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思 丁薇
【摘 要】目的:老年住院患者誤吸危險因素及護理干預對策的探討。方法:采用分組對比的方法,調查分析老年患者一般資料及誤吸相關因素。結果:不能行走、照顧者非親屬、建立人工氣道、非坐位進食、需要人協助進食,有腦血管病變、老年性癡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帕金森病是老年住院患者誤吸的可能因素。有腦血管病變、有老年性癡呆、不能行走、協助進食及照顧者非親屬為影響老年住院患者誤吸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老年住院患者中如有腦血管病變、有老年性癡呆、協助進食的,醫院護理人員應根據高危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減少誤吸的發生。
【關鍵詞】老年人;住院;誤吸;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169-02
老年患者誤吸后會導致肺炎的產生,使得老年患者飽受死亡和窒息的危害。為此,本文對老年住院患者誤吸的危險因素進行歸納整理,并針對誤吸現象提出合理的護理干預的方式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對象與分組
選擇在我院住院的老年病人為研究對象,共115例,全部老年患者在住院治療期間都出現過誤吸的現象,將出現誤吸現象的115例患者納為觀察組,在選擇住院治療期間沒有發生誤吸現象的100例老年患者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老年患者誤吸現象導致了吸入性肺炎73例(63.5%),氣管異物29例(25.2%),窒息15例(13.0%),死亡6例(5.2%)。兩組住院治療的老年患者都是選擇在我院住滿3個月以上老年患者。此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同時,全部老年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全部同意。
1.2方法
采用調查分析方法調查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基礎疾病、生活自理程度以及照護者情況等;誤吸相關因素則評估患者住院期間主要進食方式、進食體位、食物種類、進食速度等。本組誤吸患者均為顯性誤吸,口咽部分泌物、食物或反流出來的胃內容物由于未能及時咽下或吐出而導致誤入氣管內,從而刺激氣道引起患者發生嗆咳、氣喘甚至窒息。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老年住院患者誤吸風險單因素分析
不能行走、照顧者非親屬、建立人工氣道、非坐位進食、需要人協助進食,有腦血管病變、老年性癡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帕金森病是老年住院患者誤吸的可能因素。
2.2老年住院患者誤吸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有腦血管病變、有老年性癡呆、不能行走、協助進食及照顧者非親屬為影響老年住院患者誤吸的獨立危險因素。詳見表1.
3 討論
老年人群由于年齡過大,機體組織出現衰老而引起機體各項生理功能的減退,咀嚼肌發生松弛而導致食物不易嚼碎,此時若老年人在食物吞咽過程中,不能夠將食物全部吞咽到食管,而少部分停留在聲門以下,則容易造成老年人發生誤吸。此外,由于老年人胃蠕動功能降低,同樣容易引發潴留以及胃內容物反流,增加了誤吸發生率。老年患者由于機體反射能力降低,誤吸發生后往往咳嗽癥狀不明顯,不易被發現,而導致治療的延誤。本文結果顯示,腦血管病變、老年性癡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帕金森對誤吸均可造成明顯影響,其中腦血管病變、老年性癡呆是老年患者誤吸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由于腦血管病患者咳嗽反射、吞咽反射以及嘔吐反射異常,因此容易發生誤吸。此外,患者自理能力、進食方式以及照顧者類別也是誤吸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針對上述老年住院患者誤吸發生危險因素,提出以下護理措施:①評估老年患者病情,將合并腦血管病變、老年性癡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建立人工氣道等老年患者列為誤吸高危人群,重點預防;②對于腦血管病變及老年性癡呆所造成的吞咽困難患者,應避免進食湯類以及干硬食物,可將食物做成糊狀,進食中不宜說話,避免發生嗆咳,一旦患者發生嗆咳,需立即停止進食,采取側位,并鼓勵患者咳嗽,將食物咯出;③患者進食后需保持坐位或半臥位半小時;④每次餐后需要用清水清潔患者鼻腔,注意保持鼻、咽、口部的衛生,避免口腔、咽部分泌物中的細菌引起吸入性肺炎;⑤對于鼻飼患者,需要保持鼻飼管位置的準確,通過回抽確定患者胃殘余量,一般不應大于100ml或150ml,可酌情使用藥物促進胃排空;⑥加強對患者家屬、照顧者的誤吸健康教育,減少誤吸發生。
參考文獻
[1]張紅霞,周建妹.住院老年患者誤吸發生率及危險因素的調查[J].老年醫學與保健,2017,23(6):570-571,579.DOI:10.3969/j. issn.1008-8296. 2017.06.036.
[2]于衛華,林丹,吳壽梅,等.誤吸標準預防在老年住院患者攝食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13):44-45,46.DOI:10. 3969/j.issn.1006- 7256.2014.13.022.
[3]鄒密.預防老年住院病人誤吸的護理干預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12):364-3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