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新媒體逐漸被廣泛使用,其影響至關深遠。我國處于改革轉型時期,政治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社會矛盾不斷涌現,政府形象的樹立受到質疑。新媒體作為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橋梁,能夠發揮其宣傳、調和作用來鞏固政府良好形象。本文通過對新媒體的分析,探究其對政府形象樹立的作用和影響,思考在維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對日后發展做出展望。
關鍵詞:新媒體;政府;形象建設
一、新媒體與政府形象的概述
1、新媒體的概念和現狀
新媒體是指相比較于傳統媒體,較晚出現的,功能特征上與既有媒體存在差別的媒體,又被稱為“報刊、戶外、廣播、電視”之外的第五媒體。它依賴數字技術作為支撐,以互聯網為傳播載體進行的“人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工具。新媒體具備交互性、信息碎片海量性、共享性、自主選擇性、虛擬性、多種格式支持性等特點。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媒介生存和傳播方式,在我國,新媒體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也逐年上升。
在我國,新媒體技術發展異軍突起,在傳播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自上世紀80年代數字媒體技術傳入中國以來,我國的新媒體產業不斷深入地挖掘與開發。2018年,政務新媒體不斷地整合完善,在社會治理方面和調節輿論生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除了傳統的新媒體介質例如互聯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APP等發揮著傳播政治訊息作用外,備受年輕人喜愛的大眾類短視頻娛樂社交平臺也逐步涉及政務發布等領域。2018年,“抖音短視頻”APP開始進入人們視線,短短幾個月就占據較高市場占有率,于此同時各地宣傳部、政府機關部門、新聞單位也逐漸注冊賬號開始使用進行政務宣傳,這對于政府形象樹立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2、政府形象的概念及維度
政府形象是政府組織以其方針、政策、目標管理以及領導人、公務員的行為等要素作用于社會公眾而形成的一種綜合認知的結果,即社會公眾對政府組織印象的綜合評價。簡言之,政府形象就是公眾對于政府的認知和心理評價。一般來講,政府形象的樹立包括宏觀大局層面、微觀事務層面和引導教育層面。宏觀大局層面是指政府利用新媒體資源傳導黨和國家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情勢走向,幫助公眾了解國家社會的性質及發展態勢,從而樹立一個積極嚴肅的政府形象。微觀事務層面是指在特定地方的工作中,新媒體可以發布相關地方政府的工作流程、政務決策和應急處理方案,使得公眾對于政府的政治行為有所理解并提高政治參與的熱情,政府也可樹立一個高效嚴明的形象。引導教育層面是指政府利用相關媒介去傳播思想政治有關的教育信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教育公眾正確的思想意識和優秀文化,引導公眾對于黨和國家的信任忠誠,從而政府也能夠樹立智慧內涵的形象。
二、政府形象樹立的過程
一般來說,政府是政治權力的源頭,是政治行為的啟動者,是政治活動的引領者。政府樹立某種形象,實際就是一種政治行為。在這個行為當中,政府作為主導者構建某種理念傳遞給民眾,民眾在理解和認同的情況下對政府產生某種預設認知和看法,因此政府想要構建的形象就已完成。政治生活分為平穩時期和公共危機時期,因此需要從這兩個維度入手進行分析。
1、平穩時期樹立政府形象
社會政治生活中最佳狀態就是平穩時期,即政治經濟文化領域有秩序運行發展,并無突發性事件和騷動。生活井然有序必然是公眾所期待,但是對于政府來說,形象的建設更不應該松懈。例如,2019年3月,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召開期間,相關政府官方新媒體賬號陸續發布了人大會議的訊息。作為政府的喉舌,新媒體在與會期間不僅發布了與人大會議相關的進程報道和代表提案,同時新媒體工作人員也會帶著公眾的問題和疑惑對政府進行提問和求解。《人民日報》抖音賬號也隨時跟進,陸續節選領導人在記者會中講話進行推送,充分展示中國的大國形象,也讓公眾對政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
2、公共危機情況下鞏固政府形象
公共危機屬于非正常的社會性事件,一般將其劃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社會安全事件和經濟危機五大類。在公共危機情況之下,政府應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危機公關。首先政府應該在媒體平臺中展現出淡定樂觀的語言狀態和表達心態,安撫民眾對于危機的焦躁慌亂情緒。第二,政府在了解事情真相的前提下,應如實公允向公眾交代事情的真相和過程,不僅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同時有助于他們做出相應的正確行為和抉擇。第三,政府應對危機的處理過程向公眾展示,讓民眾得知事情的后續進展和結果,這不僅要求政府做到權責分明、問責清晰,同時還能讓民眾對政府的應急能力和處理方式有所評價和評析。第四,公共危機之后,政府還要應對該事件的發生進行反思,并提出預防措施和處理方式,不斷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務水準,從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例如在2019年3月江蘇鹽城工廠爆炸案中,該地市政府利用新媒體做了及時的追蹤和消息公示,較好地應對此次社會安全事件,彰顯了該地政府的公信力度和形象樹立能力。以新浪微博為例,在此次事件中,中共鹽城市委宣傳部、鹽城市公安局、鹽城消防救援支隊等機關單位及時發布微博通報消息。“平安江蘇”、“平安鹽城”、“鹽城發布”、“江蘇消防”等政府官方賬號第一時間進行消息發布,不僅對爆炸一案的原因傷亡救援等細節進行發布,還對工廠的修護、傷亡人員后期安置照顧、消防疏導和預防等方面訊息做出詳細說明,并對涉案的政府負責人員的問責情況做出說明,保證了鹽城市民對該案件的知情權,從而在此次危機中穩固了該政府的形象。
三、政府形象樹立過程中的問題與挑戰
1、信息爆炸式傳播,情緒干擾民心
現如今是信息大爆炸時代,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傳達更為迅猛密集,很多新聞訊息重復不斷地在民眾視線里造成了重復和困擾。新浪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新聞推送更是喧囂塵上,新聞的沖擊使得公眾對于政府的形象和信任也有所影響。社會事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就會有各大媒體爭相轉發報道,鋪天蓋地的“刷屏”在一定程度干擾到公眾對事件的判斷和認知,從而對事件性質和政府的應急處理評價會有失公允。如果報道的信息不屬實,則會導致虛假信息肆虐,公眾對于政府的印象也會大大削減。信息時代,爆炸式傳播大大考驗了公眾對于信息的辨識能力和對政府的信心。
2、官員負面新聞多,政府形象受損
當前社會力求政府的行政行為透明清晰,在這種形式之下,媒體和公眾對于政府官員的關注和監督尤為密切。近幾年,不難看出,各大媒體的新聞報道很樂意關注官員的負面訊息,甚至某些自媒體還會持續報道官員的種種事跡。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府培養廉潔自律品質,但是對于公眾而言,這無疑是對政府形象的極大損害。官員的負面新聞會讓公眾對于政府的自律能力和監督能力產生質疑,這種情緒一旦擴大,將會導致很多不堪后果,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3、新聞法規待完善,傳播大力監管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國,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規范新聞法規、建設互聯網秩序、加強網絡輿論監控是黨和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構建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也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標。網絡的匿名和隱藏特征讓很多人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但是也讓一些不法分子和別有居心的人鉆了空子,肆意發布一些違背社會安定國家和諧的語言,從而污染了網絡環境,損害了政府形象。更有一些新媒體記者憑借廣泛的關注度和粉絲隨意發布不實不負責的言論,引起了不少爭議。目前,網絡注冊還未實現全部實名制,新聞法規的制定還未完善詳實,網絡監管力度還不夠,這些問題需日后加強關注。
四、未來建設政府形象的展望
政府形象的樹立關乎整個國家以及民族的發展大計,良好的政府形象不僅有利于公眾對于政府行政行為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也能夠在世界舞臺上展現大國風范。新媒體背景之下,政府的形象樹立雖面臨著諸多的問題,但是通過新興科技等手段去構建,未來前景良好,是值得關注和探究的問題。未來新媒體的開發和使用是必然趨勢,因此,政府形象建設和新媒體的聯系應更加密切。首先,全國人大和政府應制定或完善相關新聞法律法規和網絡監管條例,從根源上保證了新媒體行業的純潔性和功能性,同時也敦促公眾合法使用網絡,緊守法律底線。第二,政府在政務信息方面更應向公眾公開,政治活動離不開政治參與的客體,良好的政治行為也能夠促進政治權力的掌握和配置,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務信息公開有助于公眾對政府政策和導向的理解和支持,進一步構建出了良好的政府和公眾之間的關系。第三,新媒體行業也要嚴守行業底線準則,緊跟時代和時政步伐,報道出優質和及時的新聞資訊,不可以嘩眾取寵和商業利益為第一準則進行傳播報道,讓公眾了解事實真相,給讀者一個良好的閱讀體驗。
五、結語
科技進步造就了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它創造了豐厚的商業價值,也給讀者和公眾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和認知方式。政府形象的樹立,任重而道遠,這事關政府的行政能力的體現,也關乎著我國現行體制之下的政治權力運行和配置的水準。因此,政府、媒體方面應更加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社會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積極發展,良好面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任堃.危機管理視角下的當代中國政府形象構建[D].山東大學,2010.
[2]方瑋.全媒體時代的政府形象管理研究.[M].中國礦業大學,2015.
[3]周偉琦.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形象塑造研究.[M].黑龍江大學,2015.
[4]齊秀峰.搭乘新媒體快車 傳播良好政府形象.[J].人民論壇,2019.
[5]楊肖.新媒體時代政府公信力建設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5.
作者簡介:
范文悅(1996—),女,山東濟南人,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在讀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