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霙
摘 要: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產生了許多指導我國社會前進的思想和觀點,其中綠色發展觀以符合我國社會現狀促進經濟增長、指導人和自然更加和諧相處在我國得以普及和壯大。本文從我國綠色發展觀形成的思想淵源探究其形成過程及其自我國成立以來的演變過程,闡述它在當今我國社會中帶給我們的啟示。
關鍵詞:綠色發展觀;生態文明;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8 — 0021 — 03
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指導中國發展的觀念一直在不斷地改變,綠色發展觀的出現指導著我國在發展道路上本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低消耗,低排放,合理消費,增加生態資本的統一。中國綠色發展觀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并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追尋社會發展的需求和繼承原有發展觀優勢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
一、綠色發展觀的思想淵源
1.蘊含于中國傳統思想里的綠色發展觀
一是來自于儒家的綠色發展觀。在早期,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社會的發展中,人類應該了解自然規律,遵守自然規律,使人與自然達到最大的和諧。而且儒家強調以仁愛之心對待大自然。儒家在人和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強調了人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對待自然既要最終其發展規律又要在合理范圍里發揮人類的能動性改造自然。
二是來自于道家的綠色發展觀。道家主張“物我一體”,人在自然界中相互聯系和影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發展人類社會時不能不管不顧自然發展的固有規律,隨心所欲的改造自然換來的只能是失敗和來自于大自然的報復?!拔锕逃兴唬锕逃兴??!钡兰覐娬{人應該積極探索自然發展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規律達到人類發展的目的才是正確的選擇。
2.馬克思主義的綠色發展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意識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潛伏著巨大的經濟和生態危機。馬克思認為,人的存在的基礎是自然,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的存在取決于自然的存在。馬克思唯物辯證的自然觀也表明,人是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資本主義的出現促使資本家持續不斷地消耗勞動人民的剩余價值,以滿足他們對資本增長的渴望。?為榨干勞動人民最后的血肉不斷擴大生產,浪費使用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并逐漸污染地球環境。無論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如何,這都是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錯誤方式。廢除資本主義私有制和以生產資料取代私有制是解決生態危機的關鍵措施,也是緩解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途徑。此外,為進一步達到人類與自然長期和諧共存的目的,不斷發展科技在自然科學上有更多新發現與不斷改良技術有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我國綠色發展觀的演變
新中國自成立以來,我國在研究發展觀如何指導社會發展越來越好的道路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只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的發展觀
在新中國成立早期,因為全國都處于一窮二白的狀態,快速發展我國經濟成了首要目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先后提出了“趕英超美”的戰略思想和“四個現代化”的戰略思想,積極趕超發達國家。1978年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確認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把中國推向世界,逐步適應世界舞臺,與多個國家合作合作,與世界各國融為一體?!耙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更是把全國的發展重心都放在了注重經濟發展上,要求我國GDP快速增長成為全國人民的首要大事。大量生產企業迅速產生和成長,大量資本大量資源被投入產生經濟效益的生產線上。資源的快速消耗和環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被破壞給我們帶來了經濟的飛速成長。我國GDP快速從家家戶戶都要穿補丁的狀態增長為世界第三的位置。而為了發展產生的工業化帶給我們的傷害則是階級的分化和資源的缺失。我國也從曾經的綠水青山變成了黑山黑水。這樣的經濟發展暴露出的弊端也讓我們國家意識到這樣的發展模式不是長久之計,人口與資源、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會成為中國未來現代化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
2.講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我國開始注意一味追求經濟發展的高污染高能耗發展模式不再適合我國。在只追求經濟發展將環境置于只是為增長我國GDP的位置上后,我國遭遇大面積的在空氣、水和土地方面上的污染,超出合理范圍的空氣中的PM2.5,被過渡使用的地下水和被污染的地表河流,堆積了大量難以降解垃圾的土地等等都使得我們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差。如果繼續只注重經濟的發展,我國環境將很快進入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步。
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們想要進一步發展和長久發展的必然選擇。于是我國開始探索適合我們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和弘揚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原理和觀點,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不再是只追求經濟效益,而是為了我國的持續發展和后代子孫的生存資源,從多方面多角度尋找更加合適的道路??茖W的發展觀是通過不斷發展我國科技水平,從科技角度找尋推動社會發展的新思維。
3.“五位一體”全面發展里的綠色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出現雖然及時指導中國邁向正確的發展道路,但科學發展觀的內容不夠全面和深刻。“五位一體”的綠色發展觀成為新的發展方向。隨著社會的發展,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現階段綠色發展觀是社會全方位指導理念的提升要求,為了更好指導我國社會長期發展,綠色發展觀生態文明提升到治國理政的理念層面,將著眼點放在社會發展中所涉及的制度、政策、戰略及發展理念來考慮。既不做單獨考慮綠色建設發展,也不做只追求經濟效益忽略綠色建設發展。從社會發展的各個角度出發,將綠色發展觀蘊藏于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中。生態文明的建設并不阻礙經濟建設,相反,生態文明建設可以促進經濟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到本世紀中葉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實現美麗中國被正式寫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基本綱領之中。我國現階段的建設是為了進一步實現人類的最高理想,也是對于綠色發展觀的進一步要求。
三、我國綠色發展觀演變的啟示
1.綠色發展觀需要不斷創新
正確的思想理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發展觀作指導。綠色發展觀在發展過程中應和了對傳統發展理念的時代性突破,對從模式化的理念或非理性的認識中掙脫出來。要想將我國綠色發展事業越做越好我們首先要不斷創新綠色發展理念。我國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認識水平和科技水平在不斷提高,對應的綠色發展觀就應該緊隨社會的發展而改變。其次光有理論的創新部分是無法促進我國社會建設順著綠色發展的方向快速前進,已有的發展理念不能輕易丟棄。應該取之精華去之糟粕,將發展理念創新是繼承與發展的有機結合。促進發展與環境保護,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健康發展。
2.綠色發展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資本主義社會自誕生以來讓許多國家尤其是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在短時間內積累了大量財富。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物質財富遠遠超過以往所有社會。誠然,資本主義社會在發展社會生產力方面比先前的社會形式更為先進。但是,自資本主義誕生以來,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尋求利潤理論的指導下,不僅造成了人類因社會分工而被人類剝削的不平等,而且嚴重地導致了人與自然的不和諧。資本主義社會中廣泛存在的生產過剩是資本家不顧資源的快速衰竭和對環境造成的巨大破壞,努力重復生產周期、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將自然資源視為積攢財富工具的資本主義自然被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觀所代替。傳統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終將成歷史的結局是不可避免的,為子孫后代為全球人民的發展提供保障是綠色發展觀出現在人類社會中的必然的結果。
3.發展綠色發展觀十分有現實意義
綠色發展觀是順應人類與自然和平相處的需求,是長期以來人類經過不斷地探索而積累的寶貴成果。自我國成立七十周年以來,經歷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飛速成長時期,從工業文明帶給我們生態上的巨大破壞讓我們明白綠色發展觀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走向。是中華民族歷經悠久歷史的高度思想概括和理論總結,是人類探尋永續發展思想理念的偉大傳承和創新。綠色發展觀指導著人們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重新定義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既不失簡單樸素的基礎,同時又融入了更多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形成了人、自然、社會的復合系統。我國綠色發展觀經過不斷地成長和豐富,不僅在不斷指導協調我國的發展和我國環境保護。而且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提出,蘊含著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觀也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國在不斷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綠色發展觀的魅力。中國的綠色發展觀也將是世界的綠色發展觀,在未來不但會為我國經濟增長做出貢獻,也會為世界的經濟增長和世界的生態文明做出貢獻。
〔參 考 文 獻〕
〔1〕張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綠色發展觀研究〔J〕. 內蒙古社會科學 ( 漢文版 ),2018(1):10-1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580.
〔3〕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51.
〔4〕馮留建,管婧.中國共產黨綠色發展思想的歷史考察 〔J〕.2017(4) : 9-14.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7.
〔6〕習近平.攜手推進亞洲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N〕.人民日報,2010 - 04 - 11.
〔7〕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5 - 11 - 04.
〔8〕李軍.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科學指南——學習習近平同志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9〕胡鞍鋼.中國:創新綠色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侯慶海〕