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王杰
摘 要:生活化教學,是高中地理教學的必由之路,只有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實現回歸生活而又服務生活的目標,有效構建地理智慧課堂。教師要關注鄉土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尋找生活原型,貼近學生現實生活;開展生活實踐,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多元滲透生活,增強學生生活認知。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高中地理;智慧課堂;學習興趣;實踐能力;地理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6-0080-02
高中地理是一門自然學科,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但是,一些學生認為地理知識毫無用處,沒有必要進行地理學習,最終影響了學習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學生沒有發現地理知識的應用意義,缺乏對地理知識的科學認知。因此,地理教師需要立足于地理教學現狀,優化教學方法,運用生活化的手段,優化地理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直觀地認識到地理知識的現實意義,增強學生的生活智能,從而構建生活化的智慧課堂。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除了關注知識外,還需要關注知識背后的鄉土知識,根據教材內容進行系統總結,結合學生所處現實生活進行知識梳理,讓學生立足現實生活環境,對教材知識進行分析對比,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從而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要重點關注鄉土知識,借助生活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高中地理“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移動”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本地氣候,探索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和移動的主要特征。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地圖,講解教材中所提及的氣壓帶和風帶的主要特征、分類原則和主要區域等,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大致認識。其次,組織學生描述所處生活環境的氣壓帶、風帶,讓學生根據本地氣候特點,明晰本地所處氣壓帶區域。第三,開展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分別闡述自己對本地氣候特點的看法,并根據教材所講述的氣壓帶、風帶特征研究本地氣候,從而更加科學地確定本地所處氣壓帶、風帶區域。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氣壓帶、風帶特征的印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第四,進行概括總結。教師要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系統復述,在復習鞏固中,對所學知識形成深刻印象,以提升學生地理學習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引導作用,幫助學生發現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促使學生構建更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關注鄉土知識,將鄉土知識融入地理教學,讓學生結合地圖信息進行學習。在生活化的探究中,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實現高效學習。
眾所周知,地理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包含著很多地理元素。但是,不是所有學生都具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他們往往對生活中所包含的地理元素熟視無睹,最終導致無法有效應用地理知識化解生活難題,影響智慧課堂的構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獨具慧眼,尋找到地理知識的生活原型,讓學生結合生活原型去發現地理知識的應用意義,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生活智能。
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自轉”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地方時和區時知識,教師可以這樣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有親友在國外生活、工作、學習嗎?你們通常在什么時候和他們通電話?你認為什么時候通電話可以不打擾他們的休息,也不會影響自己的睡眠?”這些問題十分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是地理知識生活原型的外在表現,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地方時和區時,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學生所接觸的生活原型,講解地方時、區時知識。這種教學方式不僅便于學生記憶和理解,還可以增強學生生活智能,對構建智慧課堂大有裨益。例如,如果學生有一個英國親友,教師就可以借此向學生講解本初子午線、世界區時劃分,并講解英國與中國的時差,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通話時間,深入理解地理知識。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現實生活,選擇生活原型,借助生活原型的優勢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外顯出來,將學生無意識的生活經驗轉化為有意識的生活智能,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實踐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增強生活實踐能力,從而實現構建智慧課堂的目標。開展生活化教學實踐,可以讓地理知識變得更加淺顯易懂,能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的實際意義,使地理真正實現素質化教學,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轉”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太陽高度角變化知識,為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太陽直射點的季節變化和南北移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走出教室,開展生活化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旗桿的影子測量家鄉的太陽高度角,然后結合家鄉的太陽高度角,記錄家鄉的氣候等因素,并運用太陽高度角計算出太陽的直射緯度。同時,為了深化學生的認知,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計算太陽能熱水器角度、太陽高度角、不同季節之間的數字關系,促使學生發現地理知識的實際價值,增加學生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生活智能,實現智慧課堂的構建。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的實踐方式,將復雜的地理知識變得更為簡單易懂,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增長學生的生活智慧,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構建生活化的智慧課堂提供不竭動力。
在地理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發現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之外,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地理知識生活化較強的優勢,多渠道挖掘生活化教學素材,實現多元滲透,促使學生發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實現增強學生生活認知的目標,促進智慧課堂的構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立足地理知識,構建完善的生活化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地理認知水平。
例如,在高中地理“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教學中,教師可立足生活視角,引導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讓學生發現農業生產的必要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立足于多元視角,進行綜合討論。如可以引導學生從自然因素、生產資料、勞動力、科技進步、市場需求、交通運輸、國家政策等角度,發現各個農業生產條件的影響作用。其次,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可以從生活化角度出發,闡述知識。如就科技進步而言,需要從培育良種(袁隆平先生的貢獻)、改進灌溉技術(滴灌、噴灌等)、改革耕作方式(深耕細作、套作間作等)等角度,讓學生發現地理知識的現實意義。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生產資料(動植物、農具、農藥、化肥)、勞動力、市場需求(城市發展、工業發展)、國家政策(科技發明、政策扶持)、交通運輸(海陸空)等角度,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促使學生不斷發展生活認知,為學生系統掌握地理知識奠定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角度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多元理解,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促使學生不斷完善地理思維,優化地理思考方式,為構建智慧課堂奠定基礎。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地理知識的趣味性,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地理知識,幫助學生增加生活經驗,增強生活智能,為構建智慧課堂提供支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將生活元素滲透到地理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關注鄉土知識、尋找生活原型、開展生活實踐和多元滲透生活等方式,使地理知識回歸生活,加深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提升學生地理素養。
[1]呂志忠.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生活化教學案例探析[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02).
[2]蔡璐.地理生活化教學資源開發路徑探析[J].成才之路,2019(02).
[3]趙慧園.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8(22).
[4]麻瑞瑩.基于生活化情境教育的地理教學設計模式構建[J].地理教學,2018(19).
[5]謝艷.中學地理生活化教學研究[D].安慶師范大學,2018.
[6]張艷霞.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學案例設計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