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圍繞著人類社會文明的始終,通過研究藝術的發展狀況去探索人文社會科學。并從經濟、道德、哲學等方面入手對比兩者的內在關系和作用,藝術存在于人文社會中,必然對人產生一定的影響。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輸出,可以提升民族文化的傳播力度,任何民族和國家都十分重視文化和藝術的價值。所以通過舉例論證,探討藝術在人文社會中究竟有哪些“獨到之處”。
關鍵詞:人文;藝術;社會
一、什么是人文社會科學
德國的科學概念認為科學就是指一切體系化的知識。人們對事物進行系統的研究后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不管它是否體現出像自然科學那樣的規律性,都應該屬于科學的范疇。所以說,人文社會科學可以納入科學理論的范疇。
馬克思的觀點認為科學的實質在于“理性地處理感性材料”要用實事求是的方法來追求真理,凡是符合這一研究的活動和成果,就屬于科學,不能以某種形式和程度的差別就否定其是科學。鄧小平,也說過“社會科學當然是科學”也支持了馬克思這一觀點。
人文社會科學其實包含了兩種理論,一種是人文學科另一種是社會科學。很多學者也對這一命名頗有爭議。但如果將兩者簡單的分割來看,也是非常狹隘的。人文社會科學其實重要目的在于研究人。相比較自然科學而言,它具有一定的人文氣息和社會氣息。既然如此,就不會是沒有人情味且枯燥的理論知識,是富有主觀感受和個人觀點的且具備相應的社會作用和價值的一門科學,幫助和引導人類認識和感受世界,對人的意識形態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人文社會科學是一門相對獨特的科學,它既具有嚴謹的、理論化程式化的規范,也有它隨機性、偶然間碰撞的不確定性。所以它不單單是一門理論性的話題,也是一門實踐性和實用性很強的一門綜合性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無法區別來看,二者都與人類的素養和文化、聰明才智和品行道德有關。
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至于我們無法將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兩者分開闡述,因為人本來就屬于社會,沒有社會人類將無法開展各項精神活動,并且你無法想象沒有人類的社會,社會現在本就是來自于人類的精神文明活動所締造出來的一種現象。無論是人文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始終逃不脫“人”這一主體,一切都圍繞著“人”開展。研究的問題和對象也是由人而產生的,共同反映著人類社會,它們相互羈絆在一起,正是這種密切的聯系,后人才將兩者稱之為人文社會科學,區別在于兩者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來呈現人的社會生活。
二、藝術如何反映現實生活
藝術反應的是現實社會生活,給人以精神上的滿足。并且以藝術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可以促進社會科學的發展與研究。藝術也可以改造和影響人的道德觀念,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且在道德方面,進步且積極的藝術可以促進社會道德的發展。比如,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繪畫、音樂、文學、等方面都積極地弘揚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觀念。比如在曹植的《畫贊》中寫道的:“觀畫者,見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見三季暴主,莫不悲惋;見篡臣賊嗣,莫不切齒;見高潔妙士,莫不忘食;見忠節死難,莫不抗首;見放臣斥子,莫不嘆息;見淫夫蕩婦,莫不側目;見令妃順后,莫不嘉貴。是知乎鑒戒者圖畫也。”以及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對封建統治者的批判。還有顧愷之所作《列女仁智圖卷》,記載每個朝代品行道德和有智慧仁愛的婦女;《女史箴圖》描繪古代宮廷的婦女的禮儀行為和提倡禮節教化,標榜“女德”,所以說藝術在人文社會的層面有積極的影響。
哲學與藝術兩者之間相互影響,但反應社會生活的方式不同,藝術是形象的來反應社會生活,哲學是以范疇和理論來表現社會生活,是高度抽象的。藝術是以情動人,影響和感染著社會生活。哲學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以抽象化的概念性進行思考,它是對事物的本質、規律和原理來表現事物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它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而藝術表現世界的方式是對事物的特點、有個性的方面及美的內容進行真實的表現。哲學它可以通過美學這個中介對藝術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旺對山水畫的開展起到促進作用,如張璪所主張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哲學的轉變對美學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藝術作為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那么影響它發展的根基就是經濟。沒有經濟的支撐,也就沒有藝術的發展。經濟決定著藝術的發展,這是藝術發展的前提條件。但藝術和經濟的發展不是同時展開進行的,是有差別的不平衡的關系。
三、由此引發的思考
藝術作以感性的方式表現社會生活,它雖然沒有純理性的思考社會生活,但它以獨特的方式來積極幫助人文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倍感壓力和困惑的時候,可以在藝術中尋找慰藉自己的精神食糧。藝術就像無形的雙手,承擔起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情感宣泄。在當今競爭激烈的世界環境當中,越來越多得人們開始尋求提升個人的美學素養和審美意識。蔡元培說“以美學代宗教”,就說明了藝術的價值和意義。藝術已經陪伴人類社會走過了無數個日夜,在未來的日子人們必定離不開藝術的影響,它在社會生活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我們不得不重視藝術在社會中的作用,沒有哪個民族不重視藝術,否則必然被歷史的潮流所淹沒。
作者簡介:王海宇(1994-),男,漢族,河北石家莊,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為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