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濤
摘要:在臨床上,腰間盤突出癥屬于慢性疾病,也是頑疾,給臨床治療工作帶來較大的困難,很多患者久治不愈,對患者的傷害較大,并且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嚴重的影響到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腰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較高,且發病人群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此外,針對于腰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療中,采用西醫方法治療不徹底,患者的復發率高,導致患者對治療工作失去信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1]。鑒于此種情況,在治療腰間盤突出癥方面應該選擇中醫方法,通過對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并且輔助以中藥治療等綜合療法,能夠提高治療的效果,減少腰間盤突出癥的復發率,以實現最佳的治療效果,確?;颊咴谧疃痰臅r間內就恢復健康,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在本次的臨床研究中,主要針對于針灸推拿綜合療法治療腰間盤突出癥的療效進行了臨床觀察。
關鍵詞:針灸;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1診斷要點
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傷史。主要癥狀是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痛,腰痛常在腰髓部附近,在腰椎下段棘突旁和棘突間有深壓痛,并沿患側的大腿后側向下放射至小腿外側,足跟部和足背外側,多為單側下肢痛,若椎間盤突出較大或位于椎管中央時,可為雙側疼痛。活動行走時疼痛加劇,屈髖、屈膝、臥床休息時疼痛減輕。病程較長,其下肢放射痛部位感覺麻木。
檢查時有不同程度的脊椎側彎,多數突向患側,腰前突減少或消失。約90%的患者腰部屈伸和左右側彎呈不對稱性受限,骶棘肌、髂腰肌、大腿后方肌群和梨狀肌可有痙攣,觸之硬韌,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壓痛點的位置有定位意義。若在某腰椎間隙棘突旁有深在壓痛,并引起或加劇下肢的放射痛,即證明該椎間隙是腰椎間盤突出的部位。
皮膚感覺異常對椎間盤突出定位亦有意義。在小腿下端如以脛骨為界,脛骨前皮膚感覺過敏,遲鈍或痛覺更喪失表明腰4.5椎間盤突出壓迫第五腰神經根:脛骨后緣的皮膚感覺障礙則是腰骶椎間盤突出壓迫第一骶神經根。
雙側跟腱反射的對比檢查也有利于定位診斷。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多是腰骶椎間盤突出,不僅壓迫第五腰神經根,也影響跟腱反射。
2資料與方法
2.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某中醫院接受針灸推拿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齡19~69歲,平均年齡(45.6±4.6)歲;病程1個月~5年,平均病程(19.6±2.3)個月;同時選取同期在這所醫院行推拿治療的患者66例為對照組,其中男35例,女31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4.9±5.1)歲;病程3個月~6年,平均病程(21.5±3.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中藥熏蒸治療,中藥成分包括:伸筋草30 g、五加皮30 g、透骨草30 g、生五味子15 g、當歸尾15 g、川芎15 g、雞血藤15 g、桑枝15 g、澤蘭葉15 g、海桐皮15 g、桂枝15 g、千年健15 g、木瓜15 g、制川草烏各12 g、紅花12 g,黃酒20 mL,陳醋250 mL,連同2 L清水放入中藥熏蒸治療機當中,控制溫度在48~55 ℃之間,2次/d,30 min/次。一共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為10 d,一個療程治療完成后休息2 d再進行下一個療程。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入針灸推拿治療,針刺治療中所取穴位:對于椎間盤單側突出的患者,主穴為患側腰椎的華佗夾脊穴,配穴為環跳穴、委中穴、風市穴、承山穴、昆侖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對于椎間盤雙側突出的患者,主穴為雙側腰椎的夾脊穴,而配穴同上。治療時患者取俯臥位,對針刺處進行消毒,使用消毒2寸長的28號毫針直刺相應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20~30 min,1次/d。
在推拿治療中,患者取俯臥位,將點、揉、按、?等手法施用于患者的腰背部和下肢的足太陽膀胱經,取穴:夾脊穴、膀胱經俞穴、環跳穴、殷門穴、承扶穴、委中穴、風市穴、承山穴、昆侖穴、絕骨穴、涌泉穴,并對腰椎旁壓痛點、承扶穴、環跳穴、委中穴進行彈撥;之后推拿醫師將雙手重疊放置在患者的腰部并有節律的下壓,另一名醫師雙手將患者患側的下肢踝部握住,使用持續的小幅度力量對患者的腰部進行牽引,力量均以患者耐受為度。1次/d,15~20 min/次。一共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為10 d,一個療程治療完成后休息2 d再進行下一個療程。
2.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并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及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進行比較。
2.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癥狀消失,患者了正常生活,且患者直腿提高可達70°;有效: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癥狀明顯改善,患者基本可正常生活;無效:治療后患者腰腿疼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2]。
VAS評分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以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ODI)為依據進行調查,共包含10個問題,各指標評分分值為0~5分,以各項得分之和為總評分,分值越高表示障礙越嚴重[3]。
2.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結 果
3.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兩組臨床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與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與Oswestry功能障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不同方式治療后兩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患者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4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指的是患者的軟骨板、纖維環、髓核等腰椎間盤主要的組成成分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變,同時受到外界因素影響,使患者的脊髓和脊神經根受到了壓迫或者刺激,從而造成了患者感到腰痛、下肢麻木[3]。由于該病癥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因此會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極大的影響[4]。相關的研究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癥也是導致老年人感到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而且發病率極高。由于病因復雜,傳統的牽引等治療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在該研究中,對觀察組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了針灸推拿的治療方式,研究的結果證實,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91.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4%,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為89.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6%,P<0.05。在中醫學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痛”“痹病”的范疇,認為主要是因為患者的氣血不足,濕邪或風寒的入侵導致經絡的阻塞從而發病,所以在治療中通常以舒經活絡和行氣止痛為主[5]。推拿具有緩滲透的效果,通過常規的推拿手法,就能夠起到解除肌肉痙攣、活血化瘀、舒經活絡、改善肌纖維粘連、松解神經根壓迫、促進椎間盤局部微循環等作用,同時還能夠使局部的腫脹迅速消退,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減輕患者痛苦[6]。而針灸治療通過對經脈穴位進行針刺,能夠起到疏經通絡、活血化瘀、散寒祛濕、行氣止痛的效果。有研究報道稱,通過針刺承扶穴、承山穴、承筋穴、委中穴、昆侖穴、風市穴、環跳穴、阿是穴、陽陵泉穴、膝陽關穴等穴位,都能夠達到調和氣血、疏經通絡、行氣止痛的功效,同時還能夠對患者受壓迫的腰椎神經的血供進行顯著改善,從而促進水腫和炎癥因子的吸收[7]。值得注意的是,在針灸治療中通過捻、提、轉、插等方式,能夠使針感向著患者的患肢進行放射,從而降低C類傳入神經活性,并對疼痛信息的傳遞進行阻礙,因此能夠起到鎮痛效果。與此同時,再配合中藥熏蒸等治療手法,能夠使藥物直達病灶,加快患者腰部突出部位的血液循環,從而有效消除水腫和炎癥,保證治療效果。在研究中對這些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了針灸推拿的治療方式,23例顯效,30例有效,13例無效,總有效率為80.3%,與該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針灸推拿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治療的效果,迅速緩解患者的疼痛并解除壓迫,使患者更加滿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林虹,周國平,劉小衛,等.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1):96-98.
[2]楊二紅,郭政權.針灸、推拿聯合功能訓練治療中風后偏癱62例效果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12(1):61-61,62.
[3] 莊子齊,江鋼輝,高亞男,李卓,趙麗麗,張亞軍,姜婷婷,謝云輝.針刺配合痹痛散外敷治療急性期中央型腰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 新中醫. 2014,01(03):115-116.
[4]陳翠文.針灸配合減重訓練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3(1):19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