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現在的信息技術教學上的趨勢,改革原有教學內容,開發3D建模進行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意設計能力,結合數學上的空間想象能力,美術上的藝術審美能力,信息上的操作能力以及學生對生活及周圍環境的感知所形成的一個創造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培養。課程設置一切都是從零開始,通過不斷摸索、學習、教學、反思、總結、調整。在課的選擇上面,大量參考書籍,視頻及網絡平臺,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可操作性強的,有意義的進行編寫備課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僅是學習到老師教的固定的東西,而是讓思維活躍起來,靈活起來。相信長此以往,對學生現在及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會有長遠的影響。
關鍵詞:課程設置;課程改革;評分標準;自主創意
一、多方吸納,化零為整
六年級原本教材上是物聯網的內容,由于學校硬件條件的限制,使得信息技術老師結合現今教學上及各級類學生比賽的趨勢另辟蹊徑,改革原有物聯網內容,開發3D One建模內容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實踐與改進。
在2018年新改版的小學信息技術五年級教材中,19課到24課也順應趨勢加入了3D建模的內容,從五年級開始滲透,對六年級的教學會更有助益。
在課程的選擇上面,參考了《一起玩3D打印》《三維建模與3D打印從入門到精通》《輕松玩轉3D打印》等書以及3D One青少年社區上的教學視頻、優秀的作品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可操作性強的,有意義的進行編寫備課和教學。
二、學科融通,互相促進
小學階段,數學學科重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創新思維和獨見性。美術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造型能力、想象力、色彩能力、學生的表現手法等。在3D One教學中,結合數學思維,推理能力,美術上對線條的把控能力,對造型的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在六年級小升初這一特殊階段,融入初中即將接觸的空間能力,讓這些能力有一個較好的統整,讓學生也從死板的學習中跳脫出來,迎接新的創意和挑戰。
三、扎實基礎,提升創意
上學期的課程參考3D設計創新課的主講師畢老師編著的《3D One案例教程》《3D One入門視頻》及3D設計應用專家林壁貴老師的《學3D One做3D超人》,結合教師自身的經驗總結,根據本校學生學情,挑選部分適合學生學習實際的課程進行教學。上學期共設置了10節課分15個課時。
第一課:初識3D One(1課時)
以視頻導入,介紹3D打印的趨勢、3D打印機與普通打印機的區別,使用的材料等。介紹3D One窗口及切片軟件。學生參觀3D打印教室。
第二課:了解3D One(1課時)
從“什么是3D One?”開始,“3D One版本介紹”,讓學生自主登陸3D One軟件,進入窗口界面,觀看3D One入門介紹小視頻,自行拖拽嘗試。
第三課:認識基體-畫塔(2課時)
本課主要是對基體的掌握,從簡單的基體搭建入手,讓學生感受到3D One學習的樂趣,建立起學習的信心以及興趣是良好開端的第一步,課后將作品進行打印,所有班級循環展示,增強學生的創作欲望和學習積極性。
第四課:繪制草圖-畫房子(1課時)
本課主要是對草圖繪制的掌握,利用多種草圖形狀,通過拉伸,讓學生繪制的草圖平面,快速轉化成3D實體,大大增強學生的心理及視覺沖擊,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及創作能力。
第五課:草圖編輯-畫扳手(1課時)
本課在上一節課草圖繪制的基礎上,加入了“偏移曲線”、“修剪/延伸曲線”將扳手的輪廓繪制出來并拉伸,利用“圓角”和“倒角”命令完善細節,制作過程中教師演示工具之間的 相同與不同,讓學生相互總結,并形成內知。
第六課:畫杯子(2課時)
這一節課,是前幾課的提升。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杯把的部分加入一點自己的個性化創意,使得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和教師提供的基礎模型有質的提升。最后通過展示優秀學生作品,讓更多的學生獲得靈感與啟發。
第七課:畫漢諾塔(1課時)
這一課,首次加入“陣列”命令,在任務一中使用了“線性陣列”,任務二中使用了“圓形陣列”,任務三中又再次使用“線性陣列”,搭配“縮放”、“移動”命令一起使用,最終完成漢諾塔的制作。學生可根據自己對作品的要求,添加自己的個性化設計。
主題創作一:制作餐盤(3課時)
本課是對學生一階段學習的調研與反饋,教師提供3個小錦囊:①可以利用草圖中的“鏡像”命令,來制作創意小耳朵;②利用“加運算”制作隔檔;③組合的時候注意選擇“邊界”。其它各部分均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可巡視指導,這是學生間創意設計能力的一次交流切磋,有的同學畫出兔耳朵餐盤、奧特曼餐盤、鹿角餐盤、小魚餐盤、平底鍋餐盤等。
主題創作二:制作印章(2課時)
選擇印章這一刻,更多的是考慮到它的實用性,學生制作出一個屬于自己的印章,可用于收藏或者長期使用,對于六年級的學生和老師都是一次不錯的體驗。制作印章的難點主要是制作順序的確定,底部名字應調整為反向狀態。有一部分學生先刻字再制作印章造型,這樣則只需要堆疊即可。所以這一課完全依靠學生的邏輯力,空間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期末彩蛋:制作蘋果(1課時)
這個彩蛋的設置,其實就是給學生快速得分的機會,更具競技性和趣味性。由于課時原因,操作失誤,電腦故障等原因,導致學生交上來的作品自己不太滿意,沒有達到理想的分數,那就可以通過制作本次任務,獲取20-30這樣較高數值的分數。原本優秀的學生也可以通過挑戰附加任務和幫助別人,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榮譽感。課程中教師只提供一段微視頻,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摸索。這是一場力求上進與實力的比拼。
這樣的課程設置旨在扎實學生基礎,同時又兼具創意性與趣味性,讓學生在模仿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創作的樂趣和完成創作的成就感。在不斷學習與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形成自己的經驗和感悟,鼓勵學生加入自己的創意,為作品提升品質,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評價體系
除了課程的突破,在課堂評價體系上也進行了“整容式”的改頭換面,從學生的路隊、傾聽與表達、交往與互動、探究與創新四項常規出發,將各項內容細化到“信息學科課堂評價表”當中,有路隊(來回)、傾聽、發言、課堂表現(表揚、批評)、小組合作、樂于助人、完成任務、座位整潔、個性化創意九項。由組長進行扣分,如組長不能夠進行自我約束,組員可進行提醒或抱團投訴。由于路隊是在課前和課后,來回兩趟路隊情況,教師不能時刻關注到,所以路隊需要責任到人進行管理。
在試行過程中,學生的來回路隊更加規范,學生整體自我約束、相互約束的能力增強。組長責任意識增加,能夠及時關注組員的動態。幫助意識增強,不再是我行我素,而是能夠在完成自己任務之后主動去幫助組內和組外需要幫助的同學。
五、未來努力的方向
3D建模的學習,不僅拓寬學生創意交流的邊界,互聯網+在線教育平臺,更激發學生創造力,非常貼合創客教育開放式教學的理念。
1、多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以及線上的3D建模類比賽。
2、將成熟的課程應用到校本課程上。
3、做一些宣傳的資料冊,用于班級傳閱、展示、分享。
4、積累更多學生作品,將優秀作品打印并進行校內櫥窗展示。
5、后期還將加入切片軟件的使用,加入編程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管雪沨,袁園,秦賽玉.一起玩3D打印[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1~6.
[2]周雪梅.創客教育視角下3D數字建模培養小學生空間能力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 2018
[3]黃淑軍. 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 2016(05)
[4]張丹丹.遷移理論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實施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西部素質教育. 2017(02)
作者簡介:
徐妃,出生年月:1989.1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江蘇,研究方向:信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