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發軍 韋志金 辛姍姍
摘 要:工匠精神是從業人員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的融合,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是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隨著世界范圍內掀起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浪潮,“新工科”建設成為我國工程教育重點改革的方向。目前,我國新工科人才的培養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怎樣才能培養出適應和引領新經濟發展的新工科人才?已成為一個熱點研究問題。而工匠精神與高校新工科人才素質培養存在深度契合,高校應該采取多種教育途徑和方法,將工匠精神的要素融入到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之中,促使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
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工匠精神”。2016年3月29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家質量頒獎晚會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同年5月,中央電視臺推出系列節目《大國工匠?匠心筑夢》,“工匠精神”成為了高頻詞,并入選為2016年十大流行語,培育工匠精神成為國家意志和社會共識。工匠精神成為高素質人才職業素養的標尺,在各行各業表現出對“工匠精神”的高度推崇和重視,“工匠精神”回歸的需求不斷加深。探索工匠精神視域下的(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夠弘揚和發展工匠精神,而且能夠促進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快速發展,滿足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加快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
一、新工科人才培養中融合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融入新工科人才培養有利于學生就業和個人發展
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對從業者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一個具備良好職業精神的人能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脫穎而出。【1】工匠精神基本內涵包括全身心投入的敬業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益精神、持之以恒的專注精神以及追求突破的創新精神。新工科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對工作行為、情感的認同。工匠精神的融入能夠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職業認同、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堅持執著的職業精神和保持創新的職業理念。所以,將工匠精神融入新工科人才培養有助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二)工匠精神融入新工科人才培養有利于高校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企業不僅注重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還注重從業人員的為人處事、對于職業的態度以及工作的責任心。而為人處事、職業態度、工作責任心的培養應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學校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養,能夠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增強社會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擴大學校的影響力,不斷提升高校的良好競爭力,促進高校的持續發展。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才培養路徑
新工科人才培養應與文理科人才培養有所不同。新工科人才不僅需要完善知識體系的構建,還應該進一步加強學生品格素養的培養,以達到全面地構建起面向新經濟的、立體豐富的人才素質結構。【2】在新工科視域下,首先要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根據人才培養理念的改革,發揮效力。各高校要積極推動新工科交叉學科的建設,革新課程體系與教師授課方式,將提升課程教學質量落到實處,使具有工匠精神的新工科人才的培養快速發展。【3】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新工科人才培養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革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將工匠精神融入新工科教學過程
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更新教育教學方式。將注入式教學轉化為啟發研討式教學,著重培養學生實踐、創新的能力,將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緊密結合起來。【4】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生硬的知識給學生,還應該注重學生態度的培養。在理論和實踐教學中,教師絕非僅僅傳遞知識和技能,還應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在新工科人才培養中,敬業、精益、專注和創新是素質培養的重點,也決定著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初始水平與最終高度。學校要強化他們對從事工作的情感投入,孜孜不倦,反復改進,關注一切微小的細節,追求突破與革新。高校將工匠精神融入到理論和實踐教學,可使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生高尚的精神品質、外化為優秀的行為習慣。【5】
(二)引入工匠精神的企業文化,深化校企合作
培養新工科人才的工匠精神,離不開企業的參與。高校在設計課程時,要加入企業的優秀文化,把工匠精神融入課程的全過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鼓勵企業參與新工科人才培養過程,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地、設備以及相關的培訓人員,讓學生切身走進企業,感受企業的文化,在實際工作場景中體驗職業文化,學生通過企業參觀直接了解企業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要求,企業名師和各單位的能工巧匠結合自身具體情況對學生作全面、深入、細致的工匠精神剖析,從而促進學生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工匠精神的核心正是一種“精神”,一種把工作或一門手藝當作信仰的精神。【6】讓學生明白,擁有一顆工匠精神,即使在普通的職位上也可以做出非凡的成績。
(三)營造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作為重要的教育文化氛圍,在培養工匠精神的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行為方式受到環境的影響。高校應在校園文化中弘揚工匠精神,讓學生沉浸在濃厚的校園工匠文化中,如舉辦一些相關的展覽、演講活動,邀請工匠大師到學校辦講座,舉辦“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的征文比賽等,通過形式多樣的途徑讓學生在校園中可以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從而促進工匠精神的養成。
此外,還應加強政府、高校、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協調合作,促進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有效對接,加快工匠精神與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融合。
參考文獻:
[1]孟一凡 孫秀娟 展海燕.工匠精神[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18:149.
[2]姜曉坤 朱泓 立志義.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J].高教發展與評估, 2018(2):17-24.
[3]高迪 印桂生 孫建國.新工科視域下的高等教育課程教學質量提升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2):144-147.
[4]陳慧 陳敏.大關于綜合性大學培養新工科人才的思考與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
[5]王博. 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J]. 人民論壇,2018(8):118-119.
[6]黃昊明 蔡國華 姬偉.工匠精神——成就“互聯網+”時代的標桿企業[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