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芬 高慶彥 童彥 張玲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2007-2017年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結果表明,人口老年化對居民消費影響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分地區分析發現,人口老年化對居民消費受地區異質性影響顯著。其中,東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呈現出顯著正向影響;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負向影響。在控制變量方面,居民收入、金融集聚、社會保障水平均對居民消費產生顯著正向影響。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居民消費? ?地區異質性? ?居民收入? ?影響研究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水平呈現出下降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國內人均消費支出由2013年72.2%降至2017年70.54%。與此同時,我國人口結構發生較大轉變,對于經濟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41億人,占總人口比重17.3%,比上一年增加0.6個百分點,且預計到2030年老年人口比例將上升至25%,人口老齡化持續增加已成為我國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不同年齡階段群體消費結構呈現差異化,人口結構變化必將會引發消費傾向的革新。因此,研究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異質性,導致居民消費水平也具有差異性。因此,基于地區差異性視角,研究不同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影響,可為居民消費升級提供參考指導。
文獻回顧與研究
關于人口老齡化與消費水平之間的關系論述,國內外學者從不同領域,采用理論論述、實證分析等方法進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理論層面。Beegle K等(2012)認為,老齡化群體消費會作用于經濟社會變量,會間接影響居民儲蓄水平。黃明清、聶高輝(2015)分析我國老齡人口消費現狀與消費特征,認為老年消費群體的增長,有利于促進未來老年群體消費質量的升級。近年來,少數學者開始關注區域化人口老齡消費群體的差異性。于瀟(2012)認為,我國各省人口老齡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顯著性關系。Lee R,Mason A等(2014)研究結果發現,老年撫養比與居民消費率呈負向變動關系,此結論得出對生命周期假設的拒絕意見。并且,老齡化對經濟發展較高地區消費水平的抑制作用要高于經濟水平較低的地區。
第二,實證層面。藏媛(2017)利用2004-2015年甘肅老年人口比重、居民消費水平等時間序列數據研究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甘肅居民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對居民消費呈負向影響,即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越大,居民消費水平呈現出下降趨勢。殷俊茹等人(2016)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人口年齡與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關系。結果發現,人口年齡與消費水平呈負相關,但在高齡群體中的影響效果不明顯。同時,身體健康的老年人消費水平較低,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群體消費水平相對較高。鐘培元(2017)將年齡設定為消費函數的內生變量,以2006-2016年省際面板數據實證分析,發現人口老齡化會顯著促進消費增長。王芳等(2015)通過2000-2016年數據研究人口年齡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結果表明,在中年消費群體中,老年撫養比變量不會顯著促進居民消費水平;但在老齡化群體中,老年撫養比對居民消費影響加大,對城鎮居民消費呈正向影響。
通過梳理現有文獻發現,已有研究在探討不同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機制時,得出存在正向顯著影響與負向影響關系。這些研究僅關注二者之間的線性關系,很少從地區異質性角度來探究。而依據現實情況及當前研究理論來看,不同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關系呈非線性關系,具有顯著地區差異性。因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建立動態面板模型,研究在地區異質性下,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這既是對前人相關研究內容的補充,也可以為引導居民消費提供理論參考。
數據來源與模型構建
(一)模型構建
結合上述分析可知,人口老齡化會影響居民消費結構,而居民收入、社會保障、金融集聚水平等因素對居民消費支出產生不同程度影響。為保證回歸結果的穩健性,在回歸模型中引入上述變量。同時,考慮到被解釋變量居民消費可能會存在序列相關性,即前一期的居民消費可能會影響當期消費、當期消費對前一期消費具有路徑依賴性,進一步引入控制變量相互之間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由此,構建動態面板數據模型:
在公式(1)中,下標i表示地區,t表示年份,解釋變量人口老齡化(ED),被解釋變量居民消費水平(TC),控制變量為居民收入水平(INC)、金融集聚水平(FA)、社會保障水平(RE)。為體現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區域異質性,將全國29個省份數據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地區。此外,公式(1)中引入居民消費滯后一期(TCit-1),解釋當期居民消費受上一期的影響。
(二)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被解釋變量。以居民消費(TC)作為被解釋變量,利用各地區居民消費額的絕對值表示,衡量指數為CPI。且為了研究準確性,將CPI指數將其調整為以研究年份為基期的實際值。
解釋變量。人口老齡化使用老年人口撫養比(ED)作為衡量指標,我國男性法定退休年齡為60周歲,通常情況下老年人退休以后會有一定適應期,其消費傾向存在滯后性。因此利用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值作為老年人口撫養比。
控制變量。居民收入(INC)作為影響消費的重要變量,收入的增長將會促使居民擴大消費支出,提高居民消費,因此本文將居民收入作為控制變量進行研究。并且,用人均GDP來衡量居民收入水平,并用GDP平減指數將其調整為以研究年份為基期的實際值進行表示。金融集聚(FA)利用金融業區位熵來衡量,計算公式如下所示:。地區金融集聚水平越高,會對居民消費產生促進作用。社會保障水平(RE)利用城鎮養老保險參與率衡量社會保障水平。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降低居民消費的不確定性,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費水平,促進居民消費結構的轉型升級。
由于西藏統計數據收集不夠完整、重慶市成立直轄市時間尚短,以及港澳臺地區數據參考性較低等原因,故在選取數據時不考慮這些地區。選取2007-2017年29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所用數據選自中國統計年鑒(2007-2017)、省級統計年鑒(2007-2017),以及地區政府官方網站數據。其中,統計數據缺失的年份,通過計算年平均增長值,進行補充與計算,具體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實證分析與結果說明
(一)平穩性檢驗
動態面板模型要求研究變量均是平穩變量,且為確認變量的上升趨勢與截距,利用LLC法與ADF法,對所有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知,居民消費、居民收入、老年人口撫養比均接受原假設,且在0.1水平下顯著,即各變量之間存在單位根,證明變量之間具有穩定性。
(二)協整性檢驗
通過對變量平穩性檢驗發現,居民消費、居民收入、人口老年化三個變量具有穩定性。為驗證三者的長期穩定性,消除偽回歸結果,確保回歸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采用Panel PP、Panel ADF、Group PP、Group ADF與Kao統計量,對變量進行協整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控制變量均拒絕原假設,且在0.01水平下顯著,說明變量之間具有面板協整關系,即存在長期穩定關系,不會出現偽回歸結果,可進行回歸分析。
(三)總體數據回歸結果
為了比較方便,筆者利用隨機效應模型(RE)與系統GMM模型進行回歸估計分析,得出表4結果。表4中AR(2)檢驗結果表明,系統GMM回歸結果不存在殘差二階自相關問題,并且Sargan檢驗值表明,系統GMM回歸結果不存在過度識別問題。因此,系統GMM的Sargan、Hansen檢驗的檢驗值大于1,估計結果較為準確。所示,估計結果以系統GMM估計結果為主。
根據系統GMM回歸結果可知,人口撫養比回歸系數為-0.5681,且在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隨著老年人口撫養比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的抑制性,即老年人口占比越大,居民消費水平越低。控制變量方面,居民收入、金融集聚與社會保障水平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481、0.623、0.671,且在1%顯著水平上顯著。說明居民收入的增加,會正向影響居民消費水平;金融集聚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費水平;社會保障制度越完善,居民消費水平越高。居民通過參加城鎮養老保險能夠降低未來不確定性,城鎮參保率越高,說明社會保障制度越完善,未來不確定性就越小,能夠促進居民降低預防性儲蓄進而增加當期消費。居民消費上一期回歸系數為-0.2258,且在1%顯著性上顯著,說明居民消費上一期消費對當期消費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即居民上一期的消費越大,當期的消費會變小。
(四)區域數據回歸結果
由表4給出東部與中西部地區面板回歸結果發現,東部地區N值存在二階自相關性,表明系統GMM估計結果不準確,RE回歸結果更適合;中西部地區N值不存在二階相關性,所以使用系統GMM模型較為合適。據表4可知,東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系數為0.652,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東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控制變量方面,居民收入、金融集聚、社會保障水平均對東部地區居民消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影響系數為-0.7285,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負向影響。在控制變量方面,居民收入、金融集聚、社會保障水平對中西部地區居民消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但影響程度低于東部地區。
由此可見,我國人口老齡化對東部與中西部地區的影響作用不同,具有顯著的地區異質性。主要是由于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居民可獲得較高的收入,居民在老年時也會保持原有的消費水平,或者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提升消費水平,使得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中西部地區居民由于收入水平有限,會將大部分收入用于儲蓄,不利于居民消費。當居民進入老齡化之后,幾乎沒有經濟來源,會進一步縮減消費,進而使得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作用。
結論與研究啟示
老年人作為特殊消費群體,其消費傾向、消費水平在這個年齡段有著獨特特征。同時,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著較大的差異,其消費理念與消費結構也會有不同的表現。通過上述實證研究表明,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負向影響。進一步分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地區進行實證回歸分析,東部地區的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負向影響,人口老齡化對居民具有顯著的地區異質性。基于上述研究結果,對人口老齡化、地區異質性與居民消費的研究有以下啟示:
第一,完善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為滿足不同地區老年人群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通過發展與補充現有商業保險與社會保險制度,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老年人口的消費支出,繼而擴大國內居民消費水平。具體而言,其一,以醫療保險為突破口,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在鄉鎮地區,大力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實現醫保全面覆蓋,減少老年人群因疾病帶來大額支出,繼而擴大其它方面的適度消費。其二,以低保、五保等為落腳點,優先解決城鄉居民養老問題。可通過加快新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方式,在制度設計上傾向于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制度,為老年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其三,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加快社會保險制度的優化升級。地方政府應通過政策扶持商業資本設立企業,發展適合老年人群的保險制度,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保障,繼而使其擴大其它方面的消費,以此拉動國內居民消費水平,拉動經濟增長。
第二,開拓老年人閑暇消費市場。當前,我國老年人用品市場存在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老年人消費水平,老齡消費用品行業將進入深耕市場階段。在此過程中,相關行業應根據老年人不斷變化的需求,開拓和建立新型老年閑暇消費市場。一方面,老年人對生活照料、醫療康復護理、精神文化服務需求較高,相關企業可投入資金積極拓展多樣的老年消費活動項目,滿足老年人逐漸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增加老年人醫療護理、體檢、護理型康復服務機構。另一方面,隨著老年人經濟保障水平提高,老年人文化娛樂消費市場空間巨大,可適度發展老年旅游產業。據此,旅游企業可以推出夕陽紅、最美老年游等豐富多樣的老年旅游產品,拉動老年人消費。
第三,打造老齡化金融消費產品。當前,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明顯加快,為了促進老年人合理消費,開拓老齡金融產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為此,金融行業應打造適合老年人消費的金融產品。具言之,商業銀行可打造具備老齡消費、投資與保障功能的金融服務體系。在投資領域,開發安全性高、流動性強的老齡金融投資產品,幫助老年人進行合理理財,為消費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在老年消費領域,適當增加老年人小額消費貸款產品,例如老年信用卡等,促進老年消費合理化;在老年保障方面,打造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等保障功能的金融服務,加快資金重組,開發具有綜合養老功能的社區,解決老年人基本的生活保障,將更多資金用于消費。通過不斷完善老齡金融消費服務體系,并在不同區域開展實施,將會大幅提升老年生活質量,促進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
參考文獻:
1.Beegle K,et al. Methods of household consumption measurement through surveys: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Tanzan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2)
2.黃明清,聶高輝.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水平關系——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消費經濟,2015(2)
3.Lee R,Mason A.Is low fertility really a problem? Population aging,dependency, and consumption[J].Science,2014
4.藏媛.甘肅省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水平影響的研究[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2017,20(3)
5.武康平,倪宣明,殷俊茹.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與社會福利——基于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析[J].經濟學報,2015(1)
6.鐘培元.貴州省人口老齡化對消費水平的影響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 2017(1)
7.王芳.人口老齡化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地區異質性分析——來自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3(4)
8.肖利平,洪艷.金融集聚、區域異質性與居民消費——基于動態面板模型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7(10)
9.趙紅.外商直接投資、地區異質性與居民收入——以收入差距為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6(14)
10.單松.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J].商業時代,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