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龍青
關鍵詞:學術英語;教學改革;探索與研究
國內ESP教學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ESP的研究經歷了楊惠中(1978)對科技英語的研究,陳融(1985)對ESP教學理念的推廣,90年代末對商務英語教學的研究逐漸增加(如郎可夫2000;付美榕1999)也逐漸取代了科技英語研究成為主流。進入21世紀,ESP研究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時期。大學英語教學找到了更具體的方向和內容:EAP教學即學術英語的教學。學術英語最早是英美國家“為國際留學生開設的預科性質的英語強化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習者能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學習專業課程或從事研究活動”,即為專業學習提供語言支持。最近二十年來學術英語已逐漸成為世界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1)
1、學術英語課程概述
1.1課程的任務和目的
《學術英語》(Aeademie English)一般設置為非英語語專業本科生第3-4學期進入提高階段英語課程學習必修的一門類通識課,或者分級教學中優秀學生的大一英語課程,以應對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和新形勢下我國人才培養目標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課程的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及專業英語水平,拓展學生人文內涵和學科內涵,以內容為依托,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和綜合文化素養,為學生借助英語拓展各自專業發展提供條件,使他們達到用英語表達知識,用英語交流文化的更高要求,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希望通過學術英語教學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為學生畢業后直接使用英語從事本專業工作,或者繼續深造學習、進行學術研究以及參加學術活動打下堅實基礎。
1.2課程內容與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各課程適合完成大學基礎英語課程,達到一般要求的學生。課程完成后希望具備在專業學習和研究上運用英語的能力。
主要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參加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專業課程和專業講座、用英語查閱本專業的文獻資料、撰寫文獻綜述和小論文、口頭陳述和演示科研成果以及參加學術討論的能力。主要是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習上運用英語的能力,以及學術批判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3主要教材
很多學校采用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引進、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編著的《學術英語閱讀》與《學術英語聽力》為主要教材。其中《學術英語聽力》這本教材所呈現的一些學術講座,是以雷丁大學真實的學術講座為腳本錄制的,這些講座的授課對象是修讀學位課程的英國本土學生和國際學生,語料真實自然。除此之外,任課教師還自主編寫了一些適合學生水平的講義,并從國外網站以及一些知名大學的網頁上收集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音像材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2)還有學校采用了蔡基剛或其他教師編著的《學術英語》或《學術英語綜合教程》等。
1.4教學模式
大部分學校采用了傳統課堂教學+網絡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學習教室利用計算機網絡完成,教師負責在線上答疑解惑、布置、檢查作業或者組織在線考試。此外,個別教師還利用手機建立微信課堂,上傳一些學習資料,其中既包括重難點的講解,也有自編習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學術英語人才培養目標
2007年出版的《大學英語課程要求》曾經指出“各高等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課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設計出各自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教育部新制定的《大
學英語教學指南》(征求意見稿)也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要服務于學校的辦學目標、院系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因此,大學英語EAP課程的設置也要體現這一原則,既要符合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又要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清楚地認識大學英語EAP的內涵。蔡基剛(2013)指出ESP應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注重的是不同學科中的共眭的語言技能,即學術交流能力,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在開設“學術英語”課程之前,應充分考慮到它與傳統的專業英語課程以及通用英語課程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把學術英語課程放置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拓展階段,使之成為通用英語課程的延伸,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學習打下基礎,這與各院系的人才培養方案是相輔相成,和諧一致的。(3)除此之外,針對學生進行需求分析也是EAP課程設置與改革的關鍵。學生的學習需求與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就業、升學的需求密不可分,同時也與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緊密相關。只有科學合理地對學術英語課程屬性、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材等方面的具體問題進行改革,才能迎合社會和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學生需求和未來就業的方向。
3、教學改革探索
3.1教學模式創新
教學模式一般分為學術和英語兩個方面的內容。學術能力的強化主要針對學生用英語寫作專業論文,提高學生的英語學術理解能力,在教學中以專業內容為依托,形成鮮明的EAP教學風格。英語能力培養則以教學引導為主,以聽說讀寫為基礎,提高學生的英語溝通技巧。在這一學習模式下,教師會為學生創設以學習目標為主導的英語語境,實現學生專業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在教學模式上則分為專題、主題、課程、輔助四種類型,在專業課融合背景下則主要采取主題和專題兩種形式,在專業知識課堂學習中則以課程和輔助型為主。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下能夠有效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從而對教材中心思想有更全面的了解,以確保論文撰寫中語法的規范性和正確性。
3.2教學內容拓寬加深
學術英語教學內容不能局限于課本的幾篇閱讀理解,要拓寬加深內容。主要教學內容可分為三大塊:第一,以課本教材為基礎的語言教學;第二,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和學術興趣選定研究課題,結成小組團隊,圍繞項目進行資料搜索,每個學生必須完成和自己項目相關的一定數量的文獻資料閱讀,分階段完成論文的各個部分,最后每人提交100-1200詞左右的小論文作為項目成果;第三,小組另選一個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話題進行演示陳述作為口頭成果。
3.3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
課程可以采用以項目為依托的教學(research/project-based)方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通過團隊合作方式,確定各自的研究課題和小論文題目。圍繞這個項目進行一系列學術技能的教學。
課程還可采用課堂教學內化、慕課視頻預習和課外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查閱大量的課外學習材料及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材料,以進一步鞏固所學學術英語的知識和技能,自主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還可以利用MOOCs網絡平臺錄制或者引進國外優質教學資源,通過給學生制定具體的學習計劃,科學安排課外教學時長,使課內和課外達到了互為補充的效果。
3.4學生能力培養要求
閱讀:主要圍繞課文,教授如何通過文章結構、主題句等來快速汲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學習學術英語的表達規范,了解專業領域的術語并加強正式文體的語感。輸入材料由3-4篇1000-1500詞的文章組成。
要求對作者態度和文章觀點進行質疑,尤其是對不同來源的材料的觀點進行比較和批判性評論,學會判斷各種來源材料的可靠性和價值,培養評價不同觀點的能力。
寫作:在開展以項目為中心的活動時,要求要學生從圖書館和網絡上搜集相關信息,并通過辨別、選擇和組織來源信息寫出某一領域的發展情況文獻綜述。學生還需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擴大成一篇小論文。論文不同于一般的寫作,文中有觀點的引用(citation)和數據的表達,文前文后分別有摘要(abstract)和文獻參考(refcrence),系統鍛煉學術論文寫作的能力。
口語:要求在課堂上進行口語陳述演示,內容與課文相關,并需要回答相關提問,還要求針對單元主題展開討論,訓練和提高學術交流能力。
聽力:要求圍繞閱讀主題的講座和講課,用視聽方法來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同時又訓練聽課和聽講座、記筆記的能力,培養從一大堆信息中找到有用信息的能力。
4.結語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關于大學英語EAP教學的理論研究和探討越來越深入,但具體的實踐教學案例并不太多。通過很多學校大學英語EAP教學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EAP教學應該綜合考慮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及市場就業方向,對課程進行學術英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材進行不斷改革創新,每個學校還可以設置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方案和教學內容,以促進EAP課程的良性發展和教學有效性目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