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法學專業國家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各個高等院校都要按照國標要求,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修改、完善本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德法兼修,具有英語精、知識性、技能強的應用型涉外人才,同時協同社會力量,并通過專業實踐環節的設計和專業課程群的創設等,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關鍵詞:法學;人才培養;課程設置
Abstract: With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law majors, al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ust modify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 of the univers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and the new model of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chool.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both German and French, and apply for foreign-related talents with excellent English, knowledge and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they will cooperate with social forc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through the design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link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law;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為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深化法學專業類教學改革,提高法治人才培養質量,遵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與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教育部于2018年4月發布了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簡稱“新國標”)。該標準要求各個高校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始建于1998年,是鄭州大學與美國西亞斯集團合作建設的一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也是在國內最早從事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之一。該校于新國標發布之后就積極組織專家進行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并進行充分論證。本文即以該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托,以期對同類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鑒。
1 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方案中首先需要明確的問題,它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僅僅圍繞培養目標而設定,而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人才培養沒有體現差異化策略,也無法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點。
經過認真論證,多次修改,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旨在培養德法兼修,具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熟練的職業技能、合理的知識結構,具備依法執政、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質量法律服務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英語精、知識新、技能強、視野廣、行為正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涉外型法律職業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首先就是德法兼修,作為職業教育,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就是要體現學生的法律素養和職業素質,同時還必須兼顧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和訓練。我國現有的人才培養實際上就是重專業,輕道德。“德”是人才培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作為未來的立法和執法人員,“德”的要求可能會更加重要。因此在培養目標上,明確其所培養的人才就是要“德法兼修”,二者不能偏頗。而且為了培養德法兼修的人才,在課程的設置上除了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作為公共必修課之外,又專門開設了法律職業倫理和道德,作為專業核心課程,以加強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和訓練。
其次,根據中外合作高校的特點,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英語精、知識新、技能強、視野廣、行為正”。為了保證這些目標的實現,學校在從課程設置上做了很多調整。如為了保證“英語精”目標的實現,不但開設英語精讀、聽力,而且開設了英語口語,由外教進行小班授課,實行英語四年教學不斷線,前兩年開設英語基礎課,后兩年開設法律英語、英美法導論、海商法等雙語課程。
最后是對應用型和涉外型學生的培養。現有人才培養方案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學生眼高手低,學不致用,理論沒學透,應用沒掌握,從而造成學生就業時的尷尬局面。作為一個生源素質一般的高等院校,經過慎重考慮,我們將人才培養定位于應用型,而不是研究型或者理論型,能夠通過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此,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專門設置了法律實務課程群,而且作為必修課程,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學習。
另外,作為一所中外合作類型的大學,我們又把學生培養目標定位于涉外型人才,進行了精準的“人才培養細分”。目前涉外經濟的發展非常迅速,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已經開始正式運行,它是中國首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面積415平方公里,是集航空、高鐵、城際鐵路、地鐵、高速公路于一體的綜合樞紐,是以學校所在地附近的新鄭綜合保稅區為核心的航空經濟體和航空都市區。而且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也已經于2016年8月31日獲得黨中央、國務院批準設立,這是中國政府設立在鄭州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園區,屬中國自由貿易區范疇。如今河南涉外經濟發展的深度和廣度都正在深入開展,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上順勢而為,定位為“涉外型”人才培養也正是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可以利用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外教資源豐富,對外交流頻繁而且方便的特點,獨辟蹊徑,同時也可以滿足我省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能服務于中原經濟區建設、鄭汴一體化建設以及鄭州中心城市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傳統的法學教育,主要是講授理論課程,并不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技能,導致學生只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缺乏實際操作能力,而社會真正需要的是具有某一項或多項實際技能的實用型人才,而不是面面俱到,卻又什么都不精的“全才”。針對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這一特點,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注重技能和實踐的掌握,從而采用一些新的教學方式。如開設了法律實務課程群:刑事案例分析與訴訟模擬、民事案例分析與訴訟模擬、行政案例分析與訴訟模擬、國際商事案例分析與訴訟模擬等課程。該課程群的設定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分析案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使學生能夠通過案例,結合法律條文,做出準確的判斷。特別是模擬課程的開設更具有一定的特色,它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定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課堂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事前的分組布置,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法官、律師、當事人、證人、書記員等,把鮮活的案例演繹出來。這種教學模擬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聽,而是學生表演,教師觀看、點評,讓學生通過表演把訴訟中所涉及到的各種法律文書,如起訴狀、判決書、答辯狀、質證意見、代理意見、證據目錄等在模擬庭審中再現出來,并根據學生表演情況和訴訟文書的書寫情況而給與一個綜合評價。
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要緊跟時代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不僅僅在校園中通過教師授課而完成,而是要協同社會力量,開展多渠道辦學。很多高校教師所擅長的是理論教學,而對實踐教學卻知之不多,因此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他們而言可能就非常困難。而實務部門人員通過長期辦案經驗的積累,具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他們所缺少的卻是對具體問題的理論研究。因此,高校可以與實務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公安局等)通過雙向交流的方式,吸引實務部門的人員到學校任教,開設實務課程,手把手的教授學生辦案的技巧和方法。根據2012年由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聯合發布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有關司法機構也應該鼓勵實務工作者參與到高校人才培養,從教學計劃的制定,到具體課程的講授,實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都可以積極參與其中,從而使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能夠真正符合實務部門對人才的需求,這樣培養的學生才能學以致用。
法律實務部門,特別是法院和檢察院等有關領導也要開拓思路,擴寬視野,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對本單位內部人員到法學院系教授學生實務課程提供各種方便。如在人員晉升、福利待遇、績效考核等方面制定特殊的制度和辦法,解決進入高校教授學生實務課程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
同時,高校也不能“等”“靠”,完全依靠“外援”,也要積極地想方設法培養自己的實務課程教師,實現實務課程教學的“長治久安”。鑒于此,高校也可以積極利用實務部門有關資源,選派教師到實務部門進行脫產學習,參與到實際辦案中去,通過辦理案件獲取實務教學經驗。美國大法官霍爾姆斯說“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由此可見實務經驗對于教授實務課程的教師而言是多么的重要。而且新國標也明確規定,實踐性強的課程的主講教師應具有實務工作背景或實務經驗,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所致。
總之,社會各界人士及其相關單位為了解決目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囧況,都應該講政治,講大局,并積極行動起來,相互協作,通過各種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高校能夠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3 課程體系完整、清晰
在人才培養中,課程設置是關鍵,所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最根本的任務就是通過課程設置達到最終的人才培養目的。
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和專業課平臺。了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貫徹厚基礎、薄專業、寬口徑的教學理念,通識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通識課程應當涵蓋外語、體育、計算機課程以及邏輯學等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課程的設置應當保持均衡。如通識課程可以設置文化素養類、人文技能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新興、交叉、綜合學科類、藝術素養類等方面的課程供學生進行選修學習。
法學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人才,因此,思想理論課在整個課程設置上也是至關重要,法學專業應按照相關規定,全面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方案。
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新國際有關內容和以前國家教育部所規定的有所不同,以前法學專業設置了16門核心課程,而新國標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采取“10+X”分類設置模式。“10”指法學專業學生必須完成的10門專業必修課程,包括: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國際法、法律職業倫理。“X”指各高校根據辦學特色開設的其他專業必修課程,包括:經濟法、知識產權法、商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證據法、財稅法,“X”選擇設置門數原則上不少于5門。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根據國家規定將10門核心課程作為必修課進行開設之外,還將X中的9門課程全部作為專業課程群的課程予以選修,從而保證了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整。
同時,為了加強學生專業技能訓練,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立了四個具有一定特色的課程群。即基礎法學與憲法行政法刑事法課程群、民商經濟法學課程群、國際法學課程群、法律實務課程群等。該課程群的建立完全可以涵蓋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知識與技能要求、教學進度、考核標準、教學效果等內容的專業學習領域建設,體現了培養目標,專業主干課程得到保證,課程和學時的設置科學合理,符合教育規律,同時也符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質量標準》要求等方面。
而且,為了滿足社會對涉外型人才的需求,在國際法課程群中開設了下述課程供學生學習:國際商法、英美法導論、海商法、世貿組織法、法律英語、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課程。特別是一些雙語課程:國際商法、英美法導論、海商法、世貿組織法等課程的設定具有一定的特色。
4 專業實踐環節設置
法律乃應用之術,針對法學專業應用性強的特點,培養方案更要科學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制定實踐課程體系。實踐教學環節包括主干課程設計、階段項目實踐、畢業綜合實習三個環節。實踐能力的培養包括認識實習、基本技能訓練、技術應用能力訓練和綜合技能訓練。
在實踐教學體系中加強綜合技能的培訓。針對主干專業課程,開設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訓練,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多門課程知識內容的能力,打通各門知識的內在聯系,逐步提高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
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訴訟模擬、觀摩審判、社會調查、學術活動、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如培養方案所要求的組織學生進行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實驗實訓、法律文書制作實驗、仲裁實驗、速錄實訓、法律文獻檢索實訓、法律診所等實驗實訓,還有培養方案所要求的實習基地建設等。
總之,人才培養方案涉及到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么培養人才的問題,是學校所有教學文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材料,而且培養方案一旦確定,學校就要嚴格按照培養方案執行。因此,所有高校及其工作人員都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通過協同社會有關力量,而不能“閉門造車”,積極制定出既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又符合人才培養規律,同時也能落地實施的人才培養方案。
參考文獻
[1]李晟.地方高校法學教師“雙師互聘”機制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2):106-108.
[2]郭杰.協同創新視角下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探析[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2):100-102.
[3]鄭毓楓.完善協同育人機制 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基于廣州商學院法律系與九龍人民法庭合作的實踐與探索[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5,28(02)94-96.
[4]王偉.講授教學法在高校課堂中運用的困境和出路——以法學教學方法改革為例[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31(02):105-109.
作者簡介:郭杰(1971-),男,副教授,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法律考試與教學研究中心負責人,河南文豐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勞動法、經濟法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