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賽 鐘海紅 劉秋娥 陳凱
【摘 要】顱腦磁共振是進行臨床病情診斷的一個主要的診斷技術,這種技術對于腦部疾病的相關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可通過顱腦磁共振的診斷,了解相關腦部病變的情況。顱腦磁共振的彌散成像是磁共振診斷當中的一個重要的技術,所謂彌散是分子隨機不規則的運動,在人體重要的生理活動當中它也是人體當中的物質運轉方式,因此也將其稱之為布朗運動。分析顱腦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在臨床的應用能夠為顱腦磁共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可行依據,本文基于此進行探究,希望所得結果可為相關的研究領域提供可行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顱腦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087-01
現如今臨床在進行檢查的時候,比較常應用到的是顱腦磁共振的彌散成像技術,一般也將其分為彌散加權成像和彌散張量成像。兩種不同的成像技術都能夠為臨床的相關病情診斷提供依據,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需根據患者病情狀況等進行合理的選擇,也可以對患者進行聯合的應用,能夠對于病情診斷提供可行的依據。本文針對于此分析顱腦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的相關研究,并分析其臨床應用,現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綜述。
1 顱腦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分析
對于顱腦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進行分析,不得不提的是彌散加權成像和彌散張量成像這兩個主要技術。
首先進行彌散加權成像的分析,彌散加權成像和彌散張量成像的序列脈沖在三個方向上施加相關的彌散感應梯度,對于三個圖像選擇平均值就能獲取各個相同項的圖像,各向同性彌散圖像都不包括彌散的方向信息。通過顱腦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的應用,能夠對于患者的大腦病變狀況進行診斷和檢查,對于醫生了解患者的腦部病變提供了可行的依據[1]。
而彌散張量成像當中存在有一個重要的參數就是擴散敏感系數,一般也將其稱之為B值,通過大量檢查以后對比發現,高低取值對于彌散張量成像圖像質量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而擴散敏感系數為0s/mm2的時候,腫瘤信號會和T2W1圖像基本一致,當擴散敏感系數達到1000 s/mm2的時候,病灶實質信號就會表現為稍高或高信號。具體進行分析擴散敏感系數越低,那么圖像表現就越加細膩,信噪比也就越高,相反則圖像會越粗糙,信噪比會大大降低。現如今顱腦進行檢查時,一般的擴散敏感系數都會控制在800~1000 s/mm2之間,如果分辨度能夠掌握良好就可以突出的對于相關病變的顯示。
彌散加權成像和彌散張量成像之間存在差異,在多個方向上施加彌散敏感梯度會受到不同方向彌散運動的影響,進而獲得不同彌散方向的多個彌散圖像,方向值一般為5~66個,而方向越多感受到的彌散運動方向也就越多,在圖像經過處理以后,所獲得的彌散的各項的異性圖像也就越多。彌散加權成像圖像突出強調彌散的各向異性,圖像對比度能夠對于成像平面內水平分子的彌散各向異性進行反應。
2 顱腦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臨床當中的應用分析
顱腦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在臨床上應用較多,它是一種對分子布朗運動較為敏感的反映,水分子隨機運動分布特性的一種技術,能夠在中樞神經系統等相關疾病的診斷當中,充分的體現其優勢。臨床進行實踐的時候常常選擇顱腦平掃和彌散加權成像方案對于患者進行診斷,并且能夠體現出診斷的價值。
臨床有研究選擇采用顱腦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方案對于腦梗塞患者進行診斷,在進行實驗研究的時候,主要選擇了該醫院在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進行顱腦平掃和彌散加權成像的就診患者進行調查,對于所有患者進行顱腦平掃,并進行彌散加權成像,最終分析兩種方法對于腦梗塞診斷的應用價值。從最終檢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共有1122例患者進行檢查,其彌散成像的陽性率在男性當中表現為76.08%,女性的表現為71.32%,兩者之間沒有差異性;而彌散成像陽性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4.33歲,陰性患者的平均年齡則為62.08歲,兩者之間也無差異;顱腦平掃陰性患者120例,占10.7%,平掃陽性患者1001例,占89.3%,彌散成像陰性患者有292例,占26.1%,而陽性患者829例,占73.9%;對患者進行平掃,陽性結果中存在平掃、彌散均為陰性的患者120例,平掃陽性、彌散陰性患者172例,占58.9%,平掃、彌散均為陽性的患者829例;結果得出,顱腦平掃的陽性患者和陰性患者當中彌散成像檢查陽性率之間沒有差異性。所以也得出結論,彌散加權成像能夠較好的對于腦梗塞患者的病灶進行顯示,可以對于患者病灶新舊程度進行判斷,也能夠顯示出患者腦梗塞的病灶,平掃陰性能提示患者腦梗塞可能性不大,對患者進行顱腦彌散加權成像以前做好對患者的顱腦平掃十分必要[2]。而從上述研究當中也能得出,顱腦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在進行腦梗塞診斷中具有必要的價值。
除此以外,臨床還有研究選擇采用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對重型顱腦損傷進行診斷。在進行研究的過程當中,選擇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該醫院所收治的68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于所有研究對象均選擇采用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進行檢查,同時對檢查結果和55例健康體檢者進行對照分析。對于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兩組研究對象的ROI值和FA值之間進行比較,觀察組從sCC、gCC、LpIC、LGIC、RpIC、RgIC等方面都比對照組低,相互之間存在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而且也得出創傷組患者的LpIC、LGIC的FA值和GCS的相關性較為明顯,P<0.05。最終得出結論,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對重型顱腦損傷的診斷具有較好的意義,是一種操作簡單無創的診斷方案[3]。從這一點研究當中也能夠證實,顱腦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可以對于臨床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診斷。
除此以外臨床上通過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對于多種顱腦病癥進行診斷的研究屢見不鮮,能夠充分的說明顱腦磁共振應用的意義,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將顱腦磁共振應用在更多的顱腦疾病的診斷當中也是一種研究的方向。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簡單分析顱腦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的相關研究,并簡單分析其臨床應用,從本文的調查結果可以得出,顱腦磁共振可以有效的對于臨床相關病癥進行診斷,是一種方便快捷高效的診斷技術,可為臨床的疾病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孔曉健,朱玉勝.顱腦磁共振彌散成像技術研究及其臨床應用[J].中國臨床研究,2012,25(03):287+204.
[2]李萬猛,秦家碧,楊土保.磁共振顱腦平掃與彌散成像在腦梗塞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09):1376-1377.
[3]姚興軍,王岳華,丁正斌,侯文仲,鄧光策,曾敏敏.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重型顱腦損傷診斷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2,31 (20):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