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多海
.【摘 要】本文論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的做法,從結合詞匯探尋文化底蘊、指導交際避免文化遷移、精準翻譯掌握文化意義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有效滲透文化觀念,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 日常教學 文化觀念 滲透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B-0133-02
現今,世界各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英語則是國際通用語言。為了在交流過程中更為流暢,需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更多文化觀念,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不同的語言文化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若不懂得這些文化差異所在之處,則在交流過程中往往無意間便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因此,學習英語,就要了解 English native speaker 的語言文化,而在英語日常教學中滲透西方的文化觀念,便是筆者所采用的方法。
一、結合詞匯,探尋文化底蘊
結合詞匯,探尋文化底蘊,即:追溯源頭,了解精彩典故;追溯背景,了解象征意義。
(一)追溯源頭,了解精彩典故
每一個語言的單位體詞匯都有其形成的原因,漢語如此,英語亦如此。因此,在一段文章中遇到一些詞匯時,教師應該在備課過程中探尋源頭,在授課過程中帶領學生了解精彩典故,這樣易于學生接觸別國的文化、增加見識。
例如在遇到“Achilles heel”這個詞匯時,學生在查詢字典的過程時,了解到該詞匯的中文注解是“致命的弱點”,為了使學生加深對該詞匯的理解,筆者為學生發掘這個詞匯背后的典故,當作故事講給學生聽。這個詞匯出自古希臘的神話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被譽為戰神的阿基里斯,傳說中阿里基斯一出生便被浸泡在一種神奇的藥水中,從此便刀槍不入了,但在他浸泡的時候,他的母親握著他的腳踝,腳踝沒有沾到藥水,因此腳踝便成了他致命的弱點。學生在聽筆者講述這段典故時,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課堂教學達到很好的效果。
在英語文化中還有很多這樣的蘊藏在詞匯背后的精彩典故,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心尋找。如“catch-22”是出自美國著名作家的小說中,用來表示不成文的規定、滑稽等意思。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西方英語的文化觀念。
(二)追溯背景,了解象征意義
同一件事物,文化背景不同,所象征的意義也會不同。如“龍”在中國,引申義是“美好的事物”的意思,但與之相對應的英語“dragon”在西方則是“黑暗;殘暴”的意思,所引申的是不好的事物。因此,需要引導學生多了解一些關于英語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義,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更了解對方的文化傳統。
例如“black”在翻譯的過程中,常被譯為“黑色;黑色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化中,“black”常被引申為黑暗,泛指不美好的事物,如“black words”表示“不吉利的話”。而“white”在西方則象征一些美好的事物,代表著純潔,如“a white day”表示“美好的一天”,“white life”表示“美好的生活”,婚紗等也都以白色為主;但在中國則不是如此,是現今逐漸受西方思想影響才使用的白色的婚紗。又如紅色,在中國,是用來象征美好的事物的,過春節時要貼紅對聯,辦喜事時要張燈結彩,這些都以紅色為基本色調;但在西方紅色代表“血腥”的意思,如“red-headed”的意思為“狂怒”,“red-ruin”的意思為“戰禍”等。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象征意義也是有所區分的,有的甚至大相徑庭。因此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滲透西方的文化觀念,以一個主人公的形式,更深層次地了解 English native speaker 的語言文化,才能在交流過程中有所避諱,達到和諧交流的目的。
二、指導交際,避免文化遷移
不同國家的人民有不同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在指導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要避免發生文化遷移。
(一)個人集體有別,注意價值取向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中,向來以“仁、義、謙、謹”來教化人類,從而形成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而西方人表現出來的是“善于表現,體現個人價值”。因此,基于存在著價值取向的不同,在日常教學中要滲透這種文化差異,讓學生有一定的思想認識。
例如,從簡單的日常交流而言,中國售貨員和買家之間的對話常是“你需要什么呢?”但在西方售貨員與顧客之間,詢問顧客需要什么的方式則是“我能為你做些什么嗎”,則更注重顯示出個人的價值。或者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詢問學生是否聽懂了教師的講解,中國教師通常問“同學們,你們聽懂了嗎?”但同樣的問題西方教師則會問“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我剛剛講清楚了嗎?)”這樣的詢問方式,以自我為中心,則更體現出自我的價值。在中國,人們的認識中,都會覺得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當個人的利益和群體利益發生沖突時,需放棄個人的利益,保護集體的利益;但在西方,則更注重個人的所得和個人的體現,這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形成的正常現象,沒有哪種更具有優越性。
在交際過程中,明白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價值取向是不同的,了解文化差異,可以有效避免產生誤會,同時這也是在英語教學中需要滲透文化觀念的重要因素。
(二)謙遜驕傲有別,注意國民性格
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孕育出來的國民性格也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國,國民的性格大多是“謙虛、含蓄”為主,并以此來立足,顯現個人涵養;但在西方,國民性格大多是“驕傲、張揚”的。因此,需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這種文化觀念,避免發生文化遷移。
例如,在西方某學校中發生的一件事情充分顯現了這一點,事情是這樣的:一名外國教師發現一名中國留學生的帽子很漂亮,便說:“Oh,you have got a very beautiful hat!”這是一句極具贊美的話語,但中國留學生卻回復道:“No,no.It is only an ordinary hat.”但心中是高興的,教授便陷入了不解:明明這頂帽子很好看,為什么她卻要說很一般呢,表現出來還那么高興?這便是國民性格存在不同所導致的現象。同樣在中國,在搭訕過程中,會選擇從年齡、收入等來展開話題,采用“How old are you?”等日常常用交流語展開交流,但同西方人交流時,對方便會認為這是在窺探其隱私,會表現出不悅,而歸根結底也是因為性格不同所導致。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多為學生滲透一些西方文化觀念,讓學生了解和認知,從而在同外國友人交流時,可以尊重別國的文化,盡量不去觸碰一些忌諱性的話題,和諧地進行交流。
三、精準翻譯,掌握文化含義
翻譯是高中英語學習的重點,考查一名學生是否了解文章的方式,就是要看其是否可以翻譯出原文的意思,但在翻譯過程中,學生往往選擇的方式是逐字逐句直接對照詞匯的意思進行翻譯,其中中國文化的元素很多,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意境。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滲透文化觀念,掌握其中的文化意義,做到精準翻譯。
(一)轉變喻體,掌握文化差異
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存在著差異,在交流過程中,許多可以直觀翻譯的文本,也要顧及文化的不同,培養學生的這種意識,就需要從滲透文化觀念入手,使學生了解并逐步掌握,轉變喻體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龍”具有很高的地位,是吉祥的象征,是風調雨順的保證,是民族和諧的標志,但“dragon”在西方文化中表示的是“魔鬼”,象征的是邪惡和暴力。因此,在組織語言翻譯的過程中,就象征含義,需要轉變喻體,才可以達到和諧交流的目的。如“亞洲四小龍”的翻譯為“four Asian tigers”而不是“four Asian dragons”,但 tiger 和 dragon 在象征意義上是有一些相似的;同樣地,“望子成龍”在中文中表示對孩子最美好的期盼,但要直接翻譯的話,西方人似乎就不理解了,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結合文化差異,譯為“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somebody”。又如“a lion in the way”可以翻譯成“攔路虎”,“as strong as a horse”可以翻譯成“力大如牛”,通過這樣的翻譯方式,既表明了原有的意思,又顧及了文化差異的因素。
通過轉變喻體,在翻譯過程中,既可顧及原意,又可以妥善地表達,做到精準翻譯。所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翻譯,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使其在交流過程中才不會捉襟見肘、惹人生厭。
(二)原汁原味,掌握文化風采
在目前的教育大背景下,翻譯講究的無非是要原汁原味,這樣才能真切地翻譯出原意的韻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主張學生滲透西方的文化觀念,在翻譯過程中不能篡改原意的韻味。
例如在翻譯“If you do not leave,we will die together.”如果學生直接就字面逐字逐句地翻譯則為“如果你不離開我,我們將同歸于盡”,但如果結合西方文化,從原意上進行翻譯的話,意思則為“你若不離不棄,我定生死相依”。從字面和原意上進行翻譯,出現完全不同的兩種韻味。又如“When Greek meet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從字面上翻譯指的是兩個軍隊打斗的場面十分激烈,但若不按照字面進行翻譯,結果就會出現很大的轉變,有的學生會將其翻譯為“張飛遇張飛,殺得滿天飛”的答案,極其生動形象。
在翻譯過程中遵循原著的風格和韻味、原汁原味地進行翻譯,需要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意義。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要滲透文化觀念,學生才能做到精準翻譯。
英語,作為語言學科,其學習目的就是要在生活實際中將所學化為所用。在高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探尋西方的文化底蘊、掌握其不同的文化意義,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張 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2]程曉棠,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法,2016(5)
[3]王 薔.從綜合語言語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挑戰[J].英語教師,2016(6)
[4]唐德根.跨文化交際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9)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