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和舞蹈是人們情感輸出的主要表現方式,在藝術作品中,這兩者具有相互滲透和詮釋的關系,也可以說舞蹈的靈魂寄托于音樂之上,舞蹈的創作靈感來源于音樂。本篇文章對舞蹈編導在創作的過程中,音樂和舞蹈存在的關系進行剖析,并對音樂在舞蹈創作中的作用進行了描述。
關鍵詞:舞蹈編導;音樂和舞蹈;關系;描述
藝術在前進的過程中,帶動著舞蹈和音樂的進步。這主要是因為藝術作品在完成的過程中,離不開它的構成元素音樂和舞蹈。人們在抒發內心情感時,多是借助于舞蹈或者音樂的形式。而音樂在舞蹈作品中,充分發揮其作用的同時,也間接地賦予了舞蹈作品的生命,讓舞蹈作品更具有活力。
一、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一)舞蹈音樂存在相同的特質
舞蹈主要是通過人們的肢體動作呈現出來的,而人們真實的內心情感多是寄托于音樂。舞蹈作品就是把音樂和人們肢體語言結合為一體,來傳輸人們內心深處的多種情感。在作品中,音樂在表達人們內心情感時,多是通過它自身的凝練和概括的特性進行展現的,而舞蹈表達的方式卻比較形象化,因為它是通過人們的肢體語言進行傳達的。很多舞蹈作品都有一定的節奏,這種節奏把音樂和舞蹈帶動起來并形成一定的動作,把舞蹈作品想要傳輸的感情一一地展現出來。
(二)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所在
在舞蹈作品中雖然給人們的直覺上肢體語言是作品的主要構成部分,但對于舞蹈作品來說,音樂才是其真正的精神所在。因為音樂沒有舞蹈的襯托可以獨立存在,但是舞蹈若沒有音樂的襯托就沒有活力,更沒有節奏感之說。所以若吸引觀眾眼球,優秀的舞蹈作品不僅要具有別具一格的主題和風格,還要有一支優美的音樂風格與之相匹配。例如大眾非常喜歡的街舞,幾乎都有匹配的搖滾風格音樂作為襯托,如果沒有這種風格的音樂與之相匹配,街舞就展現不了它的節奏感,也呈現不出它內在的精華。
(三)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自古以來,舞蹈和音樂都是持有相互影響的作用。即使是在人類最初時期中,我們的祖先也是借助于舞蹈和音樂傳輸自己內心的愿望或者祈求的。待社會更進一步時,音樂和舞蹈的使用范圍慢慢擴大,人們會借助舞蹈來贊美大自然的饋贈。而今的舞蹈作品還是把音樂與舞蹈緊密的聯結起來。音樂渲染了舞蹈展現的情感,而舞蹈又把音樂的內涵表達得淋漓盡致,兩者之間一直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舞蹈編導中音樂作用分析
(一)激發創作情感強化動作
音樂在舞蹈中的影響較大。因為它不僅可以吐露作品的思想,渲染舞蹈的情感,還賦予作品較強的生命力。但是對于舞蹈中音樂的選擇上卻是一道難題,編導除了具有很強的音樂細胞外,還要會選擇恰當的音樂融合到舞蹈作品中去。在作品創作之前,舞蹈編導就要對作品的思想選擇相匹配的音樂,并根據音樂的節奏把作品的思想通過肢體動作進行展現出來。編導在作品的創設中,也可以對音樂的細節進行調整,更好更有效地把舞蹈和音樂融為一體。此外,編導還要注重表演者在舞蹈的進行中情緒的流露問題。雖然優秀的舞蹈作品離不開相應的音樂作襯托,但是表演者的情緒表達對于作品展現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舞蹈編導要引導表演者去領悟作品中每處細節的情感色彩,更好地展現作品的思想情感。
(二)音樂旋律加固民族屬性
聲樂和器樂兩種旋律是音樂旋律的主要構成部分。由于聲樂旋律能把舞蹈作品的中心思想或者內在的感情完全的展現出來,所以說它具有很強的指向性,不過在表達旋律效果時,受限于樂器的作用較大,所以這點需要舞蹈編導用心分析與研究。例如在舞蹈作品《叭一聲》中,作品就是借助聲樂旋律把作品中男女感情表達出來的。雖然音樂中表露出作品的內涵,但舞蹈卻脫離不了聲樂旋律表達出作品的思想,要恰當地使用聲樂旋律。
(三)利用音樂體現舞蹈背景
音色是構成聲音的一部分。由于樂器種類、材質和構造的不同,發出的音色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此外,由于每個人發出的音色也是不同的,而每種音色所具有的色彩和光澤都是獨特的,所以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音色分辨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對于臺下的觀眾來說,每個舞蹈的音色都是與其舞蹈思想間存在很大的內在聯系。例如對于我國很多的民族舞蹈來說,由于每個民族文化傳統都不相近,每種民族舞蹈表達的情感也是不近相同的。而舞蹈作品中音樂風格的選擇卻又是民族風格的代表,所以優秀的民族舞蹈作品中樂器的選擇不僅完美展現了作品的中心思想,還完美地展現了它的民族特色。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知,優秀的舞蹈作品是需要匹配的音樂作襯托的。所以舞蹈編導一定要懂得音樂風格和特點,這在舞蹈作品的配音時有很大的幫助。對于舞蹈作品來說,匹配的音樂不僅能有效的融于舞蹈當中,并帶動舞蹈的節奏感,還會與舞蹈完美結合,打破常規思想,呈現出優秀舞蹈作品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趙宇楠.談音樂在舞蹈編導技法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8,38(04):252.
[2]溫笑杰.關于音樂修養在舞蹈編導中的重要性思考[J].大眾文藝,2018(02):140.
[3]何康.舞蹈編導學生學習音樂剪輯的重要性[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3):46+48.
作者簡介:陳順凱,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