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琳

摘 要 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國家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下,研究生招生改革出現一些新舉措,切實提高了研究生教育質量。現有的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也存在著一些弊端,亟需改進。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當前研究生招生管理面臨的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治理理論的研究生招生管理新思路,并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的構建路徑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 治理 管理 研究生招生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01
Research?on?the?Reform?of?the?Graduate?Enrollment
Administr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Governance
KONG?Delin
(Graduate?School,?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
Abstract Graduate?enrollment?is?an?important?constituent?of?the?graduate?education.?The?reform?of?the?graduate?enrollment?had?made?some?achievement?and?an?important?contribution?to?increasing?the?quality?of?the?graduate?education?during?the?recent?years.?But?with?the?reforms?constant?advance?and?deepening,?there?are?some?problems?exist?in?the?current?model?of?the?graduate?enrollment?administration?and?it?need?to?be?improved.?Under?this?background,?the?article?analyze?the?problems?of?the?current?graduate?enrollment,?apply?governance?theory?to?propose?a?new?idea?on?the?administration?of?the?graduate?enrollment,?and?construct?path?on?how?to?realize?the?modern?governance?of?the?graduate?enrollment.
Keywords governance;?administration;?graduate?enrollment
重使命,在實現國家戰略、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入口環節,承載著為國家選拔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影響著研究生培養。近年來,在國家深入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招生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績,為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也給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賦予了研究生招生工作更多的使命,研究生招生工作正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在此新形勢下,如何推動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其更加科學、有效,從而保證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順利進行,選拔出優秀生源,就成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1?研究生招生管理面臨的現實困境
當前我國研究生招生由國家統一管理,在實際招生工作中實行三級管理:教育部負責研究生招生宏觀管理工作;省(區、市)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負責領導協調本地區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招生考試機構等部門按照職責開展相關招生考試工作;招生單位負責組織實施本單位的招生工作。在招生單位內部大多又實施的是二級管理:即校級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門(多數為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處))及二級招生學院(或系、所、中心)。這種從上至下的垂直管理模式是以往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它強調“管”,體現的是上下級的命令-服從模式,側重于權力的科層制運作。它圍繞行政權力和行政運行效率而建立,具備較強的政策性、計劃性。誠然,經實踐檢驗,這種以行政主導、計劃管理為主的自上而下的單向度管理模式在實際的招生工作中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夠有效確保研招工作的政策落實、政令暢通、安全保密。然而,近些年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招生工作復雜性的不斷增加,其弊端也逐漸顯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管理模式具有高度集權性,招生單位缺乏招生自主權
現行的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具有高度的集權性。從招生規模、招生計劃的確定到報名、考試組織以及后期的復試錄取選拔,教育部都有統一的規定和程序。另外,在碩士生推薦免試招生工作中,具備推免資格的高校以及各高校推免名額的確定等重要權限也仍由教育部掌握。雖然近些年來,教育部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適當擴大了招生單位的招生自主權,但是總體而言,從招生管理控制權來看,政府集權管理的痕跡依然較重,放權給招生單位的許多工作對招生單位而言主要是執行和落實,工作執行結果仍需向上級主管部門進行上報備案,由上級主管部門進行審核或審批。
1.2?管理重心偏高,?不利于發揮導師群體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在現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下,對研究生的選拔實行的是初、復試相結合的選拔辦法,導師在復試錄取階段發揮重要作用,但復試范圍受到復試分數線嚴格控制,且實行差額復試,導師的選擇權僅在差額部分,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導師在研究生選拔過程中的錄取決定權和選拔范圍。
我國目前還不具備實施歐洲式的單一導師負責制的基本環境。但是,上述情況存在的一個和重要的原因是當前我國研究生管理模式重心偏高,無法關注到招生體系中各利益相關者(主要是招生單位、導師、研究生)的利益訴求。有關招生單位內部的管理結構在國家相關文件中表述并不多,以學科和導師為代表的基層學術組織在研究生招生管理中的作用未被充分重視,這難以反映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學術特征,更不利于發揮導師群體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
1.3?管理層次過多,不利于優化招生教育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社會需求多樣性和個性化的增強,都需要國家對研究生招生教育資源的分配更為科學、合理。但是囿于國家現行招生管理模式的管理層次過多,致使招生教育資源的配置手段較為單一,在實際招生工作中主要實施的仍是計劃性、指令性和行政性的配置方式。例如:對招生計劃的調控政府有時仍是通過強制性政令直接下達,配置方式剛性,缺乏一定的靈活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招生單位的辦學活力,不利于優化招生教育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2?轉變管理模式:從傳統管理到現代治理
2.1?教育治理概述
鑒于上述問題的存在,現有的管理體制機制已不足以解決,亟需轉變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需要從集權轉向分權;需要降低管理重心,減少管理層次;需要從科層制管理轉向扁平式管理。而這些轉變正與現代治理理論所蘊含的平等、多元、協商、共治等基本理念和精神相契合。因此,現代治理理論無疑為傳統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治理”(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臘語的“操舵”一詞,原意是控制、引導和操縱。治理的典型特征是多元主體參與的共同治理,即“共治”。教育治理是指政府、社會組織和相關利益主體,進行合作互動,在一定制度安排下共同管理公共教育事務的過程。[2]由于研究生招生屬于高等教育公共事務,因此關于研究生招生的治理屬于教育治理的范疇。在教育治理的框架下,各主體充分表達自身在教育方面的利益訴求,并通過教育政策和教育立法保障共同利益。教育治理與傳統管理的主要區別見表1。
上述教育治理理論存在的優勢,給研究生招生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在政府充分保證高校自治的基礎上,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必須摒棄傳統管理模式的種種弊端,對研究生招生管理進行變革。新的招生治理模式須注重招生治理體系的構建,招生治理體系的構建呼喚參與治理主體的多元化、管理方式的民主化以及治理制度的規范化。
(1)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呼喚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與研究生招生傳統管理模式相比,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模式將更加注重管理主體的多元化。除各級主管招生行政部門外,須有更多的主體參與治理。高校組織具有一定松散性,這種松散性使高校區別于政府和企業,權力的多中心特征比較明顯,因此,對于高校來說,應該更加重視各利益群體的意見表達、利益主張和需求滿足。研究生導師、以導師為中心構建的學科組織和項目組,以及具有研究生招生資格的專業,是高校研究生招生錄取的主要利益主體。[3]在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模式中,需重視發揮導師利益群體的主體性。通過滿足導師群體的根本利益及重點關注,促發研究生招生管理主體向多元化發展,實現在研究生招生方面的多主體共同治理。
(2)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需建立多向度的交流溝通機制。在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模式中,組織管理架構不再是強調整齊、統一的科層制結構,而是應倡導簡政放權,協同共治。在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會經常受到來自上級主管部門、學校內部行政權力、學術權力的多重疊加影響。這就要求研究生招生組織管理架構的平穩高效。在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的情況下,實現多向度網絡化的縱橫溝通,從強制干預到平等協作。在傳統研究生招生管理體系結構的基礎上,注重吸引來自導師、校友、行業專家等其他利益相關主體的工作主體意識,在保障權力分割、責任分擔和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工作程序逐步邁向平等對話、協商約定和共同認可,從而引導研究生招生教育資源的有效合理流動,形成研究生招生組織運行的共治范式。
(3)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需不斷建立并完善制度約束。在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的框架下,筆者認為制度是對研究生招生行為進行限定、規范和約束的一整套規則,不僅包括成文的規章、條款、獎懲規則,還包括不成文的制度約定、規范和共同行動邏輯等。現代大學制度特別強調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平衡協調,即大學在獲得自主權和各種政策資源后,應該規范自身的辦學行為。按照制度的表現形式劃分,制度可以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正式制度主要是各類行政管理制度,包括各類法律、法規政策及各級文件、管理辦法等。而非正式制度主要是指研究生招生管理中的價值信念、意識形態和組織文化等。在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治理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共同影響和約束著高校研究生招生的行為。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模式要求以制度文化和價值形態為基本遵循,面對既往研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疏漏、邊界點,突破傳統制度的慣性力量,有針對性、批判性地重構、修正研招工作程序標準、執行規范和保證制度,推動研招工作制度化建設落實,以實現良性循環、螺旋式上升。[4]
(4)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應實施有效的監督和檢查機制。在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模式下,更需注重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監督和檢查機制的建立。在治理主體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下,須設立監督機構,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審核體系,以實現對招生工作的多元監督、功能互補與管控一體。如政府可借助第三方評估機構對高校研究生招考方式的實施情況進行制度化的監督和引導;同時,支持和引導社會監督和評估,以宏觀激勵和約束機制來促使研究生招考方式的實施與推行。對于招生單位而言,可設立研究生招生委員會,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所有環節可由研究生招生委員獨立制定標準并負責實施監督和檢查。
3?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的構建路徑
3.1?政府權力下放,進一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
共治必然導致分權,原來政府作為單一管理主體所擁有的教育管理權力,需要分解和轉移給參與共同治理的多元主體。[5]這就涉及到政府的分權及進一步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的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縱觀歐美研究生教育發達國家,我們可以發現其研究生招生管理體制充分體現分權的特點,重視學術權力在大學學術事務中的決定權。政府、高校、民間組織形成多元治理結構,高校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和公共性質的自治機構,在法律框架和政府監督的約束下,自主履行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功能,是研究生招生的主體。政府通過財政撥款、發文倡議、制定政策、數據統計等方式,對研究生資助政策、研究生規模調整、教育重心轉變等進行宏觀調控。
在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中,需進一步擴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權,并在此基礎上細化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門的職責和權限。對招生單位自主權的擴大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可進一步下放招生計劃管理權,在現有改革基礎上允許部分高校自主擬定招生計劃;其次可進一步擴大具有推免資格的高校范圍,逐步將推免資格權限賦予全國更多的高校;另外還可增強高校對學生初試的自主選拔權,全面開放復試分數線的自主劃線權,讓高校能自主選拔進入復試的考生等。
3.2?加強制度供給,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招生自主管理制度
招生自主權與制度約束是相統一的。高校招生自主權的落地離不開有效的制度供給。研究生教育制度變革的中心是權力關系的調整,其基本目標是建立政府宏觀調控、行業聯合管理、大學自主辦學的新型管理體制。[6]這其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招生自主管理制度,在高校自治中便顯得尤為重要。
歷史經驗表明,制度化的安排使各種行為變得規范和穩定。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生招生自主管理制度建設:首先是招生集體決策。實行招生集體決策程序,充分實現集體決策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堅決杜絕個人專斷。有關招生重大問題和關乎師生切身利益的事項,一定要充分聽取利益相關者的意見,進行集體決策。其次是健全相關利益主體參加研究生招生治理的制度,積極拓寬民主管理的渠道。可以嘗試改革復試錄取管理制度,強調專業考核,把錄取權交給導師組,保證導師在研究生錄取中的主導地位。最后是健全相關的招生服務制度。現代治理較傳統管理的一項重要轉變就是治理方式以服務替代了控制。[7]大學的行政權力是應學術需要而生的,它存在的合法性是從學術那里獲得,其價值也是在服務學術發展中得以體現。[8]所以,行政管理部門應該主動調整和適應新角色,為師生和院系做好服務工作。
3.3?加強協同合作,實現對研究生招生的多元共治
協同的目標是為了產生協同績效,增強協同合力。加強各治理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能有效促進研究生招生的多元共治。這也要求我們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是需明確參與治理各方的職能和定位。政府職能在于“掌舵”,通過制定政策、建立信息系統進行宏觀領導,引導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教育對象及社會需求,執行動態招生計劃,允許高校自行調整招生名額;要求學校建立招生質量和程序保障機制,確保招生程序公平,同時賦予導師最大限度的招生自主權,并確保導師的招生自律;同時還需保證招生過程中學生的選擇權和知情權。這就要求保證招生過程中的信息透明、公開。另外,從質量監控來說,第三方教育中介機構的積極參與不可或缺。其次是需在治理主體間搭建暢通的協商溝通機制。比如可以定期召開研究生招生委員會會議,并將之制度化、常態化。這可給治理主體各方提供面對面接觸和自由溝通的機會——針對研究生招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討論并借鑒經驗,最終達到協同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目的。最后還需積極建立和完善監督和反饋機制。隨時監督并發現協同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并積極反饋給各治理主體;同時,可建立信息與資源共享平臺,公開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各類資源和信息,使得包括師生在內的各治理主體都能隨時查看并可提出意見及建議,從而實現管理的民主化、公正化和透明化。
總之,要積極促進治理主體各方的協同合作,以實現對研究生招生的多元共治。
4?結語
在研究生招生的現代治理中,不同治理主體所發揮的作用是有其獨特價值的,而且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不同治理主體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發揮著不同的功能,而這些不同功能的互補恰好體現了“共治”的優越性。相對于傳統單一政府為主體的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多元主體參與的研究生招生現代治理必將會帶來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的現代化以及更加優質、公平、高效、有序的研究生教育新格局。
參考文獻
[1] 馬超培,宋東霞.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與變遷——以北京市研究生招生工作為例[J].北京教育,2016(10):13.
[2] 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5.
[3] 鄭飛中,呂建新,劉潔.地方高校深化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路徑選擇[J].教育研究,2016(5):79.
[4] 張立遷,梁候明,陳冠云.從“管理”到“治理”:高校研究生招生運行組織模式嬗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5):47.
[5] 褚宏啟.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9.
[6] 茶世俊.研究生教育制度漸進變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71.
[7] 程杞國.從管理到治理:觀念、邏輯、方法[J].南京社會科學,2001(9):50.
[8] 袁廣林.大學行政權力的依歸[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