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豪佳
摘 要:我國一直面臨著長期存在的貧困問題,國家對于扶貧工作也越來越重視。隨著我國新時代的迅猛發展,精準扶貧理念與經濟法的內在價值取向一致。本文介紹了精準扶貧的內涵,將“扶貧”和“精準”與經濟法追求的實質公平與效率相對接,闡述了其內在一致性。同時,針對我國扶貧工作的現狀,提出應建立專項法律制度,充分發揮經濟法在精準扶貧制度構建中的作用。
關鍵詞:精準扶貧;經濟法;思考
0引言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政府逐漸將扶貧工作提升到了戰略高度,匯集各方力量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相關數據表明,201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為1660萬人,相較于2017年減少了1386萬人。貧困地區的農民收入增加了10個百分點,增長幅度高于全國農村的平均水平2.3%。精準扶貧工作實施以來,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不斷深入,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國家扶貧政策成效凸顯。
1精準扶貧內涵
精準扶貧是以被扶貧對象為基礎,在扶貧過程中既要瞄準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對象,同時,也要區分出各個貧困對象之間貧困程度的差異。通過對當地貧困狀況的調查,發現促進其產業發展是最根本的扶貧模式,是扶貧政策得以落地實施的最終形式,也是與其他扶貧模式聯系最廣泛的扶貧模式。因此,精準扶貧應當挖掘貧困地區特色資源,發展適合當地居民實際情況的產業,激發起內生動力,實現區域脫貧致富和可持續發展。立足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實施農業產業精準扶貧,能夠有效提高貧困地區自身發展能力,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為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進行頂層設計,是全面推進貧困地區產業扶貧開發工作的需要,也是促進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和經濟發展最有效的手段。
2精準扶貧攻堅克難所面臨的問題
2.1精準扶貧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徑缺失
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農戶作為主體、以實現的效益為核心、以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為最終目的,按照市場環境的大要求和資源條件的約束,選擇最優方式發展主導產業,圍繞主導產業,優化配置諸多的生產要素。對于精準扶貧來說,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頂層設計來確保貧困鄉村找到適宜自身發展的路徑。精準扶貧常用的扶貧方法是通過各類方式方法幫扶貧困鄉村發展農業、旅游業等產業,最終形成產業化,從而提高貧困農民的收入。貧困鄉村除受限于地理環境、生態環境等客觀因素外,當地農業不發達、農業發展水平低、沒有高科技農業技術是其主要原因。農業產業化的集約化、社會化的發展模式是一條能夠讓貧困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我國傳統農戶小規模經營存在的問題,更好地促進貧困鄉村發展農業。
2.2扶貧客體模糊,定位不準,影響扶貧實效
由于長期以來粗放型扶貧模式的實施,我們扶貧對象的確定較模糊,對貧困居民、貧困群體的評估認定標準過于單一,不夠科學。比如單純以農戶的顯性收入作為判定貧困與否并實施幫扶的標準,且一層不變,不根據時間、情況的變化作及時更新,形成了一次定性、靜態化的特點,這將導致扶貧資源的浪費,扶貧給付的低效,此與“精準”的理念要求相違背,阻礙了扶貧工作的有效實施。
3精準扶貧中經濟法保障機制實現路徑
3.1完善精準扶貧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徑
一是從經濟法角度完善精準扶貧區域農業產業化主體。精準扶貧區域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農民是最主要的關鍵構成要素,貧困農民更需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體。目前各地黨委政府是集合區域內貧困戶,給予一定資金、培訓種植、養殖技能等,幫扶貧困農戶發展農業。貧困農戶是農業發展中的個體,需要一定程度上給予農村社會組織一定法律地位,確認其合法性。農業產業化發展離不開人員集約化,農村社會組織可以很好地組織區域內貧困農戶集中發展農業。二是從經濟法角度維護農業市場交易秩序。在農業市場中,貧困農戶比一般的農業生產主體更容易遭受不公平待遇。為了保證市場交易公平進行,保證農業市場主體合法權益,保障貧困農戶公平交易的權利,通過法律對市場的不公平不合法交易行為作出明確規定,從而維護農業市場交易秩序,讓農業市場主體公平交易,讓貧困農戶得到法律保護,獲得更多交易機會。
3.2健全精準扶貧領域立法
一是出臺《農村扶貧開發法》。在消除貧困過程中,加強對貧困群體權益的法律保障。通過國家立法及其法律實施,有效保障貧困群體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增加貧困地區和群體的發展計劃。在精準扶貧進一步深入的背景下,一方面是從法律層面上明確精準扶貧的方針政策、實施步驟、工作重點、方法措施、法律責任等,從而在法律層面上理清精準扶貧工作未來方向,另一方面,精準扶貧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如扶貧規劃的制定與實施、扶貧資金管理、扶貧項目論證、扶貧開發決策等,需要運用法律制度來加以規范。因此,出臺《農村扶貧開發法》,為精準扶貧提供更為有效、更具針對性的法律保障。二是在經濟法層面上,完善精準扶貧工作方面的法律條文,規劃符合精準扶貧工作的法律措施,是實現經濟法與精準扶貧理念的有效統一。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無論是貧困鄉村或地區成立中小企業發展集約型農業,還是貧困農戶自家產出、二次加工農產品進行銷售;無論是開展貧困地區旅游扶貧工作,還是運用社會二次分配資源保障貧困地區貧困群體基本生活;無論是保障貧困群體教育權,還是為貧困群體提供文化支撐和智力支持,都是為了保障貧困群體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都離不開經濟法調整范疇,兩者有著極為相似的理念。因此在經濟法層面上,需要健全完善精準扶貧領域法律制度,調整精準扶貧領域的經濟關系,保障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的合法權益,從經濟法層面上給予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傾斜性資源,提供一定程度的幫扶法律措施。
3.3優化精準扶貧區域經濟發展路徑
一是加強各地區合作。目前我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在部分水資源匱乏、地勢險要的中西部貧困地區更為突出,不僅加劇了其經濟落后程度,更讓精準扶貧難度增加,工作進展緩慢。因此,在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區域經濟發展中,需要對貧困區域中的現有優勢資源以及各經濟要素進行充分整合利用,通過積極引進東部地區的現代化農業技術和先進的農業發展理念,運用中西部貧困地區能源優勢,對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從而實現貧困地區區域經濟發展。二是區域經濟產業布局一體化。破解精準扶貧難題,需要對貧困地區產業進行集約化,發揮產業集群效應,通過集聚大量產業群,推動貧困地區產業布局一體化。通過區域經濟產業布局一體化,讓區域內不同的人力資源、農業資源、能源資源等進行自由流動,消除因行政區劃、交通不便、經濟政策不同而產生的各種發展經濟產業不利因素。三是運用經濟法手段優化區域經濟發展路徑。貧困地區政府需要通過加大經濟宏觀調控力度、淡化行政區劃色彩、平衡和調整各地區區域利益等方法來推動精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
4結語
經濟法可以在政府干預、管理經濟關系、宏觀調控、調整土地財政征收等方面提供法律保障,讓貧困地區行政機關能更好地行使行政權力,高位推動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脫貧,降低精準扶貧行為的隨意性,使精準扶貧效益的取得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
參考文獻:
[1]徐晞.社區精準救助中的社會組織參與———基于美國經驗與啟示[J].東南學術,2016(5):65-74.
[2]蔣悟真.政府主導精準脫貧責任的法律解釋[J].政治與法律,2017(7):72-83.
[3]楊宜勇,吳香雪.政策法律化視角下農村扶貧開發問題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6):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