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內容摘要:學生擁有健康陽光的心理是教師順利開展教育工作的前提,而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必須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并采取有效的方法開展學生心里健康教育。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 有效開展 學生 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一些心理問題也慢慢出現,在小學生當中也會因為學校、家長及社會多方面的壓力對他們造成各種心理困惑,如厭學癥、焦慮癥、強迫癥、抑郁癥、不良人格以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等。而“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這是素質教育的目標與任務之一。因此作為新時期的班主任,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更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對癥下藥,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
一、小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因素
首先每個孩子的性格氣質不同,氣質類型可分為四種,分別是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而屬于抑郁質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怯懦、孤獨,一旦受到不良的刺激極易產生心理問題。對于這樣的孩子也許老師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批評便會對他的內心造成很大的傷害。
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所變化。小學生到了五六年級便開始漸漸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出現逆反心理,如果教師對其教育引導不當極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家庭因素
第一,很多家庭對孩子太過溺愛。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便主動擋在孩子前,幫他們解決,甚至有的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都不舍得高聲批評,以至于許多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絲毫經不起風吹雨打,當獨自一人遇到困難時便無法接受。
第二,與第一種家庭相反許多孩子缺少家人的關注。近幾年托管班非常火爆,這也反映出許多家長忙于事業而沒有時間陪孩子,有的甚至一整天都放到托管班,一個學期只能見幾次,缺少父母關愛的孩子很容易孤獨,自卑。此外許多家庭中都要了二胎,一些家庭便開忽略對老大的關愛,家人的愛都給了二胎早已把老大當成了大人,但是回頭想想他也不過是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缺少對他的關愛怎能讓孩子擁有健康心理。
第三,家庭氛圍不和諧對孩子心理健康影響極大。離異家庭或者經常吵架打架的家庭會給孩子造成難以愈合的創傷,讓孩子內心產生恐懼,不愿與他人交流,有的甚至產生仇視社會的心理。
(三)學校因素
第一,學習壓力過大。雖然現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并沒有真正落實到位,片面追求成績的現象依然存在。老師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對他們造成一定的壓力,所以有些孩子會產生焦慮和厭學心理。
第二,教師缺少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如今教師及班主任的工作重心仍然在教學上,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直到出現問題才會重視。
第三,學校缺少專業的心理教育課程及指導人員。學校好多心理老師都是其他學科教師兼職,遇到心理問題沒有專業人員解答。
二、班主任有效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作為教師你面對的是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為班主任是學校中教育學生的第一人,因此每一位班主任必須掌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以下是我想到的幾點策略:
(一)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素養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所以要想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班主任自己的心理首先得健康陽光。作為班主任我們要有自我調控情緒的方法,不要把自己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到課堂中,更不能在課堂上喜怒無常。
(二)掌握扎實的心理學基礎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我們常常覺得心理學書籍十分枯燥,在學校得不到實際的運用,但殊不知心理學知識正是我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南。什么樣的問題適合在集體中討論,什么樣的問題適合單獨談話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從心理學中找到答案。所以每位老師尤其是班主任平時要多閱讀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多積累這方面的知識,并能運用到實際教育中。
(三)培養和諧的師生及生生關系
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是授受關系,在人際關系中是平等的。所以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多一些關愛,多一些耐心,多聽聽學生的內心想法,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其次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多一些贊揚鼓勵,少一些批評訓斥,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就如同自己的家長那樣溫暖。
生生關系其實代表著一個班級的風氣,班級風氣的形成也離不開班主任。所以要想形成良好的生生關系,班主任必須引領學生確定班級目標,充分發揮班干部及榜樣的作用,在平時就要注重引導學生形成一個團結、互助、互相贊賞的班集體。例如我剛接班時為了杜絕班中打架等一些不良現象,要求學生互相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告訴我,一段時間后我發現不良行為不但沒有減少學生之間的關系反而不融洽了。鑒于此我改變了策略,要求同學之間每天發現別人的一個優點告訴我,然后我去獎勵被表揚的同學,這樣的措施孩子們更喜歡,平時愛搗亂的同學為了得到獎勵不知不覺改正了自己的行為,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融洽,還有一些平時不怎么說話的同學也變成了好友。在這樣和諧、融洽的生生關系中,相信孩子們的心理也會健康陽光。
(四)用心關注每一位學生
作為班主任與其他老師不同,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進者、催化劑。每個班主任都應該練就一雙敏銳的眼睛,平時多進班看看,多聽聽學生反映的情況,一旦發現孩子表現異常要及時找其談話弄清楚原因,并以朋友的身份加以引導。
要想全面了解孩子,除了關注他在校的表現還應該了解其家中的情況,我認為“家訪”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班主任可以利用六日或者假期時間去每個學生家中看一看,了解他的家庭氛圍,了解在家中的表現,可以就了解情況為每個學生做一個檔案,以做記錄。只有用心了解每一個孩子才能在教育中采取恰當的方式,從而避免心理問題的產生。
(五)加強家校聯系
班主任與家長之間應該經常聯系,在孩子沒有心理問題時要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可以為家長分享維護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等,避免問題的發生。當發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要第一時間告知家長,家校共同配合盡快解決問題。
班主任老師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要想成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培養健康陽光的學生,必須把心理學研究當做教育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希望每位班主任潛心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學素養,真正成為學生的“心理醫生”,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 沈德立.小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