統的“理論灌輸”教育活動,小學生或多或少也會展開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主要表現為通過理論所學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過程。因此,邏輯推理能力是數學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應成為小學數學教師落實數學素養教學的基本切入點。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引導小學生參與邏輯推理活動,全面調動小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
1.設計問題情境,刺激學生思維意識
設計問題情境是為了借助情境的渲染作用與問題的啟發作用來刺激小學生的思維狀態處于活躍周期,然后由此來訓練小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小學生易受環境影響,認知缺陷較多,很容易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產生積極思考。針對這一特性,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能夠易于引起小學生積極思考的數學問題創設解疑情境,讓小學生在認知饑渴的推動下自主展開數學思考,喚起小學生的思維意識,為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做好充足準備。
就如在“有幾瓶牛奶”一課教學中,我就創設了問題情境,即準備一箱牛奶,通過變動講臺上的牛奶數量來引導小學生自主探究“9加幾”的計算方法,引導小學生學習“湊十”法。這個問題情境引起了學生的積極思考,但是依然有部分學生喜歡用挨個數數的方法計算牛奶數量。于是,我就借此引導小學生對比了“9+4”、“10+3”;“9+2”、“10+1”等數學公式的結果與計算方法,讓學生們切身感受到了“湊十法”的簡便性與計算方法,切實掌握了“9加幾”的進位加法。接著,我就引導小學生在其他問題情境中應用這一計算規律,便可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鼓勵學生探究,豐富學生推理經驗
試想一下,如果小學數學教師習慣把每一個數學知識點講透、講全,小學生不必思考也能接受相應的數學知識,那么大腦便會帶給小學生“不思考也能獲取知識”的回饋,導致小學生逐漸養成了惰性思維,并不能培養自身的邏輯推理能力。但是,如果小學數學教師擅長留白,鼓勵小學生自己去探究數學知識,那么小學生不得不調動個人的思維認知去摸索未知領域,親身經歷邏輯推理的全過程。因此,要想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就必須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自主求知。
就如在“桌子有多長”一課教學中,我就鼓勵小學生自主探究了測量桌子方法的一般要求。首先,我要求本班小學生用手丈量自己的課桌長度,鼓勵小學生自主表述課桌長度,發現每個小學生的表述都不一樣,但是課桌的長度卻是一致的。對此,我引出了標準的長度單位,幫助小學生明確了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與合理性。然后,小學生就要自主利用刻度尺標注課桌的長度。在本輪“量一量”活動中,小學生產生了測量疑問,因為每個學生所選擇的測量起點與終點都不一樣。有的小學生直接沿著課桌邊測量了外圍長度;有的小學生則隨機在課桌兩邊選擇了兩個點,斜放刻度尺。于是,我糾正了小學生的不當測量方法,使其掌握了刻度尺的正確應用技巧,還由此幫助小學生形成了長度觀念,使其樹立了“1厘米”的長度意識。
3.推動數學質疑,優化學生邏輯結構
在以小學生為中心的邏輯推理活動中,小學生勢必會產生諸多疑問,需要進一步的邏輯推理與教師點撥。對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鼓勵小學生質疑,引導小學生全面展示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促使小學生在質疑活動中深刻理解每一個數學知識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從而更好地把握數學學科的發展規律。值得一說的是,質疑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培養小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助力,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拋棄“唯正確答案是從”的錯誤理念,進一步發揮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就如在“小芳的上午”一課教學中,我就鼓勵根據本班小學生的上午學習時刻表引導小學生學習了非整時的鐘表識讀方法,優化小學生的時間觀念。在描述過程中,小學生使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比如,針對“7點55分”這個時間點,有的小學生以“七點過五十五分”的表述來描述這個時刻,有的小學生則以“差五分不到八點”的描述解釋了“7點55分”。面對小學生所產生的不同結論,我鼓勵小學生自主質疑、討論,彼此反駁。然后,小學生發現自己無法說服對方,且對方的表述并無不妥。對此,我引出了“整時過一點”與“差一點整時”這兩個數學概念,完善了小學生的數學認知。再如,在“青蛙吃害蟲”一課教學中,小學生針對10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算法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有的小學生認為可以通過改變被減數、減數的個位數字來湊十,然后再通過具體的變化情況展開第二輪加減計算。比如,針對“54-26”這個算式,我們可以先將26變成24和2,然后由54逐個減去相應的數字即可。有的小學生則認為,可以先將減數轉化成整數,然后再展開第二輪計算。還拿“54-26”這個算式來說,我們可以先將“26”變成20和6,先用54-20,再用結果減去6即可。面對學生所提出的多元算法,我會積極肯定,鼓勵小學生在數學練習中自主應用,不斷優化小學生的計算方法,使其體會算法的多元化。
4.補充拓展實踐,驗證學生數學推測
邏輯推理能力的形成主要是在數學探究與實踐應用中生成的,探究是小學生展開邏輯推理的主過程,而實踐則是證明學生推理科學性的基本途徑,能夠進一步優化小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組織數學實踐,鼓勵小學生多應用、多創新、多整合、多反思,借助豐富的數學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就如在“買氣球”一課教學中,我就鼓勵本班小學生到學?;顒邮覂龋涗洷拘榱伺e辦各個活動所購入的氣球數量,按照顏色分類制作統計圖表。這個實踐活動可以讓小學生們自主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與制作統計表、條形統計圖的整個過程,能夠讓小學生切實積累統計經驗,使其在實踐中應用理論所學。在本輪數學實踐中,小學生要積極展開統計探討,分享各自的統計經驗,對比最終的統計表格與條形統計圖結果,由此分析具體問題。待本輪統計實踐結束之后,本班學生對統計知識產生了十分濃烈的應用興趣,所以我就以“統計本班學生數學成績”、“統計本班學生參加興趣班的具體情況”等拓展性實踐任務滿足了小學生的應用需求。
總而言之,核心素養教學能夠全面發揮小學數學學科的教育作用,而邏輯推理能力能夠優化小學生的思維品質,促使小學生更好地實現數學成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培養與優化小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鼓勵小學生自主展開數學推測、數學驗證與數學建模等有意義學習活動,把握數學知識的學習特點,提升數學學科能力。
參考文獻
[1]周淑紅.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2]陳惠圻.培養小學生數學邏輯推理能力“三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7):87
[3]高泗香.探析培養小學數學邏輯思維的方法[J].中國教師,2014(0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