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月紅
摘 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義務教育階段七年級的學生來說,生物的第一課是學生通過教師了解七年級生物學、培養生物學習興趣、滲透學習方法的關鍵一課。第一課是學生對學科產生興趣的關鍵。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說明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應用;價值體現
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其展開全面的分析與探索:第一是探索問題情境,做出邏輯判斷,體現科學思維。第二是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優質課堂。第三是精細講解知識,啟迪學生思想,注重基礎培養。如果教師可以結合以下三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培養與引導,便可促使學生在長期的學習活動中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
一、探索問題情境,做出邏輯判斷,體現科學思維
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需要與學生打成一定的共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后期的課堂開展更有效率。而且,該方法還可以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地對教師提出意見與看法,且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學生在該環境中提出的意見一般都是有利于課堂教學發展與建設的看法。另外,為了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以此來引導學生對問題做出分析與理解,從而全面體現學生科學思維的建立與養成。
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可以結合科學思維的引導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以此讓學生從既定的思維中尋找不同的概念。如,教師可創設課堂情景為“大家都知道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嗎?”此時,學生會踴躍回答說“知道”。然后,教師在結合邏輯判斷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析:“大家想一想,魯智深倒拔垂楊柳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此時,學生便無法回答。部分學生會說:“名著當中寫的當然是真的!”又有部分學生會說:“我感覺是假的,因為不符合邏輯特征。”在此,教師便需要讓這位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此時,學生會說:“倒拔垂楊柳是在一個院子里完成的。但是這個院子里的布局非常奇怪。院子里有飯桌、有房子、有大柳樹,還有一個化糞池。如果是一個正常人的話,絕對是不會再化糞池旁邊吃喝的。”此時,這位學生便將這個故事的邏輯分析的非常明確。以此為法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對于學生后期學習生物知識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
二、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優質課堂
為了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生物學的知識作出了解,認識到生物學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通過拓展學生視野的方式對學生走出前期引導,以確保在后期的課堂教學中能夠讓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另外,該方法也是體現創設優質課堂的一個重要途徑。
例如:教師在前期引導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大家有沒有看過《海底兩萬里》這本書?”此時學生會回答看過。然后,就愛搜狐再問學生:“這艘鸚鵡螺號中所應用的各種科技都非常先進,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在凡爾納去世十多年之后才研究出了潛水艇,才實現了利用生物為動力帶動潛水艇的工作。由此可見,生物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可以讓世界的科技力量得到巨大的發展。”經過教師的引導,此時學生對于生物學的認識會產生一種新的理解方式。而且對于各種奇怪的現象也會更加感興趣。
三、精細講解知識,啟迪學生思想,注重基礎培養
教師在對學生講解生物知識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學生的群體性特征。首先,七年級的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生物學科,對于其中的內容有很多根本無法理解。它不像語文和數學一樣,基于前期的學習基礎,可以做出相應的分析與判斷。所以,教師需要利用啟迪學生思維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培養與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解生物知識的時候,可以結合一些歷史典故對學生進行一鬧。如,在講解微生物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從荷蘭發明家列文·虎克制造顯微鏡的這一事件中進行學習。又如,在對學生講解細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從“克隆羊多利”的角度分析細胞的不同特征以及生長和死亡的規律。以此為法開展教學,可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生物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和推進,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體系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與發展。特別是在七年級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第一次接觸生物知識的學生時,所表現出來的并不是急于讓學生去理解課本中的知識,分析課本中的內容。而是在應用多種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了解到什么是生物學,學習生物有什么作用,生物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哪些促進作用等。以此作為基礎性教學開展的前提,可以讓學生對“生物學”這一概念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與認識,這對于學生后期學習生物知識,了解生物文化,體會生物的價值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與現實作用。
參考文獻:
[1]黃琳. 利用常見設備構建高效初中生物智慧課堂教學[C]. 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現代化專業委員會.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現代化專業委員會“教科研課題研究與論文寫作高級研修班”會議論文集.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現代化專業委員會:廣東晨越教育發展有限公司,2019:89-91.
[2]王文娟,孫美麗.目標化備課,簡約化組織——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合理設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