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迅安

內容摘要: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流通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而流通產業又反作用于國家經濟發展體系,成為了促消費保增長的重要途徑。從事物發展周期來看,流通產業已由發展高峰進入下行發展階段,對此,流通產業必須依托于人工AI、“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進行自我完善。本文以流通業促消費保增長的功能入手,對流通產業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具體實踐研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及建議。
關鍵詞:流通業? ?促消費保增長? ?組織再造? ?功能創新
前言
2008年,我國將“擴大內需”作為基本的國家發展戰略,并將“促消費保增長”做為經濟發展的重點。2016年,我國在《商務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全面推動流通產業升級,提升流通領域標準化、信息化、集約化發展能力,充分發揮流通產業促進消費、引導生產、改善民生的基本功能。”規劃還強調:“引導并促進流通組織的全面升級,逐漸完善中小企業流通組織結構,建立健全其內部治理體系。”從宏觀視角分析,“互聯網+”對國內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國經濟結構及生產方式都得到了極大優化,這對流通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挑戰。
我國商貿流通業功能分析
(一)我國商貿流通業促消費功能分析
生產領域的發展都依托于流通業基礎。流通產業鏈接了生產與消費,在供給側改革中承擔了關鍵角色。2017年,我國郵政流通渠道業務總量達到9763.71億元,同比增長32%;快遞業務總量超過400億件,同比增長28%;同時,與快遞業務配套的運輸收益達到4957.11億元,同比增長24.7%。綜合數據發現,我國郵政快遞業務收益達到總利潤的74.9%,同比增長1%,整體占比數據說明流通業已成為我國傳統郵政行業的利潤來源。隨著郵政領域運輸業務的不斷增加,我國流通產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其流通結構、渠道路徑、基礎設施等方面得到全面優化。在流通業發展的同時,其也帶動了運輸業、零售業的發展。從零售產業來看,電商平臺對流通業影響最大,新零售增長及增速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11年我國電商零售僅有0.8萬億元,但隨著電商推廣力度的不斷增強,2017年我國電商零售額達到了7.2萬億元,其增長了900%。另外,2011-2017年,網絡零售增速由68%下降至39%,說明新零售業態逐漸成熟且得到了購物群體的認可,這對擴大內需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這也說明我國網絡新零售產業發展進入平穩期。
(二)我國商貿流通業保增長功能分析
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流通產業發展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其開始步入市場化、體系化、規范化的發展路徑。為有效滿足消費群體的需求,流通業將擴大內需作為發展重心,其逐漸推動供給市場平衡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流通業的行業規模、管理體制、體系建設等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其在促消費保增長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實踐表明,流通業的全面發展能夠有效提升國民生產總值,其增加值每上升1%則GDP漲幅上升0.32%。2016年,國內商貿流通產業增長規模拓展到9.6萬億元,約占國家GDP總量的12.9%,其直接或間接影響居民的消費水平,對GDP的貢獻率達到了64.6%,同比增長上升4.9%,該增幅是2001-2016年最高的增長數值,說明其對GDP貢獻率高。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流通產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顯著,其能夠推動產業結構的全面升級、有效緩解國家資源錯配現象、促進供需關系持續均衡發展。流通業發展對就業市場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隨著“最后100米”理念的提出,流通業成為第三產業中就業指數最高的領域。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國商貿流通領域工作人員達到5012萬人,同比增量達到0.6%。因此,現代流通業具有推動經濟增長、服務民生、推動就業及確保社會安全穩定的作用。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物流業對經濟體系的“調結構、保增長、促轉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作為經濟驅動引擎的功能日益突出。
我國流通業發展阻礙分析
(一)粗放式發展不利于流通組織結構優化
基于理論視角分析,流通業在社會再生產體系中始終居于“終端位置”,很多企業都將其視為保障基礎,而不是必備條件,對此,流通業發展空間受到限制且沒有形成穩定的發展架構。所以,國內流通業大多呈現出“粗放式”的發展特征,其競爭力不強、高端供給較少、同質現象突出。由于流通業業態不夠合理,其導致了國內流通業無法完成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進程。基于新零售業態不斷的發展背景,僅有國美、蘇寧、百聯集整體銷售額度突破千億規模,而上述企業都有著極為發達的流通基礎,能夠確保實現全國配送“次日達”,尤其是蘇寧易購自有的物流配送體系,其大部分商品都能做到“當日達”。2017年,國內百強零售企業銷售總量約占社會零售總額的16.6%,而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達到60%。我國流通業產業規模較小、結構分散、同質突出,始終無法形成規模化發展趨勢。所以,我國流通業必須從國家戰略視角出發,不斷優化產業組織形態,對其自身進行整體規劃。
(二)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
流通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我國流通業發展長期滯后,其信息化、現代化、標準化水平都相對較低,故無法滿足市場高度發展需求。一方面,國內流通業缺乏統一的規劃及標準,現有的物流設計相對陳舊、標準化程度較低、規模化水平較小。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共享不足,我國大多數的物流企業都在建設自己的基礎設施,這就導致了建設重復程度高,從而出現了兼容性、配套性差及資源浪費的問題。因此,流通產業信息化、現代化之間的融合度急需提升,建立符合電商時代消費產業需求的流通體系極為重要。
(三)商貿流通業經營環境有待改善
由于國內對于流通產業整體重視不夠,其管理模式相對滯后,從政策、資金、戰略來看,都存在極為顯著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法規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很多流通業的相關經營活動難以通過審批;另一方面,國內流通產業成本居高不下成為普遍現象。2017年,我國物流費用達到12.1萬億元,約為GDP總量的14.6%。另外,由于地方保護主義普遍存在,流通市場存在極為突出的條塊分割現象,這不利于產品配置優化及資源市場的流動。從資金支付來看,流通業占款、壓款現象較為突出,商業主體間資本周轉率不高,流通主體間關聯性低,這導致了其現代物流體系規模化、集團化發展水平低,競爭力難以提升。
(四)流通業競爭力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
我國流通產業現代化處于起步初期,但由于流通業多元化發展趨勢已經形成,新興企業競爭力不強,故我國流通產業呈現出無序發展狀態;雖然我國流通產業數量增長較快,但其整體獲利能力較低,流通現代化發展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如我國流通領域經營性企業多達360多萬家,但大型的集團企業或連鎖企業相對較少,規模化企業比例不足1%。另外,國內流通業存在發展不夠均衡的現象,東西部差異、農村與城市間的差異普遍存在,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對流通業影響相對較大,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京津等地區的流通業發展就相對成熟,而經濟發展較慢的中部及西部地區,其流通業就極為落后。
我國流通業促消費保增長發展策略分析
(一)創新流通組織形式
要創新流通組織形式,就要在構建現代化新型流通組織形式的同時加強流通網絡現代化管理。一方面,流通企業要構建現代化新型流通組織形式,隨著人工AI技術、智慧物流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對現有的流通體系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所以,建立健全現有的市場體系,構建連鎖、電商、智慧于一體的流通模式,要從管理技術及科學視角進行創新,并要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效果。從連鎖視角分析,在互聯網的影響及推動下,我國各商業業態呈現出創新化、多極化發展趨勢,快閃店、無人零售逐漸成為新興業態。“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加速了我國“大數據”體系的形成,“大數據”技術通過數據匯總及分析,能夠全面了解消費群體需求,其提升了企業規范化、創新化水平及發展能力。在電商零售平臺的撮合下,資金、物流、信息等都得到較好的匹配及發揮,從而確保了各級主體都能夠獲得較好的收益。在全面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同時,應對傳統交易方法進行研究,通過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更好的提升客戶的購物體驗,讓其具有“體驗式”營銷的屬性;另一方面,需要加強優化流通網絡現代化管理,流通業現代化發展必須以信息化、數據化發展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推動商貿流通業現代化發展,應用新手段、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提升國內流通業的水平,確保其向規范化、現代化方向發展。首先,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流通企業要想實現區域的競爭優勢,必須以良好的基礎設施為支撐。對此,流通企業可以選擇強強聯合,由幾家流通企業共用同一套基礎設施,通過提升現有資源利用率,全面提升顧客的滿意度及忠誠度,進而推動供應鏈價值的有效實現。其次,要進一步完善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國家要針對流通業出臺配套性政策機制,從市場供需平衡、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發展模式等視角出發,加強對現代流通業的規范化建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特許經營、連鎖經營及物流“一體化”現代流通體系。最后,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及規范作用。在市場得到全面規范同時,加強“大數據”體系、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的應用,從而不斷提升流通業的可視化發展進程。
(二)實現流通組織功能創新
在推動新型流通模式的前提下,應注重流通業的組織創新、功能創新、模式創新。在傳統供應體系中,流通環節居于供應鏈最末環節,傳統發展理念認為,上游環節對流通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處于末端的流通業在供應鏈體系中會受到制約,其難以發揮應有的功能。所以,必須要對物流業供應鏈進行全面整合,提升企業的自主性、主導性、均衡性特征。隨著流通業發展需求不斷轉換,市場供需關系日益復雜,因而要對流通組織功能進行創新,以此滿足多元化的市場主體需求。另外,要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讓物流能夠進行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創新,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首先,要實施流通集聚輻射集約化戰略,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完善創新流通體制,全面推動流通業集約化發展戰略,積極構建聚輻平臺,確保平臺要素能夠和平共處、數據共享、資源集聚,必須要重視供應鏈的流通需求。對此,要加強流通業產業升級優化,增強產業的信息集聚應用,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企業的流通成本,從而使得流通業能夠獲利良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專業的流通市場在整個體系中承擔中介功能,對此要結合專業市場發展趨勢,加速生產企業與服務環節的融合效果,確保兩者能夠發揮出整合優勢,確保供應鏈整體效率能夠得到全面提升。國家要建立統一的流通業管理體系,對符合共享標準的信息要全面錄入系統,通過為流通企業提供查詢、咨詢及其它服務功能,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
其次,要加強產業互動發展,實現流通業一體化發展。政府要加強產業間發展互動,通過確保關聯性產業做到“一體化”發展,從而為更多的關聯主體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對此,要以流通業發展為驅動力,充分發揮現有物流體系的促進及引導功能,發揮城鎮化、新農村與城市發展的優勢,降低城鄉二元結構差距,確保國內消費市場更加活躍。同時,要打破傳統的商業布局理念,構建具備網絡化的市場發展體系,各省市要建立自己的流通產業基地,為流通企業提供發展機會,加速現代物流建設速度,確保資金流、物流、人流的快速集聚,以提升產業的整體輻射效果。國家要從立法視角,打破傳統的地方保護主義及各類流通壁壘,讓企業進行透明化的運營,不斷推動國內流通業向“一體化”格局方向發展。
再次,要培育流通龍頭企業,積極提高企業自主經營水平。政府要加大流通市場主體培養力度,建立“多端發展體系”,即按照不同的區域形成不同的“龍頭”,牽引國內流通企業逐漸集聚,形成具備核心競爭優勢的產業體系。當前,新零售的獨立性、自主性更加明確,其為有效提升整體效率奠定了基礎。發展模式創新,能夠明顯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從而推動國內流通業發展規模。因而,必須要建立獨特的發展策略,不斷提升企業的管理經驗及經營能力,逐漸培養部分企業向大型集團方向發展。流通企業應當適當的調整自己的經營戰略,全面實施連鎖經營模式,打破傳統聯營特征,推動產業格局向“聯營+自營+租賃”模式發展,通過不斷提升自身盈利水平,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總結
研究發現,國內流通業能夠促進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推動國內經濟健全有序發展、提升國內整體就業水平及就業能力,從而達到促消費保增長的目標。本文結合具體案例對流通業的發展困境進行分析,找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踐研究制定了促消費保增長的策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充分發揮消費群體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會廣泛應用于流通領域,隨著我國消費模式的革命性變化,為確保我國消費水平整體提升,推動流通業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成為流通業轉型發展新的增長核心。
參考文獻:
1.郭偉奇.商貿流通業發展與消費增長的聯動效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4)
2.依紹華.強化自主品牌對促進品質消費的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7)
3.袁曙.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必要性及其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6)
4.趙武.商貿流通業的經濟增長效應及深化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6(13)
5.祁京梅.2016年消費形勢分析及2017年走勢預測[J].理論學刊,2017(1)
6.基于動態面板數據的流通業對新型城鎮化的影響機理與因素分析——以江蘇省為例[J].中國流通經濟,2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