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摘 要】目的:探討心理干預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中醫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6,采用數字單雙號的模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沿用傳統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心理干預模式。對比兩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以及遵醫行為。結果:觀察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以及遵醫行為均優于對照組。結論:將心理干預應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工作中,能夠全面改善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提升患者遵醫行為。
【關鍵詞】心理干預;慢性心力衰竭;心理狀態;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1
作為各類心血管疾病發展的嚴重階段,慢性心力衰竭(CHF)主要是因為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引發的心臟結構或者功能性異常、心臟射血能力或者心室充盈能力不足等癥狀,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水腫、呼吸困難以及活動受限等癥狀,主要特征在于發病率高、反復發作、致死率高等特征,對患者身體健康、生命安全的威脅巨大。因為疾病癥狀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再加上患者本身對疾病的認知不足,往往會產生抑郁、焦慮心理,情況嚴重的患者甚至會產生抵觸治療的現象[1]。而臨床傳統的護理工作僅僅是針對患者生理層面開展護理,并沒有考慮不良心理對疾病治療所產生的影響,導致臨床療效受到不良影響。近年來,隨著臨床醫護理念的不斷轉變,臨床越來越重視患者心理層面的干預,心理護理無疑成為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心理的重要途徑。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中醫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6,采用數字單雙號的模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沿用傳統護理模式,觀察組采用心理干預模式。對照組中,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齡為(49.8±8.5)歲。觀察組中,男35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49.7±8.6)歲。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主要是沿用傳統的護理模式,即對癥護理、病情監測、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則基于患者實際情況,采用心理干預模式:①拉近護患關系。向患者介紹醫護人員、醫院環境,且對護理人員產生好感,為心理護理的開展奠定基礎。②心理狀態評估。③認知性心理干預。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時機,且患者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認知性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要主動向患者講解慢性心力衰竭的致病因素、發展過程、臨床癥狀、治療方案,幫助患者系統了解疾病相關知識。④個性化心理干預。⑤行為干預。針對患者存在的各種不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進行糾正,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與生活習慣,使得患者能夠維持良好的狀態。
1.3 臨床觀察指標 不良心理評價主要是通過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分別進行評價[2]。此外,選擇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針對患者遵醫行為進行評價,主要指標包含低鹽低脂飲食、按時服藥、合理運動、定期檢查。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2.0軟件,不良心理選擇()表示,t檢驗,遵醫行為選擇%表示,x?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對比 通過為期1個月的干預之后,對照組與觀察組的焦慮自評量表得分依次為(47.11±7.29)、(38.31±8.18),具有顯著性差異(t=5.106,P<0.01);對照組與觀察組的抑郁自評量表得分依次為(45.18±7.71)、(38.43±8.12),具有顯著性差異(t=3.513,P<0.01)。
2.2 遵醫行為情況 通過為期1個月的干預之后,觀察組各項遵醫行為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表1)
3 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為病程長、疾病反復發作,在加上患者自身活動受到限制,導致患者極為容易產生各種不良情緒,遵醫行為相對較差,最終影響臨床治療效果[3]。因此,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來說,不僅僅需要關注患者生理層面的干預,同時也必須要注重患者心理層面的干預。
現代醫學模式的持續發展,臨床越來越重視心理層面的干預,心理護理得以在臨床廣泛應用。所謂心理護理,指的是護理進程中,護理人員綜合利用醫學心理學相關的理論、方法,基于患者不良心理,針對患者存在的疑難問題、精神痛苦等進行疏導,綜合利用優化環境、勸解、安慰、解釋、說服、誘導以及啟發等途徑,以此來擺脫心理層面面臨的困境,使得患者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來應對疾病[4]。
談燕在“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依從性和心理狀態的影響”一文中,將慢性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患者100例分為兩組,分別給予基礎護理與心理護理,最終心理護理組的治療依從性、SAS、SDS評分均顯著優于基礎護理組,充分證明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患者焦慮、抑郁癥狀,提升患者依從性[5]。本組研究數據中,采用心理干預的觀察組,其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以及遵醫行為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對癥治療的同時,輔以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緩解心理層面的壓力,克服各種不良情緒,以此來提升患者遵醫行為,對患者生活質量與預后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鄭麗鐘.舒適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態及滿意度的影響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36)
李靜.強化護理干預對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態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18)
龍妙甜.雙向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罕少疾病雜志,2018,25(01)
燕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護理干預對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探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15)
談燕.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伴焦慮抑郁患者治療依從性和心理狀態的影響[J].智慧健康,201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