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誠健
摘 要: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是很多的,它包括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優化,教學過程的調控與評價,學習方式的采用與調適……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己經成為各級學?,F階段深化課程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的首要問題。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從如何確定教學目標方面探討了提升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以期為優化當前農村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目標;語文教學;有效
隨著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素質教育改革將走進深水區。全力推進素質教育,就是要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前,各級培訓部門均已把“有效教學”的培訓和研究列入本地區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劃之中。當然對“有效上課”的研究在全國也非常興起,農村中小學教師也意識到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講“效益”。
但是,因為學校的辦學條件相對城區比較薄弱,教學資源相對不足。再加上農村留守兒童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是非常重視,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爺爺奶奶、叔叔伯父等看管,缺乏家庭關愛,諸多原因造成農村教學效益總體不高。而且,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已經習慣了幾十年的“老路”——課上“一言堂”,課后靠“磨”,費時低效。
筆者認為,農村小學語文課堂要實現“有效上課”,正確定位教學目標是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之一。因為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也是教學活動的歸宿。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布盧姆說:“有效的教學始于理想的目標。”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可見,設定正確的教學目標,對課堂進行充分的預設,是有效教學達到的前提條件。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正確定位教學目標呢?根據筆者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可以從下幾方面著手。
一、 緊扣三個維度,體現三維整合
語文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對教學目標進行定位時,要做到“一盤棋”考慮。新課程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的教學目標不但要緊扣三個維度,又要體現三維的有效整合。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求各學科根據教育任務和學生的需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實施立體整合課程理念,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開始由“強調雙基”向“關注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轉變。這就對我們長期習慣于“滿堂灌”“滿堂問”的農村語文教師提出了挑戰,從而要求我們農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為了幫助每個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從知識轉移和灌輸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從而達到幫助每個學生進行有效課堂學習的目的。
二、緊扣農村實際,把握課程理念
語文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掌握聽說讀寫能力,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做人,提升個人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語文,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愛好;通過學習語文,來進一步促進學生認識生活和社會,發現生活之美,感悟文化的魅力,感受語文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比如,在教學生寫作文時,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就注重結合農村實際,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走近大自然,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積累寫作材料。在春暖花開、風和日麗的季節里,可以帶學生到曠野中去,在那里可以看見桃紅柳綠草長鶯飛,萬木吐綠;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可以帶學生去看看稻浪起伏的田野,碩果累累的果園,晴空萬里的天空;從而學生寫文章就會自然而然地將主題歸結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美麗的家鄉,有效促進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沒有注重結合農村實際,設定讓學生觀察農村自然的培養目標,學生也就沒有機會去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學生沒有了素材積累,寫起作文就只會泛泛而談,空洞乏味。
三、 緊扣學生主體,體現以生為本
作為教師,課堂關注的對象應是學生,所以在設定語文教學目標時,要以學生為中心來對語文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和編寫。傳統的教學目標,往往從教師的角度來闡述,喧賓奪主,忽視了教學中的行為主體。農村語文課堂教學在設計教學目標,區分教學要求與教學目標,因為教學要求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行為,要求教師應該做什么怎樣做才符合要求;而教學目標是針對學生而言的,是希望學生這一節課中要學到什么。所以,教學目標必須陳述學生經過教學活動之后在基礎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變化。因為追求農村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性直接的依據是:學生有沒有進步,語文能力是否有提升,而不是所謂的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
四、緊扣可操作性,描述準確可測
緊扣目標的可操作性,描述目標時,要準確,可測。具體地表現在,教學設計當中,對描述“教學目標”時,應多用行為動詞。所謂一節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求學生做什么根據什么標準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多用行為動詞來描述“教學目標”方便學生明白在這一節課當中要做什么根據什么標準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多用動作的詞語如背出、寫出、對比、評價、判斷、總結等等來描述教學目標,易于學生理解和把握。描述教學行為的動詞,要精煉、準確,不能含糊,同時,更要便于測量和評價。這樣的目標,才具有實效性。傳統的教學目標,常常用“了解”、“知道”、“認識”等,很難去測量和評價。而我們所追求的教學目標應是以“提出”、“說出”、“想出”等行為動詞,來描述學生所應掌握的具體目標。
關注學生,以學定教,結合農村實際,及時感受學生的實際狀態,并能適時調整和設計教學目標,有效上課,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這才是作為一個“精明”的農村語文教師的追求。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上林縣塘紅鄉萬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