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珠 梁吉財
一、具體做法
自2006年以來,我校確定以“傳承民間文化藝術,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為學校辦學特色,我們一邊探索一邊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一)以特色教育活動為載體,突破制約創特發展瓶頸
1.廣泛尋找民間藝人,挖掘民間文化藝術
2.尋找到民間文化藝人,給我校創特工作吃了定心丸
通過挖掘、推薦、評比,我校成立了風爐、月餅、竹編、祭月貢品、折紙、廢物利用、山歌和彩調8個民間文化藝術社團。尋找到了民間藝人,成立了民間文化藝術社團,對推動我校即將實施的“傳承民間文化藝術,彰顯學校辦學特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開展多樣活動,提升文化品位
在創特實施過程中,學校還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來凈化學生心靈,豐富學生文化內涵。舉辦了相應的民間文化藝術作品評比,并把獲獎的作品展示在櫥窗里。通過開展以上豐富多彩的活動,感染了學生,熏陶了學生,讓學生學習老一輩藝人對民間文化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更讓學生的個性品質得到了張揚和升華,學生初步懂得了勞動光榮,知識寶貴。
(二)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營造濃郁的傳承民間文化藝術的環境
為了優化育人環境,樹立鮮明的學校形象,形成文化底蘊濃厚的校園文化氛
圍,我校確定以“墨香古校幸福人生“為校園文化主題。為了能更好落實這一主題,把學校的整體色調設計為古色古香的仿古色調,把具有學校標志性古榕的榕樹臺的欄桿也設計為仿古松樹柱,還設計了大理石制成的水寫臺;同時把老師整理好的有關古鎮的宣傳資料以專題櫥窗呈現。古鎮專題宣傳櫥窗的內容有:古鎮簡介,民俗風情,特色美食,旅游景點等方面的介紹。從古鎮專題櫥窗宣傳,讓學生了解古鎮地理位置特點、歷史發展、歷史人物及家鄉遠近聞名的八寶飯、龍碰、五色飯、白米餅等美食的傳奇故事及制作方法;了解了古鎮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春節民俗巡游、中秋祭月、山歌、彩調以及風爐手工藝術品;同時讓學生欣賞古鎮騎樓、古坡石巖壁畫、古鎮東西城樓,五大會館等名勝古跡。
此外,我校創建了民間藝術展室,展覽學生優秀作品。還充分利用師生親手制作的繡球、七彩粽、紙傘、扇子、簸箕、籮筐、背簍等民間手工藝作品來裝飾懷智樓的樓道;同時,利用學生做好的折紙及剪紙作品來裝飾我們的教室。通過以上的設計及裝飾布置,靚麗校園,陶冶情操,不僅為美麗校園的創建添加濃重的一筆,更是為師生營造了濃郁民間文化藝術的環境。
(三)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夯實學生學習民間文化藝術的基礎
為了幫助師生拓寬對古鎮民間文化藝術知識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學校充分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美術課、音樂課、體育課、地方課、班隊會等陣地進行民間文化藝術知識的教育,邀請懷遠鎮關愛下一代委員會主任、古鎮文人黃漢昌同志進校給師生講述古鎮的歷史發展史,古人流傳的傳說故事,古鎮名人故事,民俗
風情。邀請宜州區文工團的山歌、彩調專業研究人員及演員進校舉辦劉三姐山歌、彩調知識講座及表演相應的節目;請懷遠鎮旅游社的解說員到學校解說古鎮景點;老師帶學生到古鎮的五大會館舊址參觀。通過組織以上活動,讓師生更深入了解家鄉輝煌的歷史,古鎮人文文化,風土人情等知識,同時還進行弘揚國文經典美德教育,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家鄉的感情,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把理想教育與傳承民間文化藝術相結合,達到了既掌握民間文化藝術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愿意成為家鄉民間文化藝術傳承人的愿望及具有為此做出奉獻的精神。
二、顯現成效
總之,創特工作對學校其他工作是起到促進作用的,在創特期間,學校取得了相應的獎項和榮譽:
2006年審批為“宜州市劉三姐文化藝術傳承培訓基地”;
2009年獲河池市教育局授予“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保?/p>
2011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評為“自治區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達標先進學?!?;
2012年校彩調劇《王三打鳥》登上宜州市春晚;
2013年獲評為“自治區語文課改先進單位”;
2016年我校成為浙江大學暑期關愛留守兒童夏令營實踐基地;
2017年秋季學期承辦宜州市“義均”工作現場會;
2018年我校的創特工作在宜州區新聞聯播和河池新聞中播出。
2018年宜州區青少年實踐基地將組織國際兒童夏令營的兒童與我校學藝學生拜師學習古鎮民間藝術。
三、問題思考
民間文化藝術是一種品類宏富、內涵深廣、載體獨特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知識的百科全書,是民俗事象的貯存庫?;谶@種理念的指導,為促進創特工作得以持續發展,我校決定對民間文化藝術進行校本課程開發,而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敗在于組織和實施,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體制。為了讓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落到實處,我校雖然也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其他領導為成員的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校本課程的構思、策劃、培訓與指導工作;
2.成立以特長教師為核心的校本課程編寫小組;
3.教導處根據學生愛好,教師能力確定校本課程學習小組,安排校外指導教師、跟班老師及學生的學習時間;
4.由領導小組對各組的教與學進行監控,及時為教師排憂解難,并推廣成熟的經驗和方法;
5.學校組織師生開展展示活動,向社會各界人士及家長進行匯報,爭取家長、社會的認可和支持;
6.各組對本期的資料作品進行分類整理,并擬定活動總結。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促進了學生素質的發展,促進了教師專業的成長,激發師生創造的潛能,引導師生共同參與、關注課改,我們深深嘗到了全面實現了課程開發和學習方式轉變雙贏的甜頭。同時,我們也感受到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一項全新的事業,目前,我校此項工作僅處在組織好相應的教學活動,做好收集原始素材階段。為了使傳承民間文化藝術這一德育校本課程具有生命力,體現科研價值,我們將不斷地實踐探索,總結提高,進一步完善校本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