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躍輝 肖松濤
摘 要:高校軍事理論課既具有“國防功能”,又具有“德育功能”。但目前高校軍事理論課存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夠高、教師的課堂教學不能引人入勝、學時未達到規定要求等德育實踐缺失的現象。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從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推進和創新,成為軍事理論課德育實踐的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軍事理論;德育實踐
一、高?!盾娛吕碚摗氛n蘊含的德育功能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盾娛吕碚摗氛n成為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之一,既具有“國防功能”,又具有很強的“育人功能”,特別是蘊含豐富的“德育功能”。
1. 課程定位方面
《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2019年1月11日修訂,下同)》明確了軍事課的課程定位:“以習近平強軍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遵循,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和總體國家安全觀,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強軍目標根本要求,著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提升學生國防意識和軍事素養為重點,為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和建設國防后備力量服務。”可見,軍事理論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強軍思想為指導,具有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升學生的國防意識和軍事素養,為實現強軍夢貢獻青春,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的民族精神。
2.課程目標方面
《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指出,通過軍事課教學,達到“讓學生了解掌握軍事基礎知識和基本軍事技能,增強國防觀念、國家安全意識和憂患危機意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的目標。上述教學目標決定了軍事理論課除了教授大學生軍事理論知識,一方面要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其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出一轍;另一方面要強化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培養大學生勇于擔當、愛國衛國的精神,自覺將愛國主義和憂患意識內化為個體思想,并外化為實際的愛國行動。
3.教學內容方面
新時代的高校軍事理論課認真落實習總書記關于加強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包含中國國防歷史、國際安全形勢、古今中外的軍事思想、信息化裝備、現代戰爭等知識,教學內容博大精深,國防觀念和愛國主義這一主干線連接著不同章節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對于強化大學生“四個自信”和“四個意識”具有很強的導向功能,是一門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和國防意識的教育課程。
二、目前高?!盾娛吕碚摗氛n德育實踐的缺失現狀
在《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實施過程中,不少高校本應有的德育功能未得以有效發揮,存在德育實踐缺失的現象。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夠高。90 后大學生生活環境良好,抗挫折能力較低,普遍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在《軍事理論》授課過程中,學習較為懶散,缺乏主動性;自控能力較差,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愿望,低頭沉迷于網絡和游戲的學生不在少數。
2.教師的課堂教學不能引人入勝。在高?!盾娛吕碚摗氛n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只能通過灌輸式、教案式、機械式等方式進行授課,授課過程缺乏系統性培育,授課的內容和形式缺乏啟發與創新,給開展軍事課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更談不上把德育融入到教學之中。
3.學時未達到規定要求?!镀胀ǜ叩葘W校軍事教學大綱》第三條明確規定了軍事理論教學時數為36學時,“普通高等學校要嚴格按綱施教、施訓和考核,嚴禁以任何理由和方式調減、占用教學、訓練內容和時數?!焙芏喔咝5能娛吕碚撜n均不夠 36 學時,未達到規定要求,有的甚至還存在以軍訓活動和專題講座替代理論課教學的現象,客觀上減少了德育實踐的機會。
三、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軍事理論》教學的德育實踐途徑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除了思政課程必須履行其典型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與價值引領功能,高校還應整合資源挖掘各門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功能,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思政課程之外的所有課程當中,使所有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诖?,我們認為:高校《軍事理論》教學的德育實踐應從以下幾個途徑著手:
(一)教學內容方面
1.結合教材內容,增強德育滲透。根據《普通高校軍事課教學大綱》,軍事理論課包括中國國防、國家安全、軍事思想、信息化裝備、現代戰爭五個部分的教學內容。我們在講解每一章節內容時,要將德育內容滲透進去。如,在國防歷史教育中,通過古代國防的興盛、近代國防的屈辱和現當代國防的日益強盛進行對比,讓學生謹記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講授《孫子兵法》中孫武的戰略思想的精髓“不戰而屈人之兵”時,強調國家只有依靠自身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對敵對方形成強有力的心理震懾,才能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才能穩屹世界民族之林,從而使學生產生立志發奮學習、報效祖國、衛我中華的雄心壯志。在國家安全這一章,讓學生對國際局勢和我國周邊安全形勢有進一步的認識,強化大學生的使命意識,提高他們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和能力。在信息化裝備和現代戰爭的學習中,選取新軍事革命和我國的一些尖端武器裝備等內容精講,激發學生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產生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結合當前復雜形勢,增強國防意識和憂患意識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這是對我國當前日益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安全形勢作出的準確論斷。一些西方國家千方百計對我國進行戰略遏制和圍堵,使得我國周邊領土主權紛爭問題迭出,臺獨、藏獨、疆獨等分裂勢力蓄意破壞,周邊安全環境日趨復雜。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我國安全面臨著巨大挑戰。因此,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必須將我國面臨的國際安全形勢及潛在的安全威脅傳遞給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居安思危,時刻筑牢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提高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加強國防意識和憂患意識。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
1.開拓網絡教育新平臺。推廣現代教學手段,努力發展線上和線下“二合一”的現代化教學模式,使教師能夠借助新的手段,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技術武裝學生,把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環境。一是要引導學生從我國國防部網、中國軍網等充分獲取軍事理論知識。這兩個網站是我國向世界傳遞軍方聲音、展示軍隊良好形象的窗口,既有普通的軍事新聞和軍事知識,又有戰例研究和熱點分析,信息量大、更新快、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大學生學習軍事、了解國防的主陣地之一。二是要建立藍墨云班課,既方便學生在線答題,又可以將一些優秀軍事理論課件、名師授課視頻及以軍事為題材的影片等進行共享。三是要開通國防教育微信公眾號,發布一些軍事著作導讀、革命先烈的典型事跡介紹、國內外軍事技術的最新進展以及國際性時事事件的評論等內容。
2.學校與軍隊共建。積極開展一些軍-校共建活動,如讓大學生在重大紀念日慰問革命老同志;舉行軍-校聯誼晚會;邀請英雄模范來校舉行報告會,讓學生受熏陶,受感染,受觸動,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邀請當地駐軍或軍事院校的專家來校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講座,一方面將新的軍事思想和最新動態傳授給大學生,堅定大學生“愛黨、愛國、愛軍”的堅貞信念,另一方面將新的軍事理論教學方法以及生動的教學案例傳授給軍事理論課教師,以彌補教材信息滯后的短板。
3.充分利用基地,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充分發掘、利用學校周邊的軍事博物館、烈士陵園、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偉人故居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開展參觀、調研等實踐教學環節,用鮮活的教材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在主動思考和親身實踐中,增強使命感、責任感、愛國心、報國志,將國防教育與大學生德育相結合,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境界的升華。
4.依托校園文化平臺開展活動。積極利用校園廣播、校刊軍訓專欄、國防教育櫥窗展板等校園媒體,對軍訓過程及成果進行推送及展示。引導和扶持一些與國防和軍事有關的學生社團,以重大紀念日(如建軍節、建黨節、國慶節、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國防教育日等)等時間節點為契機,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和特色鮮明的社團活動,如舉行升國旗儀式,播放愛國宣傳教育片,舉辦圖書閱讀和主題演講、國防知識競賽、革命歌曲比賽、國防教育攝影展等活動,營造弘揚社會主旋律及濃厚軍事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強化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愛國意識和奉獻精神。
(三)制度保障方面
1.組織教師定期不定期培訓?!镀胀ǜ叩葘W校軍事教學大綱》第五條明確規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軍事部門和普通高等學校應當有計劃地安排軍事課教師接受繼續教育和培訓,不斷改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及學歷、學位層次,適應現代高等教育和軍事課教學科研需要?!币虼?,要建立完善的師資培養體系,組織軍事理論課教師參加各種交流培訓,到軍事院校進修,參觀軍事基地,與部隊開展理論交流和合作,及時了解國防教育的發展動態,把握現代戰爭的發展趨勢,學習最新的軍事理論知識,優化隊伍結構,加速知識更新,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彌補任課教師在專業背景上的缺失。
2.完善科學研究和職稱評定規則。在科研方面,高校應該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增加課題項目數量,積極鼓勵軍事理論課教師開展課程項目建設,承擔有關軍事理論的課題研究,促進整體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在職稱評定方面,要出臺一系列利好軍事理論課教師長遠發展的政策,如完善職稱評定規則,暢通軍事理論課教師的職稱評聘渠道,鼓勵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在軍事理論課教師的定級定薪問題上放在和其他教師同等重要的地位,解決軍事理論課教師的后顧之憂。
3.完善課程和機構設置。完善軍事理論課的課程設置,保證教學時數,明確將軍事理論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單獨設置軍事理論教研室,配備專職人員,獨立承擔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訓練的教學任務。在編制上,把軍事教研室納入學校在編的教學機構,和其他教研室建設一并籌劃,一樣重視,一起落實。
結語:青年大學生是當前和未來維護國家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探究高?!盾娛吕碚摗方虒W的德育實踐途徑,充分發揮《軍事理論》課的隱性思政功能,實現軍事理論教育與大學生德育的融合統一,是增強學生國防意識,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傳承紅色基因,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王 進.《軍事理論》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學理論,2018,(11).
[2]劉 興. “互聯網 +”驅動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8,(47).
[3]趙繼偉.關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辯證關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研究, 2018,(5).
[4]石志強等.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實證研究——以《形勢與政策》和《軍事理論》課程為例[J].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