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遠
摘要:新農村建設不斷發展背景下,農村地區經濟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中群眾文化是提高人民綜合素養的重要支撐,通過群眾文化可提高人民思想認識及道德品質,促進區域經濟持續發展。那么,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群眾文化實際價值也就成為農村建設發展的主要問題,以下就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群眾文化的作用分析,了解新農村建設中群眾文化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群眾文化;發展;經濟;關鍵
新農村建設需考慮農村經濟特點,以鄉風建設開展管理,積極發展群眾文化,以此提高群眾文化素養,讓人們認識到思想建設的優勢,促進新農村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提高大眾文化生活水平[1]。為發揮群眾文化最大價值,需對群眾文化的作用分析,提出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實際作用,旨在對新農村建設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性
(一)發展群眾文化可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
新農村建設發展中,需注重對區域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物質發展,針對當地經濟發展情況、人文地理風俗等建設管理,發展群眾文化,以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素養,提高農村群眾整體文化素質,強化思想建設。人民群眾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從而真正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促進新農村建設穩定發展,進一步提高群眾物質文化水平[2]。
(二)發展群眾文化可提高農民思想道德及科學文化素質
當下,我國部分農村仍采用傳統發展模式發展,封建迷信活動未完全停止,甚至存在黃賭毒現象。部分農村建設中將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未積極開展群眾文化建設,導致區域性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群眾文化水平整體不高,不利于新農村建設發展。因此,新農村建設應積極弘揚群眾文化,發展正確的社會主義群眾文化,讓人民群眾認識到文化中的先進思想及品質,摒棄落后發展理念,促進新農村建設,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其文化也得到進一步發展[3]。
二、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經費不足,活動開展較困難
群眾文化建設需大量資金投入,且文化發展需建設專業活動設施,若無活動設施,則群眾文化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不同文化活動需不同設施支持,但部分區域受自身經濟水平影響,雖重視群眾文化建設發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基礎文化設施不完善,投入資金不足,不能滿足建設需求,不利于新農村建設發展。
(二)過于重視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
群眾文化建設直接受區域經濟水平影響,文化建設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為文化建設提供保障。但是部分地區在實際發展中過于重視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部分地區新農村建設對文化建設給予一定偏移,但區域整體經濟水平不高,且和文化建設差異較大,導致文化建設資金仍不充足,設施不完備,導致區域文化建設受到限制。
三、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群眾文化作用
(一)提高群眾文化干部綜合素質
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需發揮文化干部自身作用,以鄉鎮文化干部為代表,對應文化工作站要積極宣傳群眾文化,認識到自身對群眾文化建設的義務和責任,認識到現有文化干部對文化建設工作不熟悉、不了解等問題,要注重名積極培養優秀文化干部,提高基層干部涵養,提高其對文化活動的組織管理能力,建設中以制度化配徐?方式,充分提高干部文化素質,提高其業務能力,保障群眾文化建設發展實際效果。
(二)轉變群眾文化發展工作思路
實際工作中,鄉鎮文化工作部門要負起責任,群眾文化的建設要優化傳統工作模式,結合地區文化資源,對農村建設中群眾文化內容綜合分析,了解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從實際情況出發,整合并優化資源,以文化工作者為支持,進一步擴大建設范圍,開展多樣化文化活動。實際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應結合普通教育及文藝匯演,創新思路,鼓勵大眾都參與到文化活動中,為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以此提高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質量及效果,發揮群眾文化最大價值。
(三)結合當地情況,積極組織文化藝術活動
新時期,農村建設發展應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鄉土人情、文化,彰顯出具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內涵。我國農村傳統文化受長期歷史演變影響,長時間發展中容易受戰爭影響,導致優秀文化流失。新農村建設在建立新型農村的同時,要積極挖掘深處的優秀傳統文化,尋找具有鮮明色彩和特色的農村傳統文化,以新技術、方式,將傳統文化展示出來,使傳統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新農村建設要重視傳統群眾我嫩滑的?作用,挖掘如“游神州”“火龍會”“十月大會”等民俗文化,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 活動的真實需求,結合農村人民的文化需求和創作力,合理組織開展具有當地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展現出新農村群眾文化的實際感染能力,積極發揮出農村群眾文化真實作用。
(四)強化文化建設資金投入
群眾文化建設發展少不了充足資金投入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此發揮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實際作用。對應國家政府要認識到群眾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補貼上給予政策支持,確保當地文化干部及群眾文化的組織人員能夠有充足的資金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在實際活動開展中,群眾文化的主要負責人需針對當地實際情況及民俗等多開展趣味性活動。開展活動的同時可以通過和商家合作方式,積極引入吃喝玩樂項目,豐富活動的內容,同時也減少活動舉辦的資金壓力,以商家繳納入駐資金的方式,確保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有效開展落實。以河南新鄉地區的“十月大會”為例,其在每年十月份舉行“十月大會”,內容上以具有當地特色的踩高蹺、逛廟會等為代表組成,活動開始還有打氣球、打靶、煎餅果子、蓮子粥等各種具有特色的吃喝玩樂項目,向農村人民積極宣傳新思想的同時,也讓人民感受到群眾文化活動的樂趣所在。此外,經過和外界商業合作,同時政府給予資金補貼的群眾文化活動,其資金數目可觀,為保證活動如實舉行,政府部門要對活動開展進行監管,確保各筆資金都能夠投入到對群眾文化的建設中去,避免活動經費被侵占或挪用。
(五)落實群眾文化建設,倡導群眾廣泛參與
一些新農村建設中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舉辦群眾文化活動后,而群眾表現出的參與度并不高,其興趣欠濃厚。究其原因,主要是農村群眾本身接受的知識不多,部分偏遠的農村,人們接受知識的方式單一,只能通過學校教育接受知識,而學校教育資源不充分,導致人民群眾視野較窄,不了解自身精神上的缺乏,進而不愿意參與到群眾文化建設活動中去。針對此情況,基層政府應積極落實群眾文化建設,通過積極主動的宣傳和開展不同形式的群眾文化引起群眾的興趣,讓其逐漸愿意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去。也可以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設置獎項,對參與到活動中的群眾給予適當實物獎勵,鼓勵其充分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去。
此外,部分新農村建設中單一的文化活動形式、枯燥的活動內容,或群眾文化活動沒有和群眾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導致群眾的參與熱情不高。因此,群眾文化活動必須和當地的風俗習慣、特色活動結合起來,呼應群眾的日常生活。通過舉辦群眾文化活動,需保證能夠豐富群眾精神生活,進一步提高農村群眾的整體文化素養及道德素質,若群眾文化活動脫離此目標,則無法規劃出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也無法長期發展下去。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農村建設中群眾文化是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提高農村群眾實際修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新時期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建設發展中容易被忽視的一部分。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切勿一味重視經濟發展,要兼顧精神文化發展,考慮到農民群眾自身教育水平不高,自身可能意識不到對文化的需求,政府要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積極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促進新農村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世明.新農村建設中群眾體育文化的發展研究[J].牡丹,2017(3X):105-106.
[2]劉禎琪.新農村建設中加強農民環境生態意識的研究——以寧波市部分農村為藍本[J].現代化農業,2017(9):40-41.
[3]李虹秋.群眾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分析[J].神州,201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