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茜茜
摘要:列寧民族自決權理論不僅對俄國的獨立解放運動起著指導作用,還對多民族國家的民族解放問題有著重大影響。我們要學會正確看待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并認識到列寧民族自決權理論在實踐中的合理性,從而理性地來處理國際間民族獨立和國家建設問題。
關鍵詞:列寧 民族自決權 民族獨立 實踐
中圖分類號:D0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 (2019) 14-0227-02
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開始以來,無產階級都在為人民爭取利益、自由解放和政治獨立而斗爭,列寧“民族自決權”理論也被給予很大肯定,俄國依著這一思想武器,實現了偉大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因此,準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列寧的民族自決權理論,可以為解決民族獨立問題提供借鑒思路。
一、列寧民族自決權內容
1.民族自決權的內涵
1902年,列寧第一次在《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草案》中承認了民族自決權的原則,并提出了“民族自決權”的概念,直到1913年4月,才給出了“民族自決權”的定義:“俄國社會民主黨完全承認每個民族有‘自決權,都有決定自己的命運,甚至可以同俄國分離的權利。”
列寧不斷回應著黨內外人民群眾對民族自決權的質疑,豐富和完善民族自決權理論,但對其基本把握不變。也就是說,“民族自決權”是“政治中的分離自由權”,是被壓迫民族爭取自由的權利和“成立獨立民族國家的權利”。隨著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和俄國國情的變化,列寧進一步思考了自決權的內涵。1916年,列寧在《社會主義革命與民族自決權》中說:“民族自決權只是一種政治意義上的獨立權,即在政治上從壓迫民族自由分離的權利。”這便是列寧對民族自決權新的經典表述了。
可以看出,列寧的民族自決權一般是指被壓迫民族與異族群體的分離,實現政治權利自由,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當然,我們對列寧民族自決權理論不能進行片而甚至簡單化的理解,因為它是在當時俄國國內外復雜情況和特殊歷史背景下,在無產階級的奮斗歷程中產生的,要避免從真正的民族獨立走向民族分裂。
2.民族自決權的內容
列寧的民族自決權理論可以從以下兩個層而來加以概況:
一是在認識層而劃分主體范疇,以列寧民族理論為出發點來剖析,并以政治上的自決權的性質來加以區分,最終將其分為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兩大主體。
二是在實踐層而劃分“自由”,即“自由分離”和“共同自由”。列寧反復強調被壓迫民族應當有“自愿聯合”的目標和要求,并爭取自身本應獲得的但被長期壓迫的政治自由權和利益,從而使“各民族‘自愿聯合”的激勵工作成為被壓迫民族的中心任務。與此同時,被壓迫民族應堅持有“分離自由”,還應反對小型民族團體的短暫利益糾紛和各自為政的狹隘觀點,主張從長遠的、整體的總體利益出發,從而堅持“聯合的自由”。
列寧認為,民族自決權是對政治獨立的追求,是“在政治上同壓迫民族自由分離的權利”,即“壓迫民族”是“民族自決權”所承認的權利主體。簡而言之,“被壓迫民族”只有與“壓迫民族”聯合的自由和被分離的自由,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力求各民族的融合以達到民族自決的目的。
由此可見,列寧的主張不是憑空臆想,而是以沙俄民族問題和民族主義運動現實的需要為依據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強對民族主義運動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并實現工人階級的聯合與國家統一。
二、列寧的民族自決理論的特點
1.階級性
階級性是列寧民族自決權的一個突出特征,民族自決是為各個民族中的無產階級奪取自由和權利的斗爭,是為社會主義革命斗爭服務的。1903年2月,列寧首先強調了國家自決權的階級內涵,他在同年7月寫下的《我們綱領中的民族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民主黨“要促進每個民族中的無產階級的自決,并應當永遠無條件地努力使各民族的無產階級最緊密地聯合起來”。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列寧又進一步驗證了民族自決權顯著的階級性這一特質,認為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支持民族分離,是否分離還是要由黨和無產階級來決定。
2.國情性
首先,民族自決理論源于俄國的現實,但它又與俄羅斯民族的特征不同。俄國由許多民族組成,民族關系復雜。大多數非俄羅斯民族集中在邊境地區,具有強大的民族獨立性。這些非俄羅斯民族長期受沙俄民族沙文主義政策的壓迫。隨著鄰近國家的民族運動的逐漸發展,俄國的民族反抗與民族自決的需求也變得更加迫切。
其次,俄國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是列寧民族自決理論的研究線索。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后并沒有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反而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直到二月革命以后沙皇被推翻,俄國資產階級的發展還深受沙皇專制制度的桎梏,不能完全實現民族自決的目標。因此,列寧強調,解決國家問題的根本辦法是給予被壓迫人民與俄國分離的權利。
三、列寧民族自決的實踐
在沙俄三百年的民族壓迫史上,非俄羅斯民族進行了許多反剝削和反壓迫斗爭,但最終被壓迫民族的現實選擇是對列寧民族自決權的響應和實踐,以及多民族政治自由的實現。這種自由不是分離自由,而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聯合自由。
1.促進建立了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經濟壓迫之下,列寧意識到必須建立統一多民族蘇維埃政權聯盟,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整合可用的社會資源,鞏固新興社會主義政權,反對國內外武裝干涉,它必須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在自愿和平等中走向統一。
在列寧的不懈努力下,各蘇維埃政權通過決議,在經濟財政、軍事、交通等領域統一法令,又逐步統一貨幣、海關、郵電、外交。于是各民族蘇維埃政權聯盟逐步形成,各民族聯盟之間的合力迅速提高,有力地打擊了國內外武裝干涉,聯盟取得最終勝利。
2.推動民族平等團結聯合
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就開始實施各種政策來推進民族平等和融合,促進民族聯盟,建設和繁榮民族自決后的民族事業。在政治上,列寧強調提高少數民族地位,擴大少數民族的權利,以管理國家事務,保護所有族裔群體的政治利益,甚至在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以保護各共和國的權利。在經濟上,出臺各項政策消除不平等,援助貧困民族地區,縮小民族差距等。在文化教育上,強調各民族語言平等,保護非俄羅斯民族語言文字,并建立各種學校,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培養了很多社會主義人才等。
民族自決可以鼓舞被壓迫民族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無產階級政權走向聯合的趨勢不可阻擋。蘇聯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民族自決權理論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列寧的民族自決權能夠在公開、自愿、平等的前提下得以實踐,為蘇聯贏得了民心,為社會主義的發展贏得了自信,它還為未來建立多民族社會主義聯盟奠定了群眾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寶成,宋榮超,“民族自決權”與“民族、國家一體論”之博弈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 (4): 66.
[2]潘志平,《民族自決,還是民族分裂》題解U]西北民族研究,1999(2):179.
[3]程國花,“民族自決權”原則的歷史作用、時代局限及其替代選擇[J]江漢論壇,2005(6):71-72.
[4]張祥云,關于列寧民族自決權理論的幾個問題[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1(1):47-48.
[5]房廣順,楊捷民族自決權的歷史發展與現實運用[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
[6]胡昂,經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研究[D].安徽大學,2011.
[7]尚偉,列寧的民族自決權理論及其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