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菊 王成有
【摘 要】目的:探討口服鋅制劑對嬰幼兒手足口病的治療效果。方法:206例門診治療手足口病患兒隨機分為補鋅治療組作為觀察組(104例)及常規治療組作為對照組(102例)。兩組治療前均采血樣,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技術檢測血清鋅元素,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隨后均采用相同的綜合治療方案,在此基礎上,補鋅治療組加服葡萄糖酸鋅片口服治療14天。觀察兩組治療過程中,發熱持續時間和手、足、口腔皰疹的消退時間;補鋅治療2周后再留取靜脈血血樣檢測兩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及血清鋅離子水平。 結果:補鋅治療組發熱時間、皰疹持續時間均短于常規治療組 (P<0.05)。同時血清鋅離子、IgG、IgA水平高于常規治療組(P<0.05)。結論: 口服鋅制劑輔助治療嬰幼兒手足口病有顯著療效,可能與鋅通過某種機制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有關。
【關鍵詞】鋅制劑;手足口病;治療;嬰幼兒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115-02
手 足 口 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 道 病 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嚴重時可引起腦干腦炎、急性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患兒生命[1]。我國各地全年均有發生,近年報告病死率居法定丙類傳染病首位[2]。然而,針對手足口病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抗腸道病毒藥物。鋅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體內的鋅不僅對維持上皮細胞完整性有重要作用,還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早在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國際兒童救援基金會建議給予鋅制劑輔助治療腸道病毒感染的急性腹瀉病[3]。近年來,有研究證實,手足口病患兒血清鋅、鈣、鐵、鎂水平均顯著低于正常兒童血清鋅、鈣、鐵、鎂水平,同時患兒血清IgA、IgG水平均顯著降低[4]。本研究對臨床確診手足口病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補充鋅制劑,觀察補鋅治療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平涼市人民醫院診治的手足口病患兒206例(男104例,女102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符合國家衛生部所制定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 年)的診斷標準[5],并排除先天性心臟病、遺傳代謝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及近期使用過調節免疫類藥物等的兒童。用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補鋅治療組104例)和對照組(常規治療組102例)。兩組兒童在性別和年齡等一般情況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指標:所有研究對象采血前均經家屬同意,采空腹靜脈血1mL,置于裝有專用稀釋液的離心管內液面下4mm 輕輕搖勻,緩慢排出血液,吸取清澈稀釋液20ul左右再排出,重復1、2次操作,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技術測定血清鋅離子并記錄;靜脈血2ml離心后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免疫球蛋白IgA、 IgG、IgM水平。隨后對照組予常規治療(蒲地藍口服液1歲以下3ml/次,1-3歲 5ml/次,3歲以上10ml/次,bid;維生素C 0.1,bid;復合維生素B 1片 bid,口服;體溫>38.5℃予布洛芬10mg/kg口服降溫);觀察組在上述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葡萄糖酸鋅片(海南有限公司生產,含鋅元素10mg/片),按照 WHO和美國國家兒童基金委員會在腹瀉治療中推薦使用鋅元素20mg/d(6個月以下者10mg/d),每天早晚各1次,連續治療14 d。 于飯 前1~2 h服用。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兒發熱持續時間及手、足、口腔粘膜皰疹消退時間。治療2周后,再次采靜脈血檢測兩組患兒血微量元素鋅、免疫球蛋白水平。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微量元素鋅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為計量資料且呈正態分布,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 驗;一般臨床資料為計數資料,統計分析采用χ檢 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臨床資料
觀察組104例手足口病患兒中,男54 例,女50例,男女比例為54/50,以1~3歲患兒為主,占75%(78/104);對照組102例患兒, 男50例,女52例,男女比例為50/52,以1~3歲患兒為主,占72.5%(74/102)。兩組患兒一般臨床資料:觀察組年齡20.08±7.76月,對照組20.67±8.2月,體重觀察組11.7±1.73kg,對照組11.26±1.92,兩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53和1.73,P均>0.05),兩組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研究對象發熱持續時間及手足、口腔皰疹持續時間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發熱持續時間(包含就診前發熱時間)及手足、口腔皰疹持續時間比較。觀察組患兒平均發熱時間5.20±2.38,和皰疹持續時間75.72±23.99均小于對照組11.63±4.86和109.53±30.46,t=24.17,P均<0.05。
2.3兩組研究對象血清微量元素鋅含量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血液微量元素鋅含量及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血清鋅離子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觀察組血清鋅元素含量103.31±20.07明顯高于對照組85.43±19.47(P<0.01)。
2.4兩組研究對象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清IgA、IgG、IgM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2周后,觀察組患兒IgM為1.24±0.48, 對照組為1.14±0.3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IgG治療后為12.84±3.30,較對照組治療后6.16±2.04明顯升高;IgA呈現同樣趨勢,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01)。
3 討 論
手足口病為兒童多發病、常見病,多見于嬰幼兒。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多個國家和地區呈現出較大規模的流行,對嬰幼兒健康造成危害。導致該病發生的腸道病毒種類較多,常見有腸道病毒A組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柯薩奇病毒 A組(Coxsackievirus A,CV-A)、埃可病毒(ECHO)的部分血清型,其中以EV71最為常見[6]。
EV71感染后通過多種途徑促使T細胞凋亡或抑制其增殖,從而引起機體固有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缺失[7]。王潔等研究顯示,腸道病毒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IgA、IgG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均降低,故認為腸道病毒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兒存在體液免疫功能紊亂,且免疫水平與病情輕重相關[8]。本組研究顯示,兩組確診手足口病患兒血清IgA、IgG、IgM均較正常參考值偏低,這與文獻報道相一致。而手足口病患兒微量元素,尤其鋅缺乏可直接導致細胞、體液免疫異常,影響機體對多種毒物等的清除,使感染中毒癥狀進一步加重[9-10]。一定范圍內鋅水平的降低, 其機制可能與鋅參與各種蛋白的合成、促進病變細胞凋亡、保護細胞抵御病毒的侵襲有關。本組研究也發現,臨床確診手足口患兒血清抗體下降同時伴有鋅元素的缺乏。
目前,尚無針對腸道病毒感染的特效藥物。在抵抗病毒感染過程中,機體免疫系統發揮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國內也有學者發現, 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血鋅明顯低于正常兒童血鋅水平,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佐以補鋅對于提高RV腸炎的療效有良好的作用[11-12]。大量研究證明鋅是人體14種必需的元素之一,廣泛分布在人體各個器官。體內有近300種酶的活性與鋅有關。鋅幾乎參與了所有人體的正常生物活動,對于某些創傷的愈合過程,以及保持上皮粘膜完整性都起到重要作用。鋅元素缺乏,增加小兒對感染的敏感性,使小兒很容易受到外界感染侵襲。Glaser等[13]發現給予鋅螫合劑可抑制病毒的復制,可明顯地保護細胞抵御病毒的侵襲。有研究認為,補充鋅元素可以明顯改善胸腺的生理功能,促進T細胞生產,從而增強人體免疫力[14]。鋅元素還能夠通過作用于的白細胞和吞噬細胞從而增加機體免疫能力。另外,在體內或體外給予適量鋅元素可抑制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和趨化性,抑制淋巴細胞的有絲分裂及對氧的攝取,阻止肥大細胞破裂并釋放出組織胺等。這些過程均有利于機體免疫細胞對炎癥反應的消除,從而提高自身免疫功能,促進疾病恢復[15]。本組研究中,確診為手足口病患兒,補鋅治療組口腔黏膜、手、足皰疹持續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可能與鋅元素促進皮膚黏膜修復功能有關;同時,補鋅治療組,患兒發熱時間縮短,補鋅治療2周后,檢測觀察組患兒血清IgG、IgA均較對照組升高,說明手足口病患兒補鋅治療起到了良好效果,其機制可能與鋅制劑促進抗體IgA、IgG和成有關。這與盛曉陽[16]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手足口病對5歲以下小兒危害較大,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本研究予葡萄糖酸鋅口服液輔助治療手足口病,取得良好效果。可能與鋅元素以多種途徑提升自身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有關。
參考文獻
[1]孫泉根, 夏勁松. 重癥手足口病的預警指標研究[J]. 中國當代醫藥,2010,17(9):157,16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J].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8,(3):161-166. DOI:10. 3760/cma.j.issn. 1674-2397.2018.03.001.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UNICEF.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oea-WHO/UNICEF Joint Statement[EB/OL].(May, 2004).http://www.who.int/maternal_child_adolescent/ documents/ who_fch_cah_04_7/en/
[4]付華,李靜,陳海霞, 等.手足口病與微量元素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的相關性[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8,(1):85-88. DOI:10.3877/cma.j.issn.1674-1358.2018. 01.017.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手足口病的診療指南(2010年版). 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6]黨雙鎖,鄧慧玲,李亞萍,等.1381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分析[J/CD].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7(4):505-508.
[7]謝廣成,段招軍.EV71的感染和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J].病毒 學報,2016,32(4):501-508.
[8]王潔,陳東,趙昕峰, 等.E V 71型手足口患兒免疫相關指標變化水平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14):2197-2201. DOI:10.11816/cn.ni. 2017-180261.
[9]宋金輝, 臧愛華. 吉林省2012-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93):213-217
[10]賴華基.韶關地區手足口病患兒的血清微量元素水平[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9-30.
[11]康春華,丘小汕,華莉, 等.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血鋅水平變化及補鋅治療效果[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10):765-766,770. DOI:10.3969/j. issn.1003-515X.2008.10.016.
[12]左銀花,余道兵.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血鋅水平變化及補鋅治療效果[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14):2663-2664.
[13]Glaser W, Triendl A, Skern T. The processing of eIF4GI by human rhinovirus type 2 2A(pro): relationship to self-cleavage and role of zinc. J Virol 2003; 77: 5021-5025 [PMID: 12663811]
[14]易萍,廖清奎.中國7個月至7歲兒童鐵缺乏癥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J].中國兒科雜志,2004,42(12):886-890.
[15]申燕. 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與血微量元素含量的相 關性分析[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2 ( 4) : 1705 - 1706.
[16]盛曉陽,薛敏波,沈理笑, 等.小劑量補充鋅劑對學齡前兒童血清鋅水平及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J].臨床兒科雜志,2002,(4):221-223.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02.04.013.
通訊作者:
王成有,平涼市人民醫院兒科 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