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樂恒 孟思彤 朱輝 劉莎 鐘威 宋麗萍 李榮濱


【摘 要】目的:觀察麥考酚酯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效果,探討有效治療措施。方法:選擇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根據擲幣隨機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28例,分別予以麥考酚酯干預、常規干預。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進行觀察,評定療效以及記錄不良反應。結果:治療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有效率為85.71%,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42%,與對照組相比有所增加,但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在免疫功能各項指標上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CD3+、CD4+升高明顯,CD8+則降低明顯,差異顯著(P<0.05)。結論:麥考酚酯可改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療效,安全性尚可,但仍需大樣本驗證性研究。
【關鍵詞】
系統性紅斑狼瘡;麥考酚酯;免疫功能;療效
系統性紅斑狼瘡屬于自身免疫系統性的難治性疾病之一,多見于育齡期女性,以皮膚、關節、心、腎等多系統損害等為主,患者預后不良,給其個人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及心理負擔[1]。目前,臨床對于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多用環磷酰胺和糖皮質激素等藥物臨床治療,雖能改善一定癥狀,但藥物副作用較明顯[2],因此,探索臨床廣泛應用的藥物是現今內分泌免疫科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本科查閱相關文獻,在本病的治療中引入新型免疫抑制劑-麥考酚酯,通過其對免疫功能影響,及觀察臨床有效性,進而探索臨床治療新思路,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告知研究方案,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
診斷標準:根據《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及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3]進行。納入標準:1)18~60歲;2)符合診斷標準;3)患者意識清楚,可自主表達。排除標準:1)有其他原因導致的腎臟損害者;2)合并活動性肝病或者嚴重感染等激素應用禁忌證者;3)有其他嚴重軀體疾患者;4)妊娠及哺乳期患者;5)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
1.2 分組
按照擲幣隨機法將本研究選取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28例,分別予以麥考酚酯干預、常規干預。
觀察組患者中女性25例,男性3例;平均年齡(36.4±7.0)歲;平均病程(4.7±2.9)年;活動性指數分級:重度者5例,中度者8例,輕度者15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26例,男性2例;平均年齡(36.7±7.3)歲;平均病程(4.5±2.6)年;活動性指數分級:重度者6例,中度者8例,輕度者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予以糖皮質激素、羥氯喹治療,即采用強的松(生產廠家: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33021207),根據患者情況初始劑量為0.5~11.0mg/kg,逐漸減量為維持量5~10mg/d;羥氯喹(生產廠家:上海中西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19990263)0.2g/次,2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嗎替麥考酚酯分散片(杭州中美華東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2083),1.0~1.5g/d,根據患者情況3個月后減量至0.75~1.00g/d。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6個月作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免疫功能檢測:在治療前、后分別空腹抽取兩組患者的靜脈血,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T淋巴細胞水平,包括CD3+、CD4+、CD8+。
療效判定標準:根據《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及治療指南》[3]中的標準進行,主要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抗體等情況依次分為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抗體等檢測指標恢復正常)、有效(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活動性指數下降程度≥1/3,檢驗指標符合臨床緩解條件)、無效(上述指標未見好轉,甚至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不良反應主要包含:胃腸單感染、反應、藥物性導致的高血糖、帶狀皰疹等。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研究數據均使用Epidata 3.1錄入、整理、輸出,由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內比較采用配對非參數秩和檢驗;均值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療效比較
治療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有效率85.71%,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在免疫功能各項指標上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CD3+、CD4+升高明顯,CD8+則降低明顯,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安全性比較
觀察組患者共發生不良反應6例(21.42%),其中4例胃腸道反應,2例尿路感染;對照組發生5例(17.86%),其中3例消化道反應,2例高血糖,經對癥治療后均好轉。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增加,但差異不顯著(P>0.05)。
3 討論
已有研究顯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5年存活率為98%,10年則為84%[1],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既往對其發病機制的研究多集中于疾病與免疫系統的相關性,提出自身免疫性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礎是免疫復合物、補體系統激活,進而引發多器官功能損傷,其過程不僅涉及自身抗體的產生,而且對于T淋巴細胞亞群數量也會產生較大影響[4],從而引發研究者關注。有學者發現[5],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CD4+T細胞水平降低,而CD8+T細胞水平則呈現明顯上升的現象,而已有學者發現[6],本病患者不僅存在T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失調,尚存在功能上的異常,從而提示,臨床上在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治療中應重視監測患者免疫功能的變化。
嗎替麥考酚酯屬于新型免疫抑制劑,其作為選擇性抑制淋巴細胞鳥嘌呤經典合成途徑,可選擇性抑制淋巴細胞的增生[5]。已有學者發現,使用嗎替麥考酚酯治療狼瘡性腎炎可通過高度抗B、T細胞增生,不僅可降低腎臟沉積的免疫復合物,也可延緩了腎臟損害的進程[6]。有鑒于此,本研究將嗎替麥考酚酯應用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之中,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有效率為85.71%,升高明顯,差異顯著(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42%,有所增加,但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免疫功能各項指標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CD3+、CD4+升高明顯,CD8則降低明顯,差異顯著(P<0.05)??梢?,麥考酚酯可改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療效,安全性尚可,但仍需大樣本驗證性研究。
參考文獻
[1] 楊程德.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應以減少器官損傷、提高生活質量及改善遠期預后為目標[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13):961-962.
[2] 陳鈿鑫.廣東潮州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因素調查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14):37-38.
[3]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5,14(05):342-346.
[4] 徐麗玲,郭乾育,蔡小燕,等.糖皮質激素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現況調查[J].中華內科雜志,2017,56(04):290-294.
[5] 曹宏敏.激素聯合環磷酰胺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合并狼瘡腎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7,38(05):936-937.
[6] 王麗紅,陳彤,李薇,等.嗎替麥考酚酯聯合激素治療血管炎性IgA腎病患者的效果及對24h尿蛋白、血肌酐等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16,15(11):1143-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