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東 齊子萱
摘 要 高校實踐育人是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指導的,其主要形式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其實質就是引導大學生走與實踐相結合的正確成長道路,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大學生志愿扶貧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讓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情,又能讓她們?在體驗和解決實際問題中不斷增強理想信念、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奮斗精神、提高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本文對“知、育、創”的農業高校實踐育人模式與保障措施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志愿扶貧 實踐育人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81
Constructing?Practical?Educational?Model?of?"Integration?of?Knowledge?and
Practice"?in?Agricultur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Voluntary?Poverty?Alleviation
WANG?Hongdong,?QI?Zixuan
(College?of?Humanities?and?Management,?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Cangzhou,?Hebei?061100)
Abstract Practic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guided?by?the?Marxist?concept?of?practice.?Its?main?form?is?college?students'social?practice.?Its?essence?is?to?guide?college?students?to?take?the?correct?growth?path?of?combining?practice?with?morality,?intelligence,?physical?fitness?and?beauty.?It?is?an?important?means?to?train?socialist?builders?and?successors?with?all-round?development.?College?students'voluntary?poverty?alleviation?is?an?important?part?of?college?students'?social?practice.?It?not?only?enables?them?to?understand?the?national?conditions?and?conditions,?but?also?enables?them?to?constantly?enhance?their?ideals?and?beliefs,?strengthen?moral?cultivation,?cultivate?the?spirit?of?struggle,?improve?their?comprehensive?literacy?and?innovation?ability?in?the?experience?and?solving?practical?problems.?This?paper?studies?the?practical?education?mode?and?guarantee?measures?of?"knowledge,?education?and?creation"?in?agricultur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
Keywords voluntary?poverty?alleviation;?practical?education;?mode
1?精準扶貧工作是農業高校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
1.1?農業高校在精準實踐中不斷提升育人實效
習近平在2013年11月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在2017年10月,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確保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人口實現脫貧。截止到2017年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3046萬人。農業高校發揮自身的科技和人才優勢,圍繞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采用“三下鄉”、駐點幫扶、寒暑假志愿扶貧等形式將“成果、智力、技術、科技”送到農業生產一線,將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創新創業教育與志愿扶貧有機融合在一起。
扶貧育人在精準扶貧實踐的推動下成為了研究熱點。從2016年開始,扶貧育人的相關研究才逐漸增多,呈現出模式化、體系化、項目化的發展。在中國知網以“扶貧”和“育人”進行檢索,對36篇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精準扶貧(19.32%)、資助育人(14.77%)、資助育人(14.77%)、家庭經濟困難學生(4.55%)、貧困生(4.55%)。實踐育人排在第七位。在中國知網以“實踐育人”和“模式”進行檢索和可視化分析,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育人模式(24.87%)、實踐育人(14.03%)、協同育人(6.13%)。學者程華東等對中國農業大學等四所高校的精準扶貧模式基本內涵、主要特質、模式創新進行了研究。河北農業大學的時代楷模李保國老師帶領師生將“論文寫在太行山上”,其35年如一日的科技扶貧事跡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批示。李保國老師在帶領學生們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將實踐育人工作有效融入其中,實現了科技扶貧和育人的有機統一。
1.2?志愿扶貧是高校大學生的時代擔當和成長成才的路徑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毛澤東認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習近平也有很多關于實踐的”金句“,如:“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幸福不會從天降”、“擼起袖子加油干”。習近平在講話中還常引用“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等典故來闡述實踐的重要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業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大學生要想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光靠坐而論道不行的。在學習的基礎上,大學生還要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志愿扶貧為農業高校大學生提供了成長成才的平臺。農業高校大學生可依托農業學科的專業和師資優勢在科技扶貧、智力扶貧、信息扶貧、人才扶貧等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2?在志愿扶貧中構建“知行合一”的農業高校實踐育人模式
2.1?要將志愿扶貧和立德樹人結合起來
志愿扶貧是農業高校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抓手。農業高校廣大師生在走訪調研中了解“三農”,在幫農民解決實際問題中運用所學開展科研攻關,在助力脫貧中干事創業,在知民情、了民意、解民憂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和時代擔當。由此可見,志愿扶貧成為了農業高校開展社會服務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載體。
2.2?在扶貧育人中要堅持問題導向和堅持目標導向相統一
堅持以“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為目標導向,農業高校要咬定這個既定目標不放松,加強黨委領導,廣泛動員,落實主體責任,整合校內外資源,制定路線圖和時間表,以抓鐵留痕和“釘釘子”精神,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持續深入開展扶貧工作。高校要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精準扶貧動態融合,在志愿扶貧中發揮管理、科研、課程、網絡、心理等在育人中的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其中。
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切實查找問題,找出“窮根”,就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標、對表、對村、對人”。?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根據農村具體情況分出類別,找出“窮根”,制定系統脫貧方案,責任到人,穩步推進。?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根據縣域、產業、村鎮、貧困戶的情況找出切入點,找準發力點,在送科技、送服務、暢渠道中提高當地的生產力和改善生產方式,在扶志、扶智中開展扶貧工作,解放當地農民思想,提高其“造血”能力。
2.3?構建“知、育、創”動態融合的“知行合一”的師生協同扶貧實踐育人模式
農業高校要以黨建帶志愿扶貧,將專業教師和輔導員作為志愿扶貧隊的帶頭人,專發揮業教師在志愿扶貧中課程育人、科研育人、網路育人、實踐育人的作用,發揮輔導員在扶貧中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組織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網絡育人的作用。
專業教師、輔導員與扶貧大學生在志愿扶貧中發揮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同作用,?構建“知、育、做”知行合一的志愿扶貧實踐育人模式,共同助力精準脫貧。(1)師生共赴鄉村,走訪基層,體驗和了解不同區域“三農”的情況;?(2)在走訪的基礎上,師生協同總結發現的問題,共同設計調研問卷;?(3)專業教師、輔導員與志愿服務學生再深入鄉村開展調查活動;?(4)返校后,師生分析問卷,查找致貧的“窮根”;?(5)根據找到的窮根,師生協同運用所學分析問題,并根據具體問題設定專項研究小組;(6)結合扶貧對象縣域環境和產業實情,師生協同開展項目化研究,申報課題,尋求科研資助,形成研究成果。
3?圍繞志愿扶貧強化實踐育人的保障措施
3.1?圍繞志愿扶貧強化高校黨委的領導
高校黨委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導向,以創新為驅動,以志愿扶貧為抓手,推進農村組織振興,發揮專業教師在農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中的作用,為志愿扶貧提供堅實的學科和科技支撐,發揮學生工作者隊伍在大學生志愿扶貧中的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作用,?促進大學生在師生協同扶貧中不斷提高個人素養。
高校黨委還要與地方政府、社會、村組織開展協同創新,應當地“三農”所需,凝聚專業、師資、人力、智力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并開展科研攻關,配合當地政府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廁所革命、垃圾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加強教育扶貧。
3.2?圍繞志愿扶貧強化科研支撐
強化志愿扶貧的科研支撐,瞄準國際前沿和國家重點發展需要,以重大基礎理論研究來推動我國農業全產業鏈的改造升級,以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攻關和交叉研究來推動農業智慧化、綠色化,以農村產業、生態、鄉村文明、農民增收、農村治理等重大、熱點和前瞻性問題研究來強化國家政策理論支撐。
3.3?圍繞支援扶貧強化技術創新攻關
針對制約當地發展的技術難題,以農業現代化、優勢特色化、智慧化為著眼點,促進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與農業科技的動態融合,形成現代農業技術支撐體系。
3.4?圍繞支援扶貧強化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針對大學生在志愿扶貧中出現的思想動態,高校要發揮學生工作者、思想政治教師、心理咨詢教師等老師的支撐作用,探索和開展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支援扶貧育人模式,鼓勵大學生將個人發展自覺融入到時代發展中。將大學生志愿扶貧納入人才培養體系,與現有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有效融合,將志愿扶貧納入第二課堂成績單,將扶貧科研成果和創新創業項目納入創新創業學分,與大學生升學和就業推薦掛鉤。
農業高校還要將志愿扶貧工作作為專業教師、輔導員職業發展的路徑,以改革創新精神激發他們做事的激情。對參與志愿扶貧的專業教師在課題申請、項目申報、職稱評定、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高校要制定相關鼓勵政策。高校要對參與志愿扶貧的輔導員加強培訓,讓教師先受教育,把“工匠”精神作為年青輔導員的思想支點,在志愿扶貧的實踐中不斷提升她們的理論素養、業務能力,育人專注度和實效。對農業技術人員、農民、農業企業主等開展常態化培訓,對在基層工作的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家庭農場主、科技示范戶等開展農業技術技能和科技素質培訓。
參考文獻
[1] 劉娟.高校“雙合雙循環”實踐育人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8):52-54.
[2] 鄺小軍,劉新春.農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構建與啟示——基于湖南農業大學“鄉鎮之聲”項目的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8(02):61-64.
[3] 楊雅斯.農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創新路徑分析[J].山西農經,2017(20):107,109.
[4] 梁瑞英.讓密切聯系群眾成為推動扶貧攻堅的強大動力——由李保國事跡引發的思考[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7.19(0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