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轉課堂”是目前十分受大家關注的新型教學方式之一,對翻轉課堂的研究引起了無數教育學者的注意,對之一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也是方興未艾。本文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分析總結,得出以下結論。
關鍵詞:翻轉課堂 ;國外文獻研究; 國內文獻研究
一.引言
翻轉課堂的萌芽出現在在19 世紀早期。Sylvanus Thayer 將軍在西點軍校授課時課就曾嘗試過翻轉課堂的理念。學生在上工程專業的課程時,提前對上課的內容自己進行總結歸納:到上課的時候學生就自己已經準備過的內容進行討論,彼此質疑,并以小組為單位對課堂上存在的疑點進行討論解決。但這種方式并沒有引起關注并進行推廣。直到2000年才有人在學術界和教育界正式的提出將翻轉課堂這一概念。2000年,《經濟學教育雜志》刊登了Lage 和 Platt( 2000a,2000b)寫的兩篇有關翻轉課堂的文章。在第11 屆大學教學國際會議(佛羅里達州杰克遜維爾市)上Baker( 2000)上也發表了一篇有關翻轉課堂的文章。在這幾篇文章中,翻轉課堂 ( “inverted classroom”或“classroom flip” ) 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被提出。, ( 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in Colorado) 美國教師亞倫·薩姆斯( Aaron Sams)和喬納森·伯 格曼( Jonathan Bergmann) 科羅拉多州森林公園高中 對翻轉課堂的理念進行的實踐。 同時可汗學院的創始人薩爾曼·可汗( Salman Khan)在 2010年前后在可汗學院也對翻轉課堂這一教學理念進行實踐。他們的實踐成果收到全世界的關注和認可,他們也逐漸成為翻轉課堂實踐領域的領軍人物。由于他們將翻轉課堂的稱呼“flipped class- room”,現在大家都將翻轉課堂用“flipped classroom”來表述。
二.國外研究現狀
隨著翻轉課堂實踐的不斷深入,隨著對翻轉課堂的研究也日漸深入,這些成果主要涉及多個學科。目前國外對翻轉課堂的研究主要有在翻轉課堂的翻轉課堂的理念、內涵,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比較研究、以及翻轉課堂教學具體實施策略及效果。翻轉課堂的創始人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在對翻轉課堂的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也得到了很多感悟,他們于2011年出版了專著《翻轉你的課堂:時刻惠及課堂上的每位學生》。他們在書中與讀者分享了自己在翻轉課堂上的親身經歷,并對翻轉課堂的理論進行了總結、歸納。意大利學者Marcro Ronchtti(2010)重點探索了在線視頻在教學中代替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意義、方法、策略及取得的效果。美國學者Jeremy F.Strayer(2012)證實了傳統課堂和翻轉課堂和相比傳統課堂對提高學習者的協作、創新能力的培養上不如翻轉課堂。邁阿密大學的Lage和Platt(2007)將翻轉課堂用于微觀經濟學課堂、并論述了實施翻轉課堂的效果。
由于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在外國開展的實踐時間不長,國外對這種嶄新的教學模式的研究還不深入。其研究方向和成果主要集中在翻轉課堂的概念、對傳統課堂翻轉課堂不同教育模式的教學效果上的比較分析和翻轉課堂在不同學科中的實施策略、方法。
三.國內研究現狀綜述
在國內,翻轉課堂也有了初步的研究和發展。國內學者對翻轉課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領域。
(一)對翻轉課堂的內涵以及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模式的的構建與完善。
張金磊等( 2012) 在Talbert( 2011) 的翻轉課堂結構模型基礎上根據翻轉課堂的內涵和系統化教學設計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構建出新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王紅等(2013),結合國內教學實際通過分析在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反思我們的教育是否需要翻轉課堂,分析翻轉課堂的意義和價值并構建出本土化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李海龍等(2013)運用翻轉課堂的理念改革實驗課,實踐表明,在以實踐、操作性為主的實驗課程領域,翻轉課堂能夠有效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協作能力,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并通過改革設計了“以問題為核心、以任務為驅動”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二)對翻轉課堂應用研究
目前學術界對翻轉課堂的應用研究也比較豐富。對翻轉課堂的使用上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運用較多,中小學次之因此,高等教育領域對翻轉課堂應用研究的內容比較多。劉震等(2013) 發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可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吸引力和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張春梅(2013)將翻轉課堂運用在西方經濟學課上,發現這一模式的運用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但是對教師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對翻轉課堂進行的實證研究
王素敏(2014)運用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的方法對學生在大學英語課程是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翟雪松等(2014)將大學英語公共課為上采用翻轉課堂模式,通過問卷調查測量了歐美翻轉課堂模式FCM(Flipped Classroom Model)學生滿意度的34個題項。并對采集的結果進行因子分析進行了因子分析。回歸分析表明,學習者對FCM滿意度評價受到學習者期待、感知質量、感知價值三個公因子的共同影響。
(三)總結及展望
綜合國內外的文獻研究,對翻轉課堂這一新興的教學模式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并不豐富。國外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翻轉課堂理論內涵上的分析和研究,對翻轉課堂的實踐研究的比較少。國內研究對翻轉課堂的研究領域比較多,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風豐富一些。國內研究主要在教育模式的構建、翻轉課堂的學科應用研究以及實證研究方法對翻轉課堂的事實效果進行分析研究。
下一步,應該根據翻轉課堂實施的具體情況進行研究。比如翻轉課堂進行的過程中進行過程前過程中以及過程結束對實施翻轉課堂的每個步驟進行優化分析。
對于實證研究來說,主要還是集中從過程到結果的的研究模式上,沒有將環境變量納入考察的范圍。對翻轉課堂“環境—過程—結果”綜合影響機制的研究也是比較少的。實驗研究對除了學習成績以外的效果沒有很好的評估,對翻轉課堂的效果更多的還是關注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即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而從課前媒體的角度看,對于不同形式的翻轉課堂模式或方法,對基于視頻(含慕課)的翻轉課堂和基于文本的翻轉課堂的有效性是否存在顯著差異,未見有相關研究。
翻轉課堂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如何在教學評價標準中得到體現,以評促教,為教師教學改進、反思和自主發展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參照系和路線圖,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Baker,J.W.( 2000 ) .The " classroom flip" :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A]. Paperpresented at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Learning,Jacksonville,FL[C].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 志,2012,(4):
[3]王紅,趙蔚,孫立會,劉紅霞.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08):5-10.
[4]李海龍,鄧敏杰,梁存良.基于任務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09):46-51.
[5]劉震,曹澤熙.“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08):17-20.
[6]張春梅.翻轉課堂優化高等院校課堂教學探析——以“西方經濟學”課程為例[J].學周刊,2013(34):23-24.
[7]王素敏,張立新.大學英語學習者對翻轉課堂接受度的調查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03):71-78.
[8]翟雪松,林莉蘭.翻轉課堂的學習者滿意度影響因子分析——基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4):104-109+136.
作者簡介:
趙靜,-女出生年(1981),(山西長治),(漢族),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會計),單位名稱(昌吉學院),單位所在省市(新疆昌吉市),單位郵編(8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