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內容摘要:當前,市場化水平是衡量經濟建設過程的重要指標,對經濟社會中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為了探究市場化水平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影響,本文選取了2008-2016年全國31個省份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市場化水平的提升能顯著推動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此外,本文還研究了市場化水平對商貿流通業的區域差異影響,發現市場化水平的提升對西部地區流通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最大,中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最小。
關鍵詞:市場化水平? ?商貿流通業? ?區域差異
引言
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轉折點,自此后,經過多輪的市場化改革,我國經濟水平以年均接近10%的破紀錄水平快速增長。在這其中,我國商貿流通業更是從最初的落后行業發展壯大成為競爭性行業中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在新經濟形勢下,市場化的推動進一步釋放了流通業的經濟活力?,F有研究已經表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不僅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促進就業增長、提升消費動力等方面(王春宇、仲深,2009)也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通過探討市場化程度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對于我國當前面臨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改革目標都具有實踐和理論意義。
此外,從現實情況來看,當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還存在增長基礎不牢固、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稅收負擔重等問題(荊林波、王雪峰,2012),說明流通業在我國尚處于向現代流通業轉變的階段,企業競爭力薄弱,未能充分參與國際分工,產業層次總體上呈偏低態勢。也正因如此,我國地區之間的競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受到區域性的商貿流通業競爭的影響。商貿流通業發達的地區,產業規模增長快,新型流通方式快速建立,生產向消費轉化渠道暢通,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度強,最終實現區域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任保平、王辛欣,2011)。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化水平對商貿流通業影響的區域差異值得進一步探究。
市場化與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理論邏輯分析
雖然我國學術界關于市場經濟和市場化的研究不斷出現,但是一方面關于市場化程度及其測度的研究實際上并不完全;另一方面,專門探討市場化水平對于商貿流通業影響的文獻也不多見。因此,本文主要從市場化以及市場化進程推動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理論機制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市場化
根據《市場化》一書,市場化通常被定義為市場機制在一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配置發揮的作用持續增長的過程。據此,張曙光等(2000)提出,這一概念容易割斷市場化的內在聯系,并提出市場化過程的內在本質在于經濟的自由化、平等的市場規則的形成、市場秩序的進步、交易規模不斷擴大的一個歷史積累的過程。
為了進一步加深市場化經濟產生的影響,結合以上概念,以流通業為基礎,可將流通市場化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流通主體、流通客體、流通范圍和流通渠道(見表1)??梢钥闯?,流通市場化后,市場在其中發揮著越來重要的作用。
通過流通業市場化的主體、客體、范圍以及渠道的劃分,可以將我國流通業市場化劃分為起步、完善以及后市場化三個階段。在起步階段,也就是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剛剛開始復蘇,市場化開放程度低,商貿流通業也處于緩慢發展階段,這時期商品貨物少、規模小,并且企業壟斷現象嚴重,市場的影響較弱(楊守德、趙德海,2015)。在完善階段,市場化在此期間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原有計劃經濟下的供銷社、批發市場等紛紛倒閉,新的經濟業態與經濟形勢逐漸發展完善,民營經濟、私人經濟也開始大量涌入,市場競爭激烈,此時,商貿流通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倒逼形勢。后市場化階段中,市場體系和制度已趨于完善,市場在流通主體、流通客體、流通范圍和流通渠道等方面都起到決定性作用。并且隨著“互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的興起,流通業市場化正逐步走向成熟。
(二)市場化進程推動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理論機制
首先,市場化進程主要從三個方面改善推動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分別為社會資源向流通業的轉移、優化要素資源配置以及減弱地方保護主義力量。流通業市場化意味著政府干預不再向計劃經濟時期一樣事事干涉,一些龐大的流通壟斷企業也不能依靠政府力量壟斷市場。社會資源因此能依據資本的逐利性進入流通業(柳江、程銳,2015),非國有經濟也得到了發展空間,成為盤活經濟的重要力量,并且流通主體也在市場的導向下優勝劣汰,促進流通業的高速發展和流通效率的快速提升。
其次,市場化進程極大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的一個基本概念就是利用市場機制調節資源配置,這也是各類要素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基礎。市場化過程的內在本質在于經濟的自由化,要素市場的發展促進了資金、勞動力、技術等資源的自由流動,使其在地區間的轉移和流動合法化和便利化,促進了流通體系和流通結構的合理化,也為產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并與之實現積極的良性循環。
最后,市場化進程減弱了地方保護主義力量。鑒于我國發展的歷史、政治以及地理因素等原因,地方保護主義常常是影響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尚未非常有序的時候,流通領域中的混亂現象是最為普遍的。比如,流通主體多頭經營、流通價格任意改變、不正當競爭、部門壟斷、地區分割等(王先慶,2011)。而隨著市場化水平的提高,地方保護主義也逐漸削弱,地區間的流通貿易加強,流通結構逐漸合理,流通行為愈加規范,流通效率不斷提高,流通形式也呈多樣化發展。
數據、變量和模型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國泰安數據庫、各省份統計年鑒和王小魯、樊綱等編制的《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并最終整合成2008-2016年的31個省份的省際面板數據。國泰安數據庫提供了大部分的數據,缺失的部分數據則經由各省份的統計年鑒進行補齊。由于《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提供的市場化總指數的年限為2008-2014年,因此2015-2016年的市場化總指數依據直線法處理所得。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本文對模型中的主要連續變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生產總值、交通設施和外商直接投資總額進行了對數處理。
(二)變量和模型
為了對市場化水平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做出評估,本文設置計量模型如下:
(1)
在這個模型中,i表示地區,t則表示時間。被解釋變量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對數值(lnconsit),由于在實踐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常常被用來綜合反映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水平,涵蓋了批發、物流、住宿、零售、餐飲等多個部門的發展狀況,因此選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作為被解釋變量來反映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現狀是合理且恰當的。
關鍵解釋變量為市場化指數(marit)。當前較為全面且被廣泛使用的市場化指數是由樊綱、王小魯等編制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和《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前者年份范圍為1997-2009年,后者的年份范圍為2008-2014年。但由于最新版把2008年以后的構建方法進行了改變和修正,因此這兩份市場化指數并不能合并使用。最后,本文使用直線法補充了2015-2016年的市場化指數數據,對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在更長的時間段上進行了分析。
控制變量選取了人均生產總值的對數值、第三產業比重、人口規模、交通設施的對數值和對外開放水平的對數值。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通常來說,經濟發展水平越發達的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基礎會越好,因此本文選用人均生產總值(lnpgdpit)來反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也會對流通業的發展產生影響,由于流通業與第三產業關聯度比較大,本文選取了第三產業比重(indusit)作為表示產業結構變化的代理變量;人口規模水平(popit)對商貿流通業的影響主要來源于勞動力的供給和消費的需求,本文以年末人口數作為代理變量;交通設施(tptit)由公路里程數和鐵路里程數來表示,由于交通設施越完善的地區,物流會越發達,發展流通業也更為有利;對外開放水平(ftecit)則通過外商直接投資貨物進出口總額來衡量,一般而言,對外開放水平越高,越能促進流通業發展。
表2 給出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可以看出,2008-2016年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達到4354.63億元。市場化水平平均達到5.986,總體偏低。人均生產總值則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平均達到37049元;第三產業比重平均達到42.75%,說明我國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已經達到比較高的占比;交通設施和對外開放水平則分別平均達到了109097.79公里和597195.53萬美元。
實證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一)平穩性檢驗
為了驗證本文省際面板數據回歸的平穩性,本文利用LLC檢驗方法進行了面板單位根檢驗,原假設為“面板包含單位根”。表3給出了LLC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本文回歸模型中的主要變量的p值均小于5%,也就說明,變量均在5%的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因此,可以得出本文的面板為平穩過程的結論。
(二)全國整體回歸結果分析
表4給出了全國整體的回歸結果,不難看出,本文指標選擇較為合理,回歸結果較好地擬合了當前我國流通業發展現狀。表4中的第一列采用“回歸+穩健標準誤”的方法來減少異方差的影響,使得回歸結果呈現穩健狀態;第二列使用加權最小二乘法(WLS)進行回歸,回歸結果的顯著程度不變,但系數均有所變小;最后,由于2015-2016的市場化指數均為直線法處理所得,本文在剔除2005-2006年的數據后進行回歸(第三列),可以發現,回歸結果與第一列并無明顯的不同,因此,回歸結果較為穩健。
總體而言,市場化水平的提高對商貿流通業在1%的顯著水平上起促進作用,這也說明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商貿流通業的飛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市場化進程的驅動,也說明了市場化水平的提高會有助于社會資源向流通業的轉移、優化要素資源配置以及減弱地方保護主義力量(李振林,2017)??刂谱兞咳司a總值、第三產業比重、人口規模、交通設施和對外開放水平均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起到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
(三)分區域回歸結果分析
表5給出了分區域的回歸結果??梢园l現,總體而言市場化水平對東、中、西部地區都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市場化水平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最大,市場化指數每提高1個單位,西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對數值將提高0.259個單位;中部次之,系數為0.106;東部最小,系數僅為0.0456。這主要是由于在我國,東部地區是改革開放最早的區域,市場化水平最高,西部地區則由于深處內陸,市場化水平一直偏低。因此,基于邊際效應遞減理念,東部地區的市場化水平對流通業的影響反而減弱;而對西部地區來說,市場化水平每提高1個單位將給西部地區流通業帶來較大的增長。
此外,可以看出,對外開放水平對商貿流通業呈現正面影響,但其結果在統計學意義上并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國外市場雖然可以看作是國內市場在貿易上的延伸,但我國的流通業尚處于發展轉型時期,信息流、商流、物流等方面的流通體系和機制不健全,再加之近年來國際市場形勢險峻,在對外開放進程中的低效率運作反而也會對流通業的發展起到阻礙作用,進而中和了外商投資的作用。
結論與建議
為了探究市場化水平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的影響,本文選取了2008-2016年全國31個省份的省際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市場化水平的提升能顯著推動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此外,本文還研究了市場化水平對商貿流通業的區域差異影響,發現市場化水平的提升對西部地區流通業發展的促進作用最大,中部地區次之,東部地區最小,這主要是受邊際效應的影響。在控制變量上,可以發現,總體上人均生產總值、第三產業比重、人口規模、交通設施和對外開放水平都對商貿流通業呈現顯著的促進作用。根據本文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加快市場化進程,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秩序與規范,實現各經濟主體的平等發展。市場化水平的提升能有效促進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尤其是我國的西部地區。在這個基礎上,我國政府可以適當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提高市場交易效率,實現我國經濟的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