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音樂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音樂活動對幼兒的生活、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我國著名學前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是生來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的。”兒童時代是游戲的時代,在游戲中,幼兒模仿各類人物、動物及各種事物,使好奇心得到滿足,興趣得到發展。游戲成了他們參加一切活動的準則。在游戲中他們所獲得的輕松和愉悅,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音樂活動是一種有聲音、有情趣的藝術活動,本身就能吸引孩子并能讓孩子積極參加。所以,在音樂活動中把“游戲”作為對孩子進行音樂能力培養及整體發展和教育的有效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音樂游戲;身心發展;情境教學;生活性
音樂游戲是以發展幼兒的音樂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游戲活動。 在聽聽,唱唱,跳跳,玩玩等自由愉快的游戲中,培養幼兒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能力。 音樂游戲是音樂教育中最易為幼兒接受、喜愛、理解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是培養幼兒樂感和美感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融音樂與游戲為一體的藝術教育形式。
一、音樂游戲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的發展
(一)音樂游戲能極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在音樂游戲中,可以得到很多的寶貴的知識和生活經驗。 如果我們引導孩子或為孩子設計一些比較有意義的音樂游戲,不但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產生積極參與的欲望,還能在游戲中培養想像力、思考力、創造力以及人溝通,分工合作的精神,并能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如:《大鹿》這首兒歌,教師用死記硬背的形式,教幼兒的學習這首歌,這樣幼兒很不愿意學習。如果教師用邊歌唱邊做動作的形式, 激發了幼兒學習大鹿走,同時,也可以激發幼兒學習這首歌的興趣。
(二)音樂游戲使幼兒活潑、好動的個性得到滿足。
幼兒天生活潑、好動,什么事都想動一動,他們喜歡模仿解放軍,雄壯的旋律、鮮明的節奏能喚起孩子“動”的欲望。 當孩子隨著音樂旋律合拍的動作,情緒是愉快的,他們模仿解放軍,好似在開展游戲,在音樂聲中他們獲得了極大的聽。 在一次,我在某節目中看到幼兒園的老師教這首《我是小海軍》歌時,發現幼兒非常喜歡。
(三)音樂游戲促使幼兒想象,使幼兒的想象力更加豐富和開闊。
音樂作品不管是歌曲、樂曲,它都具有形象性,它圍繞一個主題,刻劃一定的形象。 形象為幼兒感受、理解后,給他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我們實習的時候,看到一個幼兒在玩小汽車時,邊玩邊唱歌,仔細聽,原來他唱著《玩具進行曲》的音樂節奏,但不是《玩具進行曲》,而是與他的玩具車有關,像似在開著汽車去玩;他就是把生活經歷的事,用歌唱表達出來。 我們問過他:“誰教你的? ”他說:“我自己。 ”他是根據自己玩汽車的主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隨意唱的一首自己創造的歌。
二、在音樂游戲中能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應首先讓他們感到愉快,能理解感受音樂,會想象出創造表現音樂。
(一)引導幼兒創造性地用身體動作反映音樂。
幼兒天生好動, 動作常常是感情和思想的重要表達方式,讓幼兒動是感受音樂的一個好辦法。 音樂的表現力是十分強的,每一首樂曲由于節奏、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存在都有其特點,優美的、雄壯的或是活潑的等等,它們都表現不同的情緒。我們應讓幼兒真正理解感受音樂的情緒,并且讓樂曲的情緒通過幼兒自身的動作再表現出來, 讓幼兒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聽。有一次,我給幼兒放了《士兵進行曲》,聽著音樂,他們都情不自禁的在教室內動了起來:神氣地走步、敬禮持槍、望遠、吹號、扔彈,各人做各人的動作,都像一個“小兵”。 音樂引起了他們原有潛在的樂感?在“摘果子”律動教學中,首先,我讓他們傾聽音樂,體會樂曲歡樂、活潑的性質進而讓他們多聽,熟悉音樂并讓他們拍拍手、跺跺腳掌握其節奏。 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讓他們知道這段音樂可以做“摘果子”動作。 接著再出現“在果園里”一幅畫,再讓他們聽音樂,他們就產生想象活動了,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但要他們隨音樂做摘果子動作還有困難。 老師又通過自身動作來豐富他們的視覺形象,特別讓他們看手怎么抓住果子,手腕怎樣轉動,果子才被摘下,他們獲得了這些基本的東西以后,也就是有了音樂和與音樂形象相應的視覺形象,便可讓他們隨音樂做摘果子的動作了。 在活動中,孩子隨自己想象創造了許多動作,大家各不相同,他們自得其樂得摘著果子,動作把音樂的節奏和歡樂、愉快的情緒表現出來了,在表現中也反映了每個孩子對音樂理解、感受、表現的程度。
(二)啟迪幼兒的形象思維,創造性地表達歌曲的音樂形象。
人與生俱來就有表現心中情感的欲求,尤其是幼兒更滿懷著各種機會,表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熱情,演唱歌曲是一項藝術實踐,也是幼兒表達情感的方式。 在歌曲教學中,要讓他們感受曲子,理解歌詞,從而啟發他們表達,這種表達也可稱為是一種創造。
在《搖籃曲》教學中,我們引導幼兒創造性的表達歌曲的音樂形象。 先讓他們聽搖籃曲安靜、緩慢的特點,又運用搖籃和娃娃啟發他們想象音樂表現的形象,他們說出許多感受:“我好象走進一間安靜的房間,看見媽媽在搖籃邊搖著娃娃睡覺。 ”“娃娃睡在搖籃里好象睡在蕩船里,搖啊搖啊,閉上眼睛睡著了。 ”音樂喚起他們一些鮮明的表象,大家愿意按自己的意愿表達歌曲的形象。
三、通過音樂游戲建構生活常識,能增強活動的生活性
對于理解能力差的幼兒園小朋友來說,如果老師僅用抽象的語言去引導幼兒理解歌曲是遠遠不夠的,老師要把音樂游戲同幼兒的生活融為一體,結合他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詞語,作形象的比喻和講解,把歌曲蘊涵的豐富情感和藝術美挖掘出來,引導他們將整個身心投入到音樂游戲中去。如,曾經上過的表演游戲《豬小弟》,就是緣于一個故事――《不愛干凈的小豬》,孩子們非常喜歡聽,每次講故事的時候都會有很多孩子要求聽這個故事。有一次,我無意中聽到了《豬小弟》這首歌,我想這不就是《不愛干凈的小豬》的音樂版,孩子們肯定會喜歡的。于是,我把這首歌曲研究了一下,發現這是一首從孩子的生活出發,有一定的情節性,并從一種比較幽默和孩子氣的角度講述愛干凈和找朋友的故事,而整首歌從歌詞到旋律都朗朗上口,富有情趣,充滿了孩子能理解的生活趣味。中班音樂課《龜兔賽跑》要求分角色演唱,有的幼兒可能對烏龜這一角色并不滿意,認為烏龜丑,并且被人罵,所以不愿扮演。這時,我就對幼兒講:烏龜勇敢、堅強;做事有始有終,不驕傲;烏龜還是長壽的象征,日本還有人專門用“龜”字作為名字,如,龜田、龜術郎等,意寓吉祥長壽;它還可作為補品,用處可大呢!這樣,不僅能豐富幼兒們的生活常識,還能激發他們對這一角色的興趣和愛好。最后找一些以歌唱烏龜為主題的音樂和幼兒一起角色表演,幼兒從中收獲不小。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努力創造愉悅的學習情景,通過游戲化的音樂教育,不僅可以使幼兒在唱跳拍打的有趣游戲中,感受到音樂的樂趣,而且還可以使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幼兒體驗到“音樂游戲”和“玩”是一樣的感覺,讓他們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正如奧爾夫教育理念所說:這是“原本性的音樂教育”。 他使幼兒不在作為聽眾、作為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作為一名演奏者、創造者參與其間。 原本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能的、能為幼兒學會和體驗的、適合于幼兒的。 我們要憑著音樂游戲的生氣和興味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能意志合一、行動合拍、精神愉快,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卓婭.《幼兒園音樂教育》,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陳惠齡.《有趣的小豆芽》,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6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