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穎
摘 要: “非遺”文化保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走進中小學校園,尋求了一種新的傳承和發揚形式,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各級教育和文化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通過闡述“非遺”舞蹈的內涵,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途徑與方法,以及淺談“非遺”舞蹈的校園傳承意義,旨在為“非遺”舞蹈保護和傳承的深入開展開拓新的思路。
關鍵詞:非遺;舞蹈;中小學;途徑
前 ?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化遺產,它的主要特點是以人為本,體現了一個民族源遠的生命記憶和活性靈動的文化基因。而“非遺”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載體,向我們展現出中華民族傳統思想和情感,傳遞不同地域的民俗特色和風土人情,經過千百年來的繼承和發展,更是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非遺”舞蹈的簡要概述
(一)“非遺”舞蹈的內涵
“非遺”舞蹈是具有長遠歷史的民族優秀文化的活性載體種類,也是各個民族特色文化的活化石。通過了解其內涵,有利于我們對各民族的舞蹈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剖析,北京師范大學的金秋教授提出“非遺”民族民間舞蹈的表現形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來說其分為六種表現形式,例如:有音樂伴奏的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如藏族自治州的鍋莊舞;以打擊樂器伴奏的表現形式,如湘西土家族的擺手舞;綜合表演的形式,如西藏自治區的熱巴舞等。而狹義上的“非遺”民族民間舞蹈的表現形式更多的集中在變化豐富的民族舞蹈語匯,根據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和不同的生產方式,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其區域風格和特色都各有不同。
(二)“非遺”舞蹈與校園文化
“非遺進校園”可以說是個老話題了,自從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約》,將“非遺”的保護和發展都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各種政府機構、學術機構、組織都從不同方面發起了“非遺”保護的行動,而“非遺”舞蹈的挖掘和傳承也受到了舞蹈界廣泛的關注。公約中曾提到,我們要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包括其方方面面的資料保存、研究、宣傳等等。而在傳承方面提出可通過正規或非正規的教育來完成,學校擔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大任務,這兩者一拍即合,從而產生了許多形式的進校園活動,譬如“民間戲劇進校園”“剪紙藝術進校園”“非遺舞蹈進校園”等。但多數非遺進校園無非是以展演的形式出現,僅僅停留在制造社會輿論和新聞的層面,所以我們就需要提出更系統、更科學的實現途徑,切實的將非遺融入校園文化,使“非遺”文化融入校園生活中去。
二.“非遺”舞蹈入中小學校園的途徑和方法
當提及“非遺”舞蹈進校園時,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具有研究功能的高校,譬如江蘇省在東南大學就做了“非遺進校園”的試點工作,在本科生教育中開設了“非遺”公共選修課課程。對于“非遺”舞蹈來說,由于其特殊性,將中小學作為參與主體,可實現的形式和途徑將會更豐富些。筆者將以海鹽縣天寧小學為例,對其“非遺”進校園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進行分析闡述。
(一)建設“非遺”舞蹈教學師資隊伍
以中小學作為一種非遺傳承載體,建立系統,規范,專業的教師團隊是十分必要的。海鹽縣開展“非遺”進校園工作始于2013年,根據不同地區的特色,挑選了14所中小學作為重點傳承學校,且分別選擇了較為容易學習和傳承的非遺項目,更加有針對性的來開展非遺保護和繼承工作。譬如臨近海塘的秦山小學將塘工號子作為學校的傳承項目。值得一提的是,這14所重點傳承學校,都配有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師資團隊,專門負責的老師最少是兩位,一位為教導處主任,一位專業任課教師,除此之外,每所學校還將聘請當地非遺的民間傳承人作為學校的特聘顧問,對于學校的非遺活動進行實地指導,確保教學原生化。
(二)設立“非遺”舞蹈課程,編寫非遺教材
若將“非遺”舞蹈作為類似中小學體育課或者形體課的課程形式來設立,且有較為系統完善的“非遺”舞蹈教材作為指導,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還能提高學校的教學活力和文化底蘊。在這一點上,海鹽縣天寧小學為我們做出了良好的示范,根據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征,在傳統滾燈舞蹈民間藝人的指導下,學校在傳統成人滾燈舞蹈的基礎上加以提煉,編創了特色少兒滾燈舞蹈,培養了一批批會跳會耍滾燈的學生團體,并參與中央以及地方多項比賽和展演,為海鹽縣的民俗文化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三)舉行多種校園文化活動
在不具備設立“非遺”舞蹈課程條件的學校可通過舉辦多種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實現。首先,在宣傳學習階段,我們可以結合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大“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宣傳力度,全面普及“非遺”舞蹈的知識,首先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逐步引導學生接受鄉土鄉情的教育。
其次,在實踐方面,學校可以組織各種有特色的“非遺”舞蹈文化活動,譬如將傳統的課間廣播操融入“非遺”民族民間舞的舞蹈語匯,通過成立“非遺”舞蹈隊、舉辦民俗藝術節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不僅弘揚推動了“非遺”舞蹈的發展,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三.“非遺”舞蹈的校園傳承意義
近年來,我國作為一個文化強國的文化自信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如何重拾文化自信,成為了當今的熱門課題,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史無前例的重視起我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傳承模式主要以血緣、業緣、地緣為主,然而這些都已不適應目前的潮流,也無法滿足人民更加積極主動的文化消費需求。目前,如何尋求新的傳承模式以及科學的開發利用,是我們思考的重中之重。
2006年,教育部、中宣部將每年的9月定為“傳承月”,旨在青少年中普及發揚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非遺”舞蹈的傳承角度來看,校園成為了新的更靈活更穩定的傳承模式,我們可以利用多樣的現代化教學器具和開展豐富多彩的形式,且由于我們的生源地不再局限,各地區的文化交流融合,都有利于我們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傳承我們的“非遺”民族民間舞蹈。
針對好奇心強烈,接受能力也很強的青少年來說,“非遺”舞蹈能激發他們對于新事物的探索,在校園的管理機制下,更容易來開展活動或者組建傳承隊伍,而且極大程度的影響了傳承人的擇優培養。富有創造的青少年們未來或將傳統的民間技藝進一步創新發揚,這也是“非遺”傳承新的展望。
“非遺”舞蹈走進校園,不僅對于“非遺”舞蹈本身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于青少年的身心更是影響頗深。“非遺”舞蹈的校園傳承有利于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識,從而樹立遠大理想。通過“非遺”民族民間舞中地區特色的熏陶,培養孩子們的鄉土情懷。當然就目前來看,我們也面臨不少的問題,如“非遺”舞蹈如何納入課程建設,不同層次的學校能否良好的對應傳承“非遺”項目的由繁入簡等,這些都有待我們的研究和實踐。
綜上所述,讓“非遺”舞蹈走進中小學校園是一件互利雙贏的益事,我們應為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新的傳承形式,創造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使學校通過“非遺”舞蹈的傳播,打造出濃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非遺”舞蹈走進中小學校園,弘揚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讓我們一起展望更加美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金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賞析[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3.7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4
[3]金秋.國家級“非遺”舞蹈的內涵與外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7.7
[4]陳昕.非遺進校園的實現途徑與實證研究[J].美術大觀,172-173
[5]宋俊華.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幾點思考[J].文化遺產.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